公民寫手

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地藝術(5)島嶼的藝術再生─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下)

編按:三年一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此刻正在日本新潟進行,本文作者(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特別為未能親自參與盛會的讀者們,詳細寫下「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及「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兩個藝術祭產生的脈絡與展演內容,以及這樣的藝術行動對當地以及日本社會帶來的影響。本文延續對「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介紹,閱讀系列其他文章,請見文末附錄。

原風景的重現

小豆島是瀨戶內海中僅次於淡路島的第二大島,面積約153平方公里,氣候溫暖有如地中海,適宜種植柑橘及橄欖,約100年前開始種植橄欖,成為日本橄欖的發祥地,橄欖油與醬油、素麵是島上三大特產;1954年木下惠介執導的日本經典電影「二十四瞳(註1)以昭和時代戰亂背景的小豆島為舞台,描述一名年輕女教師前往小豆島南端的田圃分校與十二名學生感人的故事。島上著名景點「二十四瞳映畫村」便是由1987年電影重拍時使用的外景地改建而成的。

小豆島山間錯落著綠油油的梯田,形塑出當地居民農耕生活因應地形而生的文化景觀,其中「中山地區千枚田」被選為「日本棚田百選(註2),流經梯田的湧泉河「湯船之水」則是被環境省選為「日本名水百選」。每年季節交接時刻,有著在農村舞台進行地方酬神戲劇的傳統儀式慶典,農村歌舞伎舞台在過去沒有媒體的年代,有著聚集農村人群、謝神、歌舞娛樂、民俗技藝、傳播訊息與政令傳遞等諸多功能,在季節交接的時刻,由農民在農村舞台演出,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仍是當地重要文化活動。

在日本各地尤其是瀨戶內海周邊德島縣與香川縣一帶,都保存有相當傳統的農村舞台與文化。在小豆島,農村歌舞伎已被香川縣指定為「無形民俗文化財」,而島上肥土山與中山地區兩座農村歌舞伎舞台更是國家指定的「重要有形民俗文化財」。

餐桌到釀造場,醬油的尋味之旅
小豆島醬油廠各家的標章。攝影/張雅雲

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則嘗試將現代藝術與傳統結合,台灣藝術家王文志先生創作的藝術作品「小豆島之屋-倉廩實」以中山農村舞台為發想,結合當地社區民眾與海內外學生,共同創作一座高十五公尺的竹編劇場,不僅希望讓居民傳統表演擁有新的表演空間,也希望作品創作過程凝聚村民的情感。創作過程從砍竹、修飾、建造到劇場表演,都是居民與香港大學學生志工合力完成,開啟了島上居民與學生的國際交流,對彼此來說都是一次跨越語言藩籬的生活體驗。

二十世紀之後,全球已進入都市的世代。藝術祭把藝術家請到了農村與離島,將原本在大城市中展出的現代藝術,改而展陳在山林河海之間,這也是都市與農村相互串連的手段之一。

像是歌劇、音樂或舞蹈等藝術創作選在農村地區舉辦,其實是重現了過往越後妻有(註3)與瀨戶內海等地區「農村舞台」的記憶,進而將都市與鄉村之間的資源與環境課題相互連結;北川富朗形容:「就像是紐約蘇活區吸引大批民眾前去,若展演地點換成日本鄉村,環境優美且地價便宜。在擁有美麗風景與清新空氣的鄉村,大家可以體驗農村生活與農作,吹著風觀賞大地生息,還可欣賞藝術品,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事情。」(註4)

同時,藝術空間的轉換,擺脫了室內空間的限制與束縛,讓藝術不再是僅能透過付費才能交換的商品,也讓參觀者增加了參與的機會,與作品及大自然產生互動。

豊島-堆置廢棄物島嶼的藝術再生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善用了離島特色與原風景,找出專屬於各個島嶼的主題,開始廢棄島嶼重生的藝術計畫,例如直島延續原本就具有高知名度的藝術計畫,女木島選擇以「風」為主題,男木島利用高低起伏的地形放置藝術作品,犬島以產業遺產再生為主題,大島(註5)則透過藝術計畫為島上的漢生病患送暖。

