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樹擋路還是記憶?台 27 線「以路就樹」最佳示範!六龜人摃土檨仔賀老樹重生

2017 年 3 月 30 日,《上下游》刊出「芒果樹擋住誰的利益?六龜綠色隧道蒙上死亡陰影,居民害怕噤聲」一文,報導台 27 線六龜大津段有近百棵土芒果樹遭人挖洞灌毒死亡一事。當時該路段中興里居民出現兩派立場,各說各話,有人認為該段省道常被戲稱為「全台最窄省道」,既然老樹擋路,理當移除,但也有人希望可以變更拓寬計畫,保留老樹、守住六龜人的共同記憶。

六年過去了,這些樹齡 50 多歲的土芒果樹還在嗎?交通部公路總局表示,不只樹的去留需要討論,台 27 線六龜大津段也是紫斑蝶南下越冬的蝶道,所以各方人士持續溝通協調,歷經三年時間,終於取得「以路就樹」、「生態永續」兩大共識;為期兩年半的拓寬工程於今 (2023) 年 4 月 1 日竣工,毒樹事件後剩下的兩百多棵土芒果樹皆原地保留。

另外,公路總局也有護蝶計畫,未來將種植 4 公尺高的綠籬,避免紫斑蝶不慎低飛進入道路而遭到路殺。

拓寬後的台 27 線六龜大津段(攝影/李慧宜)

六龜人重現摃土檨仔之樂,慶祝老樹重生

為了慶祝新路啟用、老樹重生,六龜區公所和荖濃溪環境藝術促進會在 5 月 10 日舉辦「青青土芒果、親親台 27 觀光日」,希望以採收青芒果、製作芒果青的方式,慶祝台 27 線六龜大津段從「全台最窄省道」蛻變為「最美蝶道」。

一群人站在土芒果樹下,抬頭張嘴一起驚呼:「哇!摃落來啊!摃落來啊!」大人們七嘴八舌,有人興奮地喊「我們小時候就是這樣玩」,有人說「以前沒有零食,再酸也要敲土檨仔來吃」。站在一旁的孩子們躍躍欲試,伸長了雙手想搶下竹竿,口中喊著「爸爸,給我試一下啦!我想敲敲看」。

負責指導摃檨仔的六龜人黃國瑄一再提醒大家,「不要被芒果打到頭」、「不要讓竹竿纏到電線」、「還有,小心腳邊水溝,不要掉下去」……只要他一開口,大家都以笑聲回應,這番熱鬧的場景,重現台灣農村早期的生活面貌。農委會前主委曹啟鴻特地前來一起敲芒果,他說:「以前沒有零食可吃,就是要敲芒果、搖芒果樹,我都是那個爬芒果樹的人,結果每次主人一出現,同伴一哄而散,害我反而被大人敲頭。」

摃檨仔的時候,人人都伸長脖子等待芒果落下的那一刻。 (攝影/李慧宜)

拓寬之路逾廿年,只求樹留人周全

摃檨仔的氣氛一片和樂,但這一「路」走來實屬不易。

台 27 線六龜大津段兩側早年大量栽種土芒果路樹,屬於公路總局的公共造產作物,是南部著名的「綠色隧道」。由於路樹位處交通要道旁,也成為六龜人離鄉、回家的鄉愁地景。

不過,該路段狹窄,尤其是六龜到大津之間的 4.38 公里路段,最窄處只有 3.5 米,曾有「全台最窄省道」之稱。為了提升交通效益,公路總局分別於 1999 年和 2006 年完成環境影響評估與工程設計,只是後來八八風災重創六龜,道路工程重點從拓寬轉為救災與搶通。直到 2016 年年底,交通總局才再啟動拓寬計畫,隔年 3 月間爆發老芒果樹毒殺事件,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部分老樹的死亡救了更多的老樹!毒樹事件後,公路總局、六龜區公所、地方鄉親、護樹團體等各界人士反覆討論,花了三年時間確認「以路就樹」、「生態永續」兩大施工原則。在不影響安全的前提下,倘若老樹集中在道路右側,拓寬就以左側為主,反之則往右側加寬。

