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奕晴(加拿大北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候選人)
在台灣的生態人一定對於 「猛禽棲架」這個名詞再熟悉不過,猛禽棲架是在 2017 年由屏科大研究團隊首次在台灣應用,利用猛禽喜好站於高處的習性,架設棲架以吸引猛禽進行生態防治。然而,就在太平洋的另一端,溫哥華也有一群人利用洞巢鳥需要大型巢穴的特性,建造巢箱來吸引猛禽至特定地點繁殖,這種猛禽就是倉鴞 (Barn Owl;Tyto alba )。倉鴞是誰?吸引倉鴞來人造巢箱居住繁殖,對於該物種、對於生態又有甚麼樣的價值呢?

住在穀倉的貓頭鷹?
倉鴞,顧名思義就是一種會居住在穀倉的貓頭鷹,至於為什麼會居住在穀倉呢?這還得說回倉鴞牠居住於巢穴的特性,在自然環境下,倉鴞會選擇在大型的樹洞裡建造巢穴,若沒有合適的天然樹洞,倉鴞會轉而尋找人為的棲地築巢,茅草屋或木造穀倉是首選,而荒廢的農業機具上、盛穀物的木桶裡、甚至是牧草堆中的縫隙也曾經發現過倉鴞的巢。因著人類間接提供了合適的築巢地點,倉鴞的繁殖範圍漸漸隨著人們的農業行為拓展而擴張。
但是,倉鴞的數量從 1980 年代開始就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明顯減少,更在不久後被該省的瀕危物種法列為特殊關注 (Special Concern) 物種。探討其原因,發現竟也是築巢地點的問題:農業行為比以往更趨密集、開放式的木造穀倉被封閉式的新式穀倉所取代,同時隨著高速公路的興建,倉鴞必須選擇車流量較少、道路密度較低的地點來築巢,這些都在在限制了倉鴞築巢地點的選擇。倉鴞的食物來源一直都很充足,主要限制族群數量的因素,是築巢地點的缺乏。
這時,生態學家想到了一個雙贏的作法:架設人工巢箱。
利用人造巢箱幫助倉鴞繁殖可回溯到 1967 年左右,西歐國家們陸續發現高密度的農業及城市開發使倉鴞數量大幅減少,在田間或穀倉架設巢箱,吸引倉鴞入住後,不僅可以解決築巢地點短缺的困境,更能藉由倉鴞身為猛禽的特性,在田間進行生態服務、協助捕鼠。
根據統計,一個倉鴞家庭一年可以獵捕 2,000 隻以上的小型哺乳類,倉鴞是身懷絕技、身手俐落的猛禽,牠獵捕的目標主要是鼠類、鼩鼱、鼴鼠甚至是外來種的椋鳥。倉鴞的狩獵範圍可涵蓋以巢區為中心,方圓一公里的面積。不論是用需要花費的時間或金錢來衡量,吸引倉鴞到田間居住比起其他捕鼠或毒鼠的方法都有效率,更遑論生態防治之於環境友善以及保育的重要性。許多研究已證實架立巢箱可以顯著的降低農地鼠害。

楓葉國的倉鴞
加拿大溫哥華是全球倉鴞分布的最北端,該地方的倉鴞主要居住在 Fraser River 河谷及三角洲的平坦區域,這塊區域三面環山,冬天又相較同緯度的地區溫暖,自一百年前溫帶森林被砍伐、農業開始發展後,倉鴞族群也跟著進駐。
在 2011 年,一群 Nature Vancouver 的會員爺爺 (Peter Ward, Ken Hall and John Toochin) 自發性的組成倉鴞巢箱團隊 Cascade,負責籌措經費、建造倉鴞巢箱並廣設於溫哥華附近的農地。這項行動引發了廣大迴響,團隊接到的巢箱需求量越來愈大。
2016 年,團隊又多了從 Delta Naturalists 來的志工阿伯 (Jim Kneesch, Chris McVittie, Jack MacDonald and Mike Bayliss) 加入建造巢箱的行動, 每周一天,團隊都會共同聚集在 Jim 的車庫兼木工廠,一起聊天蓋房子。
除了志工爺爺阿伯們外,團隊還在該年多了一位靈魂 人物,就是加拿大版的「倉鴞公主」:Sofi Hindmarsh,Sofi 有多年研究倉鴞的經驗,她在團隊中負責籌措經費、協助設計巢箱與對外接洽巢箱架設地點,並協助監測巢箱、繫放幼鳥。團隊的經費主要來自於政府機構,及當地非營利保育團體。同時團隊也與各地的生態保留區、高爾夫球場,甚至是學校農場都有合作。經過了幾年的努力,團隊已經在溫哥華各地架設了百餘間巢箱。

