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鳳梨釋迦產季即將開跑,今年天候詭異,入冬後異常高溫,使得提早採收的鳳梨釋迦出現大量落果及裂果,讓產地價萎靡不振,甚至拖累大目釋迦。
釋迦產業策略聯盟預估,產地從去年起自主減產,加上農委會鼓勵轉作,今年整體產量預估會減少三成,去年遭中國封殺後,雖然開拓了日本及馬來西亞等新的外銷市場,但整體外銷量難與銷中比肩,預期今年國內要消化一萬公噸的釋迦。聯盟希望中央能協助開拓新興外銷市場,並調整釋迦收入保險的計算方式,以保障農民權益。

氣溫導致落果與裂果嚴重,產地開盤價低迷
據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情站資料顯示,今年10月30日起,鳳梨釋迦陸續上市,來到 11 月下旬,全國日交易量不斷攀升,今 (29) 日達8公噸,交易均價則落在每公斤50元(換算台斤為30元)。
「這些是早生果,狀況很不好」,台東縣卑南鄉班鳩番荔枝產銷班班長陳進憲說明,今年天候氣溫變化極大,已入冬卻還是有30°C的高溫,使得產地大量落果,幾乎每個果園都是滿地鳳梨釋迦,少數沒有落下的果實賣到市場時,則出現十字型裂果,引發嚴重客訴,還有客人打來要求退款。
以釋迦來說,提早出貨是一個豪賭行為。陳進憲表示,多數水果通常越早出貨價格越好,但鳳梨釋迦早生果會有品質參差不齊的問題,降低客人回購意願。以去年來說,批發商在產地採購早生果時,第一次願意開價每台斤90元,但劣質果實讓採購價一路掉,等到12月鳳梨釋迦大出時,產地價只剩下每台斤30元,「產地價要掉下來很快,一天內腰斬都有可能,但是要升回來就很慢,可能要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
目前盤商在台東開的產地價為 A 果每台斤 25 元、B 果每台斤 20 元,比去年同期還低,甚至拖累了大目釋迦的價格。台東地區農會總幹事、釋迦產銷策略聯盟總召李建通表示,早生果品質不穩定,農會向來不鼓勵農民種植,因此今年還未公告收購,預估12月中旬後產出的鳳梨釋迦品質會平穩且優良,因此最早 12 月 10 日才會開始收購。

外銷新市場無法取代中國,產地減產三成紓緩賣壓
過去台灣釋迦的外銷主力為鳳梨釋迦,年產量約 2萬8000公噸,約 1萬4000公噸銷往中國。去年9月遭到中國封殺後,農委會緊急開拓新興市場並強化內銷。根據農糧產銷資訊整合平臺,2021 年 12 月至今,釋迦外銷總量為 4,265 公噸, 4,043 公噸為生鮮釋迦,其餘 222 公噸為冷凍釋迦,顯見外銷新興市場取代中國的效果非常有限。
「今年如果外銷可以增加到 5,000 公噸,就算進步很多了」,李建通分析,去年4千多公噸的外銷量主要集中在香港、越南、阿拉伯及新加坡,但這些國家的胃納量幾乎已達極限,可預期增加幅度是相當有限,國內至少還是要消化一萬公噸。臺東農產運銷公司行銷經理張孝慈則表示,從去年到今年的狀況來看,國內市場雖有開拓,但難以吃下全部市場,「開拓新興市場還是有其必要」。
事實上,產地希望釋迦外銷能開拓新興市場,已向中央政府許願多年。李建通表示,任何市場從開拓、成長到穩定消費都需要時間,這次中國封殺讓政府加速拓展新興市場,並且開發冷凍釋迦外銷,不過這些行動對產地賣壓仍緩不濟急,因此,策略聯盟從去年開始鼓勵農民自主減產,從過往一年採收兩期,縮減到一年一期,加上後續農委會推動轉作,預估今年可以減產三成,達到減輕賣壓的效果。
冷凍加工是一條需要時間養成的出路。張孝慈認為,冷凍釋迦在外銷上可以克服距離限制,不過必須突破民族飲食習慣,例如今年冷凍鳳梨釋迦嘗試銷日,日本市場對於鳳梨釋迦並不熟悉,對果肉內的多籽情形較難接受,反而國內市場對於冷凍鳳梨釋迦冰棒及果丁的接受度比較高。
鳳梨釋迦收入保險多爭議,產地建議改變計算方式
除了銷售,今年產地討論最多的是鳳梨釋迦收入保險的理賠。農委會為防農民血本無歸,開辦鳳梨釋迦收入保險,據農金局統計,2021年度的保單覆蓋面積高達 1,702 公頃,約為種植總面積的六成。但事實上,多數農民是「不得不」投保,陳進憲表示,保單是保障農民成本,去年產季才剛開始產地價就只有每台斤35元,農民擔心後續價格難回升,只剩下投保一途來保本。
然而不同地區的農民理賠金額落差極大。李建通說明,2021 年度的保險爭議在於產量和基準價格的計算方式,農糧署掌握的鳳梨釋迦產量來自各地鄉公所回報,但是鄉公所是以種植面積推估,與實際產量會有落差,且並未考量到落果和低產量的老弱果樹,因此各鄉鎮回報的每公頃平均產量差很多,例如:東河鄉產量為6公噸,農民收到的理賠金有 17 萬;鹿野鄉產量 7 公噸,理賠金為 12 萬;卑南鄉上報產量 9公噸,只獲得 4 萬元理賠。
「每個農民同樣面對低迷的價格,但是理賠金差這麼多,感覺會很差」,李建通表示,另一大問題是基準價格,農金局採取北農成交價以及產地價作為理賠基準價,但北農的交易價格是全國批發市場最高的,並不是每個農民都能成功把鳳梨釋迦送進北農,此標準有失公允。產地價的標準也有問題,讓農民領不到該有的理賠金。
今年農金局仍開辦鳳梨釋迦收入保險,李建通認為,產地鄉鎮公所會更嚴謹的統計產量,現在產地價格低迷,農民仍會想要投保收入保險來自保,建議農金局要改變理賠計算方式,應以產地價格作為理賠基準,以免造成農民權益受損。
文章內容有關保險理賠部分,鹿野鄉與東河鄉誤植,鹿野鄉東河鄉產量與理賠金要互換才對。產量是由鄉鎮市公所匯集有配合做產量調查的農戶,由農戶填具自家產量上報的,公所沒有調整各農戶所上報的數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