小豆島與豊島則善用當地食材與天然地形,瀨戶內海風景氣候宜人,其中豊島更得天獨厚擁有豐饒的農漁物產,主辦單位特別選定以「農與食」做為主題重新振興被汙名化以後的豊島,藝術家安部良打造的島廚房(Shima kitchen),改建自聚落中的一棟老舊房舍,室外開放式用餐區環繞著社區小舞台,不定期舉辦演出。島廚房聘請了飯店主廚與食材專家與社區媽媽交流,利用豊島海陸特有的在地食材做出家庭料理,如今成為凝聚了藝術、音樂、舞蹈表演與飲食的社區空間。

Exif_JPEG_PICTURE
妹島和世設計的直島碼頭(攝影/楊偉林)

與瀨戶內海藝術祭合作的香川縣政府當初其實不希望作為日本隔離漢生病患的大島以及發生產業廢物事件的豊島,納入計畫當中,但是北川富朗堅持應該納入大島與豊島才能讓瀨戶內海作為一整體概念呈現。

1975年名為「豊島總合觀光開發」的公司向香川縣申請許可證,並在獲得許可後自1978年開始在豊島西側投棄廢棄物,據推估超過六十萬噸的產業廢棄物持續汙染著豊島的環境,期間更曾非法燃燒廢棄物,1990年被揭發後成為日本戰後最大宗非法產業廢棄物投棄與燃燒事件,在居民持續訴求「恢復家園」的抗爭下,豊島事件成為日本國內焦點,歷經25年的奮鬥,香川縣政府終於在2000年由時任知事的真鍋武紀親至豊島道歉,與居民達成仲裁並判決賠償,決議在2016年以前將廢棄物運往直島三菱公司垃圾處理場作無害處理,豊島事件終告一段落。

島上居民曾表示在這漫長的歷程中最令人欣慰的兩件事,一個是選出代表自己的議員,一個就是獲得政府出面道歉,還給豊島豐美的自然生態。

瀨戶內海上諸多島嶼過去都蒙受產業廢棄物的污染,透過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包括真鍋武紀知事等策劃者都希望讓這座廢棄島嶼的歷史與美重新被看見,讓受傷的自然景觀在人們的歡笑聲中重獲新生。

多年來關注記憶議題的法國當代藝術家Christian Boltanski,繼大地藝術祭「最後的教室」作品,2010年再度被邀請在豊島創作,以名為「心跳儲藏室」的專館展示他自2005年開始收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跳聲,訪客可以在心跳儲藏室中面對著眼前蔚藍的大海,錄下自己的心跳聲,這項創作讓世界上不同人們的心跳聚集在這個小島上與自然共同脈動,別具意義的是選在過去充滿負面歷史的豊島來呈現。

島上最引人注目的藝術計畫「豊島美術館」由建築師西澤立衛與藝術家内藤礼合作設計,無柱的水滴狀薄殼館體坐落在梯田間,含蓄內斂地隱沒在豊島的唐櫃山腰,以水作為主題的美術館本身就是藝術品,從美術館可眺望不同角度的瀨戶內海,融合了自然地景卻低調不破壞景觀,讓大自然的陽光、海風與水,都成為藝術品的一部分。

美術館2010年落成時西澤立衛已是國際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得主,加上在瀨戶內地區也留下作品的丹下健三、安藤忠雄與妹島和世,瀨戶內地區不僅是藝術的群島,更讓是「建築」同時也是「藝術」的作品在山海之間自然地存在,成為日本建築大師作品的朝聖地。

