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一些不具體的想法

台灣農業的發展,說起來有很長一段時間了。

我沒有下過田,也不太了解各項作物的耕作方法。但是我想我可以把我看到、聽到的些問題與我的想法寫在這裡。

那讓我從一個小角度開始吧。

很多人覺得台灣的小農制(或說一個現象)是一個缺點,確實,在發展產業或是做品牌行銷,小農的確有先天上的劣勢;但倒也不是沒有優點的,特別是在近幾年,環保意識與新生活型態逐漸擴及社會,農業成了最容易向大眾宣傳的產業。

是社會正在改變,使得傳統發展了幾百年的經濟學思想在這個噴射時代裡不斷被反省、批判,
我認為農業是最不該用傳統經濟學思想解讀的一種產業,她有太多的因素無法被衡量與分析,
例如在生態保育上的地位、水土保持的功能、休閒遊憩的特性等等(當然也有人用經濟學理論衡量他們,但我想,從根本上來說,其所得出的價值並不是用金錢可以表達的);也因此當社會觀念轉變時,越來越多人會注意到這個產業裏頭的人事物。這是好事,畢竟在台灣,農業是一個值得更多關注的產業。

話說回來,在這股逐漸轉變的社會思潮中,台灣的小農地位與角色為何?
是建立政府說的無毒農業島,或是走向精緻農業?
這議題有點太過龐雜巨大,有人支持整併,有人喊出不同口號,且交給專家學者。

  • 十年前(91年),農林漁牧從業人員人數約為709,000人,到去年(100年)為542,000人。
  • 在100年的統計資料中,15-34歲佔農業總就業人口的10.2%、35-64為72.7%、65歲以上17.1%;農民平均年齡約63歲。

這兩項取自農委會農業統計年報的統計數據,直接點出台灣農業部門勞動力的問題。年年減少的勞動力,成為台灣農業未來發展最大的隱憂。大多數的就業人口往工商服務業移動,使得進入與退出農業的人數無法平衡甚至呈現負成長;三個比例與一個數字說出了台灣農業勞力結構上的主要的兩個問題:農民年紀高、年輕族群少。

小農的現況不利於大規模的經濟發展,但除了上述的許多我認為金錢難以衡量的價值,小農有他吸引人的地方。

有背景,有傳統,有深度,有文化,都是目前農村能保留下來的情景。

但小農要發展,勢必要吸引更多人回流農村,或說,回到農業。我並不反對小而微的改變,從餐桌上也好,在超市也好,做為消費者是能改變生產決策的,就如味丹多喝水停止建廠的例子。 而這種小而微的改變,在另一個角度來說,很能吸引年輕人的注意,作為一股小小的安定的力量,或許也能讓更多年輕人從更多角度,不論是行銷、創意、設計等等投入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