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醫師幫助農民診斷作物病蟲害,讓農民能精準用藥,也提升農產品食安,農業界學者與農委會防檢局都盼《植物醫師法》順利立法。今(2022)年11月《植物醫師法》草案甫過一讀,醫師公會卻開公聽會反對稱謂含有「醫師」一詞,要求應使用其他名稱,以免混淆大眾對醫師的定義。
農業界學者強調,現行植物醫學為專業領域,國際也通用以「植物醫師」稱呼專業人士,不應再因名稱影響法案進程。防檢局也表示,「植物醫師」言簡意賅,更動稱謂反而會讓大眾混淆。
植物生病交給植物醫師,兼顧農作生產與消費者食安
人生病需要醫師、動物生病需要獸醫師,植物生病則需要植物醫師。臺大昆蟲系教授兼植物醫學碩士學位學程主任蕭旭峰說明,植物醫師的醫治對象著重在植物,不只協助農民防治病蟲害,同時還藉由作物栽培管理、農業化學等知識,以多元方式維持作物健康,讓農民減用農藥。
推行植物醫師,顧好農作物健康,將同時嘉惠於農民與消費者。防檢局副局長鄒慧娟認為,農民原本習慣使用藥劑防治作物病蟲害,但隨著氣候變遷加劇病蟲害、社會也更在意農產品安全,必須更精準地透過植物醫師專業,診斷植物出現損害的肇因,並以清園、健康種苗等低風險方式搭配化學藥劑施用,才能有效降低農民對農藥的依賴,並保障民眾食安。
在農委會推動下,目前台灣已有100位「儲備植物醫師」專業人員,在各農會、農業試驗場所等地試行植物醫師制度。
馮全是現任台北市農會儲備植物醫師,須到田間為農民診斷農作物,也會和農業專家、學者一起組成診療團,進行田間診療與舉辦講座。他認為植物醫師的價值,在於協助農民學習、找出最佳病蟲害防治方式,達到精進收益、人體健康、自然環境永續的多贏局面。
立法確保植物醫師專業,協助農民精準用藥
植物醫師為何要立法?馮全表示,明確規定植物醫師的認證方式與執行工作內容,能讓大眾信服其專業度,唯有藉由立法制度,才能確保執行植物醫師業務的人,有專業知識應對農民在栽種過程遇到的問題。
蕭旭峰指出,要讓植物醫師立法,是因為植物病蟲害管理不當,影響層面可能比個人、寵物生病嚴重,「植物生病沒有解決,農產品出現問題,受害對象會是整個社會」。因此必須立法讓植物醫師成為專業領域,並在農產品源頭協助把關食安。
台灣植物保護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林崇寶則說明,台灣環境高溫多濕,農作物容易發生病蟲害,如果能建立植物醫師制度,為農民提供諮詢,讓農民精準用藥,就能避免用藥過量,傷害環境或使病原產生抗藥性,有益於整體農作物產業鏈,「因此推動立法勢在必行」。
「醫師」稱呼惹議,醫師公會:混淆大眾視聽
學界與農政單位推動植物醫師立法超過10年,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終於在今年11月24日一讀通過《植物醫師法》草案,免送朝野協商而逕付二讀。不過西醫、中醫等醫師公會聯合在12月23日的植物醫師公聽會聲明,要求《植物醫師法》中不得使用「醫師」一詞稱呼,讓植物醫師立法進程增加變數。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周慶明強調,協助植物保護,農作物病蟲害控管的專業人員攸關大眾生活,醫學界對植物醫師立法非常贊成,不過也一致認為使用「醫師」並不恰當,「醫師應該是侷限在替人治病的人,使用這個稱謂應該更嚴謹」。
周慶明聲明,《醫師法》明確規定:醫師為通過醫師考試的專職人員,國外雖有出現「Plant Doctor」的稱謂,仍尚未以國家考試制度認證植物醫師,台灣同樣不應以官方單位認可其稱謂。他同時強調,若任意放行植物醫師一詞,恐讓民眾對於醫師定義出現混淆,不僅可能在簡稱時直接以「醫師」表示身份,也可能讓其他行業恣意使用醫師作為職稱,「這樣幫忙修理電腦的,是不是也能稱為電腦醫師?」
言簡意賅且國際通用,專家認為「植物醫師」並無疑慮
面對醫師對稱謂的疑慮,蕭旭峰澄清,國外官方使用植物醫師稱呼專職人員並不少見,例如日本是國家技術士考試通過後,由政府授權的協會授予「植物醫師」的資格。中國、菲律賓、越南等國目前也以「植物醫師」推動相關法制作業,「誰說國外官方沒有植物醫師?」
蕭旭峰解釋,若再更動植物醫師的稱謂,更容易造成大眾誤解,「現在學校以『植物醫學系』稱呼這門領域,從事植物醫學的人不能叫植物醫師,還能稱為什麼?」他表示,當初獸醫師推行時,也有醫師對其稱謂提出質疑。然而經過《獸醫師法》立法、獸醫師一詞使用多年,大眾並未混淆獸醫師跟人醫,因此植物醫師也不會造成誤解。
維持「植物醫師」一詞,也是希望大眾知道植物醫師具有處方權。蕭旭峰說明,植物醫師需要依靠自身專業,在為農民診斷農作物問題後,給予適當的處理建議,包含提供用藥處方。若改成「診療師」、「醫療師」等名詞,大眾可能會質疑植物醫師開立用藥處方的權利。