5203403930_4ff0e008fa_z
西澤立衛的豐島美術館(圖片來源:http://www.flickr.com/photos/kenlee2010/5203403930/)

spaceout犬島─產業遺產活化再生

豊島東北方的犬島面積更小,本島面積僅0.54平方公里,隸屬岡山市,是優質花崗岩產地,出產的花崗岩用於建造鎌倉八幡宮鳥居、岡山城、大阪城與大阪港,明治時期一時繁榮而有「築港千軒」之稱;在採石告一段落後進入銅煉製產業,江戶時代,銅是支撐日本經濟重要的出口品,為了提煉及運送便利性,以及考慮煙害汙染的擴散,開始在瀨戶內海各島設置精鍊所。

位於犬島東南部的「犬島製鍊所」建於1909年,港口附近建造了許多職員宿舍、飲食店舖、娛樂設施等反應當年大量湧入的工作人口,一時之間犬島人口多達三四千人。但由於銅金屬的市場價格大幅跌落,精鍊所於十年後便宣告停產,當時新建的六個煙囪都還未使用,至今犬島人口不到百人。島名的由來是因為島上狗型外觀的「犬石」巨岩,但如今島上反而以許多貓著稱,呈現貓比人多的現象。

1980年在犬島群島中的無人島「地竹ノ子島」發現日本繩文時期早期(距今約一萬年前)的貝塚,命名為「犬島貝塚」,開始了「犬島發掘」等一系列考古挖掘研究;2004年起,犬島則開始由福武教育文化振興財團贊助的「犬島時間」相關藝術活動,其目的在於重現犬島的魅力,進而活化這人煙稀少的離島,犬島也逐漸受到各界關注,其中犬島產業遺產的活化再生主題則是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一大亮點。

犬島製鍊所殘留製銅精鍊過程所產生的礦渣、磚構造工廠建築與煙囪群,相關遺跡與遺構皆獲得良善保存,在2007年被經濟產業省指定為「近代化產業遺產群(註6)」。福武集團為了活化瀨戶內海過去銅礦業產業遺產,在犬島製鍊所進行的犬島藝術計畫第一期工程「精鍊所(Inujima Art Project Seirensho)」於2008年四月完成,以不破壞、不過度建設、力求環保為前提,將過往鍊銅的「近代化產業遺產」保存與再生。

Exif_JPEG_PICTURE

犬島產業遺跡(攝影/楊偉林)

第二期的「藝術家屋計畫Inujima House Project」則由妹島和世建築設計、長谷川祐子執行、柳幸典進行藝術創作,在犬島上進行了四組以家為主題的創作,包括妹島和世作品「蜘蛛網之庭」。

犬島藝術計畫著重在「精鍊所」 重生之四大要素:近代化產業遺產、建築再利用、藝術展示空間、水循環系統。

藉由「遺產、建築、藝術、環境」的整體理念來活化已存在的資源,創造不存在的資本,活化精鍊所的礦渣、磚構造建築、煙囪等工業遺址,三分一博志(註7)負責建築、柳幸典擔任藝術創作,在精煉所展示空間中,柳幸典取材自三島由紀夫「太陽與鐵」的作品,打造大型裝置藝術,其中平衡整個建築物溫度的密室被柳幸典名之為「英雄乾電池」,直接將三島由紀夫於1937年到1950年間在東京都涉谷區居住的「松濤之家」拆卸、重組,加上犬島自產的石材重新打造而成。藉由在作品中屢次為日本文化敲下警鐘的三島由紀夫之意象,柳幸典傳遞的是對於近代化產業污染的反省。

岡山大學環境理工學部則整合了館舍的環境系統,透過外部的太陽能與內部的地熱進行發電,並廣設植栽淨化水質及循環再生使用。「精鍊所」進行環境的調查,配合犬島環境的植栽,利用太陽與地熱等自然能量,導入高純度的淨水系統,環境循環系統(Bio Geo Filter)以保育為最優先考量進行環境營造,以達成社會資源永續循環的最終目標。