倉鴞的專屬建築團隊
Cascade 團隊的倉鴞巢箱是由樺木合成木板製成,團隊獨立研發的巢箱設計圖,一張邊長 150 公分的方形木板可以切割組合成一個巢箱,容量約 70 公升,充足的空間甚至可以讓一個小小孩鑽進巢箱裡。巢箱的外部結構包含橢圓形的貓頭鷹出入口、活動式的門(供後續一年一次的清理或檢查巢箱用)、通氣孔 (以免夏日箱內氣溫過高)及傾斜的巢箱屋頂以因應溫哥華當地多雨的氣候。巢箱內部則有一個橫向木桿可供貓頭鷹站立休息,還在洞口內部設立了一個遮蔽木板,這是為了避免育雛期間烏鴉等掠食者的侵擾。
Cascade 團隊的巢箱設計有兩款,分別是「室外巢箱」及「室內巢箱」。室外巢箱顧名思義就是放置於室外,用 15 公分乘 15 公分的實心紅杉或鐵杉木樁撐起,基底以混凝土固定,架設高度約在 3.5 至 4 公尺之間,適合的架設地點包含大片的空曠草地、藍莓田或是任何可能有田鼠出現的棲地。
室內巢箱則是直接架設於穀倉,有建築的保護,室內巢箱可免於受到惡劣氣候的損壞。因為倉鴞沒有地域性,巢箱與巢箱之間的距離可近至100公尺,並建議架設在距離主要道路 500 公尺以上的地點,避免路殺。必須特別注意的是,架設巢箱後的農田絕對不能使用毒鼠藥,避免倉鴞二次中毒。
倉鴞的生態觀察及巢箱研究
2021 ,團隊在巢箱的外牆另外增加了 「休憩架」設施,讓倉鴞可以在架上伸展、站立、休息,也提供進出洞口的倉鴞一個緩衝的空間,同時團隊也想到可以在這個休憩架上設立自動相機來監測倉鴞的活動及巢箱的使用狀況。 這個休憩架的概念非常成功,自動相機捕捉到的畫面包含雛鳥練習拍翅、在巢箱周圍走動玩耍、成鳥覓食回巢、甚至是倉鴞交配的珍貴畫面!不僅是非常難得的生態紀錄,更提供 Cascade 巢箱團隊絕佳的推廣媒材。
然而自動相機所費不貲,不可能在數百個倉鴞的巢箱都架設相機,Cascade 發展了另一套相機設備,利用長桿加上微鏡頭,再把影像回傳至手持設備,就能監測巢箱內部活動,是否有倉鴞入住、是否有下蛋、蛋是否成功孵化、更能藉此一窺雛鳥的生長狀況。

像這樣的監測只能在日落後進行,因為若是巢箱內的倉鴞被驚飛,至少還有夜色可以保護,沒有夜色保護的倉鴞,是當地的普遍物種白頭海鵰 (Bald Eagle; Haliaeetus leucocephalus) 手到擒來的獵物,之前就有發生過倉鴞被白頭海鵰獵殺的案例。
巢箱不僅提供農民倉鴞的生態服務,更能建立大眾對於倉鴞的保育觀念,除此之外,巢箱對於倉鴞的繁殖觀察更是不可多得的機會。經過長期的觀察發現,一對倉鴞初到巢箱時,會在箱內鋪上一層食繭「地毯」,用來保護蛋及幫助雛鳥保暖。倉鴞的窩卵數 3-5 顆,產卵時間集中在 3-5 月,當年出生的年輕倉鴞會在該年的 6-8月之間離巢。
幼鳥從大約 25 天到離巢前(約 50 天), 是最適合繫放的年紀,這時候的倉鴞體形已與成鳥相似,不用擔心腳環影響跗骨發育,同時該年紀的倉鴞還未具備良好的飛行能力,較容易進行捕捉。從巢箱收集到的倉鴞資料不僅可以進行族群數量評估,更可用來進行諸多研究,像是倉鴞基因多樣性、倉鴞的棲地偏好、育雛成功率的影響因子評估等。


聚眾人之力為一間的巢箱
自 2011 年以來,幾個阿伯、爺爺們的心血已轉化為 Fraser River 河谷及三角洲上一百多間倉鴞的家。Cascade 巢箱團隊這十年多的努力及創新合作,不僅讓當地居民更瞭解倉鴞這種物種之於環境的重要性,開始有越來越多志工認同巢箱建造的理念,願意協助建造或架設;巢箱更促成了當地友善農業的發展,農民開始願意邀請貓頭鷹進駐農地,取代毒鼠藥的使用。
在科學研究方面,巢箱更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觀察、採樣及繫放的機會,而架設巢箱也間接提升了倉鴞的族群數量。小小的巢箱看似簡單,卻有著許多不同專業的投入:設計圖、木工加工、精進改良、與農民溝通、與政府合作、與其他保育團體接洽、科學研究發表等,因著一個共同目標而將擁有不同技能的人們聚集起來。冀望能盡一己之力,為另一個受到威脅的物種做出一點努力與挽留,並讓人類與各個物種都能更共榮的相處,大概就是 Cascade 巢箱團隊最大的嚮往。
本文轉載自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自然保育季刊》No.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