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鯉魚潭「戀戀民俗植物」新課程志工培訓

 交通部觀光局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於9月10日在潭南步道及延壽亭辦理環境教育新課程教案「戀戀民俗植物」志工培訓,本次新課程為培訓志工介紹鯉魚潭環潭步道上阿美族和太魯閣族早期傳統生活所栽種和利用的植物,包括食、衣、住、行、育、樂、醫療、祭祀、狩獵、慶典、禁忌等方面的植物利用文化知識。

    鯉魚潭為花蓮縣著名景點,位於壽豐鄉池南村鯉魚山腳下,近年來每年觀光人數統計都突破百萬人次。鯉魚潭過去即為原住民居住的聚落,潭北文蘭村以太魯閣族為主,潭南池南村則是南勢阿美族的聚落,池南的阿美族語Banaw為「水池」之意,而文蘭、池南之名則是之後漢化而來。臺灣早期生活貧困資源有限,生活大都以採集、養家禽、農作和打獵為主,阿美族尤擅長野菜採集,而太魯閣族因靠山區,因此相較阿美族更擅長狩獵及其他利用方式。管理處此次邀請到青陽農場主人葉美青和傅元陽二人,以及臺東縣萬安國小鄭漢文校長為志工授課,使志工認識鯉魚潭步道上的植物及原住民生活上如何利用。日後新課程上線後會開放一般民眾預約,志工就能為社會大眾介紹鯉魚潭步道上的民俗植物,希望能藉此提升遊客在環潭步道的遊憩樂趣與旅遊品質。

    鯉魚潭東側環潭步道只開放行人和腳踏車通行,禁止機、汽車進入,是民眾健行的好去處。步道兩旁就可以看到許多民俗植物,像是樹薯、香蕉樹、檳榔樹、青苧麻、密花苧麻等,是早期原住民為了生活所需而栽種,可以看出前人的生活痕跡;江某、血桐、澀葉榕、通脫木、姑婆芋等植物,早期原住民利用其特性進行利用,或做成木屐、鍋蓋、砂紙或包裝材料,相當環保;而筆筒樹、臺灣桫欏等大型樹蕨植物,是遠古時代的孓遺植物,是受國際保護的瀕危物種。

    此套課程能讓民眾更加認識鯉魚潭潭東步道兩旁的植物,瞭解此地先民對植物利用的智慧,進而欣賞在地野生植物,有別於爭奇鬥艷的景觀植物。此外,大自然既美麗也危險,欣賞大自然之美的同時,不要忘記防範可能的危險存在,不跨越欄杆和邊坡,危險路段快速通過,小心蚊蟲、毒蛇和虎頭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