Exif_JPEG_PICTURE
柳幸典的作品(攝影/楊偉林)

Exif_JPEG_PICTUREExif_JPEG_PICTURE
(左)精鍊所第一期工程(右)犬島碼頭前的接待所(攝影/楊偉林)

里山與里海─恢復日本的原風景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在海內外獲得極大的迴響,越後妻有居民也組團造訪瀨戶國際藝術祭,進行雙方社區在藝術祭參與經驗上的交流,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實行委員會更以「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10」獲得日本全國第15回故鄉大賞選考委員特別賞。長達105天的瀨戶內海藝術祭以「一百日的海洋冒險」為號召,透過藝術計畫凸顯在地文化的獨特性與魅力,促進居民喚回對故鄉的愛與回憶,並且嘗試提出地區觀光計劃和政策建言。

2010年正在進行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同時已開始籌劃下一屆2013年活動,要將地區整體規劃納入與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思維,並且長期地推動下去。

2013年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為了凸顯瀨戶內海弧狀列嶼的四季風情,並且分散人潮減輕地方居民的負擔,特別將108天展期分為春(3/20-4/21)、夏(7/20-9/1)、秋(10/5-11/4)三個期間,展現「藝術巡遊瀨戶內海島嶼的四季」之主題,會場範圍並擴大加入西南方的沙彌島、本島、高見島、粟島與伊吹島。透過藝術,要提醒大家曾經在記憶中繚繞的原風景,如何透過我們的努力保存下來。

相映於越後妻有的里山(Satoyama),瀨戶內海則是日本人的里海(Satoumi),都是日本人所懷念的原風景。然而瀨戶內海周邊地區在時代變遷下也正面臨地方財政惡化以及人口外流的問題,北川富朗認為藝術可以讓我們省思都市資本文明的危機:

「比起用土木工程、大型商業設施等方式企圖活化地方,藝術依然是唯一能夠尊重當地文化的適當手段,即使有人認為藝術被利用;藝術並非目的,重要的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是否感到幸福與充實。大部分生活在都市的人,即使物質環境優渥,但被細分化社會型態與人際關係的疏離,讓他們喪失了生活的喜悅。」(註8)

系列閱讀:

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地藝術(1)北川富朗,重塑地域價值的藝術行動

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地藝術(2) 讓荒田廢校綻放新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上)

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地藝術(3) 里山倡議的藝術實現─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下)

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地藝術(4)打造希望之海─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上)


(註1)1954年由松竹大船攝影所製作,由木下惠介導演改編日本作家壺井榮原著小說拍攝的傑出電影作品,1987年朝間義隆導演依木下惠介腳本重拍本片。

(註2)日本稱梯田為「千枚田」或「棚田」,日本棚田百選由1999年農林水産省構造改善局開發課主催指定。

(註3)在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有法國建築師Dominique Perrault設計在十日町神明水邊公園的能劇露天舞台(Pavillon / Papillon ,2006),傳統能劇公演撫慰了新潟地區2005年大地震與2006年初豪雪成災造成的傷痛,為第三屆大地藝術祭開幕時為受難者祈福與療傷的精神地標。

(註4)引自2012年2月本研究訪談北川富朗內容。

(註5)1909年大島即設有漢生病療養所,1946年成為國立療養所大島青松園。1999年統計入園病患有3923名,僅823位離院,1970位在院中過世。

(註6)日本以「歷史文化保全」與「地方活化發展」為目的,2007年經濟產業省產業遺產活用委員會,於全國全面性地指定575件對國家與地方發展有重要貢獻的近代化產業遺產。犬島精鍊所屬於「述說地域與擁有各樣關連等支持我國銅生產之瀨戶內地區銅山歷程的近代化產業遺產群」。

(註7)2010年三分一博志以犬島精鍊所獲得第四回日本建築大賞。

(註8)引自典藏今藝術雜誌2009年10月號北川富朗接受黃姍姍訪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