終於,工程在 2020 年 11 月 24 日動工、於今 年 4 月 1 日竣工。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針對此案特別強調,「公路不只要服務人、車,沿路的動植物也在服務之列。」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甲仙工務段段長陳正偉表示,他在甲仙段服務 21 年,經歷八八風災和南橫公路重建,深切體會到工程人要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慢慢調適、慢慢前進,開發不宜過度,避免環境反撲」。

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甲仙工務段段長陳正偉指出,工程人要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 (攝影/李慧宜)

敲要快狠準 醃要慢柔等 工程需重視植物福利

新發國小的小朋友穿上綠色系服飾,在會場上邊跳邊唱著「如果慾望能夠少一點,快樂就會多一些,愛惜地球給我們的資源,隨時記在心裡面」。

六龜區區長陳昱如表示,今年是「青青土芒果」活動的第一年,未來每一年都要再舉辦。因為活動不僅能帶動地方產業發展,更可以提前解除芒果落果造成的行車風險。陳正偉也希望提早採收芒果,讓青芒果變成芒果青,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六龜新發國小的歌舞表演 (攝影/李慧宜)

不過,部分居民期盼政府再進步一點,以醃漬芒果青慢慢削皮、輕柔切片、耐心等待的方式,對待兩百多棵續命老樹。像是延伸到路面的芒果樹樹冠幅被修剪得與道路對齊,如華月巷以北的一排芒果樹,現在只剩背路的那一側有冠幅,讓人看了心裡很難過。居民陳小姐說:

「芒果樹提供我們 11 個月的遮陽服務,我們卻不能忍受它 1 個月落果期,實在說不過去!人有人格、樹有樹格,動物福利強調動物有表現自然行為的自由,植物也應當是如此。這是生命教育!」

多元芒果青作法 說出人的來處 道出環境的故事

採收完青芒果,就換婆婆媽媽大顯身手醃漬芒果青,中興社區發展協會的眷村媽媽和荖濃溪環境藝術促進會共同推出五種口味的芒果青:酸甜古早口味、客家豆豉口味、大蒜醬油口味、四川湖南不怕辣的大辣口味以及眷村小辣口味。他們使出渾身解數,把社區內找得到的口味全都搬上檯面。

中興社區發展協會的眷村媽媽們一起來醃芒果青。 (攝影/李慧宜)

36 年次的文小俊,本籍湖南、雲南出生,2 歲跟父母來到台灣,12 歲定居六龜至今。她的母親是寮國人,擅長將水果料理成涼拌食物,文小俊傳承媽媽手藝做出大蒜醬油和四川湖南不怕辣兩種芒果青。

66 歲的張碧雲是中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她說單一口味太無聊,「我們六龜族群多元,不只有閩南人、客家人,還有墾區眷戶來自中國大陸各省,所以我們就試著把每一種族群的味道做出來。」

林文智是荖濃溪環境藝術促進會理事長,原籍屏東萬巒客家人,他負責指導製作客家豆豉口味。他說小時候偷摘芒果,一邊摘一邊吃又塞幾顆豆豉入嘴調味,那滋味一生難忘。坐在林文智身旁一位小姐緊接著說:「我們家小時候最簡單,一包王子麵的調味包沾著吃也很棒!」

人的故事、樹的重生、芒果青的滋味、不同族群的生命經驗,走了 23 年的台 27 線六龜大津路段拓寬工程,也拓寬了溫暖的人心。

製作芒果青看似簡單,不過削皮、切片、浸泡鹽水,每個階段都不能過於躁進。(攝影/李慧宜)

延伸閱讀:

芒果樹擋住誰的利益?六龜綠色隧道蒙上死亡陰影 居民害怕噤聲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