鄒慧娟表示,原本在2019年要以「植物醫療師」立法,但在審查過程中,發現大眾反而覺得名稱不好理解,「尤其詢問農民,他們會希望名稱更簡單明瞭」。所以維持植物醫師的稱呼,是希望民眾快速知道植物醫師的工作範疇,並明白「植物生病,就找植物醫師。」另外在《植物醫師法》草案中,也規定植物醫師不能簡稱為「醫師」,避免誤導大眾。
鄒慧娟也舉例,日本植物醫師經過國家技術士考試後,認證的漢字職稱就是「植物醫師」;起源英國的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在討論各國管控植物病蟲害、穩固作物生產時,也稱從業人員為「Plant Doctor」。放眼國際,已有不少國家與國際組織以「植物醫師」稱呼植物醫學領域人員,而台灣農作物與病蟲害多元,若能成為植物醫師立法的先驅國家,「相信會對國際植物醫師推廣有良好影響。」
植醫界:立法刻不容緩,稱謂疑慮將由推廣教育化解
林崇寶認為,基於農業資材商的植物保護立場,對「植物醫師」稱謂沒有疑義,應該要盡快讓立法通過,才能共同協助農民安全用藥。農藥行老闆林慶也說,植物醫師與農藥商同樣希望幫助農民顧好作物,且植物醫師以專業學識提供用藥意見與處方,「難道這樣不能稱為醫師」?
為了避免大眾對植物醫師的定義產生誤解,馮全表示,現在儲備植物醫師在為農民服務過程中,都會不斷進行推廣教育,讓大眾明白植物醫師與西醫、中醫等醫師的差別,並不擔心民眾會對「醫師」定義產生問題。
蕭旭峰呼籲,以往植物醫師法案因為稱謂議題而延宕立法,讓專業知識推廣受阻,增加作物生產與食安潛在風險,希望盡快化解稱謂上的成見,讓法案能順利通過。鄒慧娟則表示,尊重醫師在公聽會的提醒,將來會善盡社會溝通責任,確保大眾不會混淆名詞。
延伸閱讀:
植物醫師出招,三星蔥和雲林蒜頭農藥大減!學者籲推動立法刻不容緩
WHO的定義也蠻多樣的A 真的可以把師分開! 有擔任教學培育新一代任務的,才能加上師! 比如說在教學醫院的有擔任教學指導任務的醫師!
比如說,符合美國畢業後醫師醫院訓練教育的核心成員定義的,才能算是醫師?
https://www.acgme.org/globalassets/PDFs/Specialty-specific-Requirement-Topics/DIO-Number_of_Faculty.pdf
h t t p s : / / w w w . w h o . i n t / d a t a / g h o / indicator-metadata-registry
Medical doctors (per 10,000)
Definition:
Includes generalists , specialist medical practitioners and medical doctors not further defined, in the given national and/or subnational area.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of the original data source may include practising (active) physicians only or all registered physicians. The ISCO -08 codes included here are 221,2211,2212 The WHO framework for classifying health workers draws on the latest revisions of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s , including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s ( revision 2008),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revision 2011)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 (revision 4).
.
Density of physicians (per 1 000 population)
Definition:
Number of medical doctors (physicians), including generalist and specialist medical practitioners, per 1000 population.
不用實習的醫生,沒有處罰條例的醫生,無敵啊,別人有完善制度,只要學名稱,真是笑死人
RE.台灣植物醫生是笑話
2023 年 01 月 01 日12:07:02
不用實習的醫生,沒有處罰條例的醫生,無敵啊,別人有完善制度,只要學名稱,真是笑死人
哈哈哈~有人被笑死了,說的好像很了解一樣。需要幫你規劃生命禮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