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花東訪調營(1)捲起袖子,轉化縱谷新生活

文圖/吳祖華

民國一百年八月十四號星期日,豔陽高照的夏日,我踏進位於花蓮市的郭子究音樂文化館,紅色大門像是古早明信片上的風景,古樸的日式建築,溫暖的陽光從枝葉中灑下,石磚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暈,蟬鳴聲不絕於耳,黑白相間的小狗搖著尾巴,歡迎我這個突兀的外來客。

今天,一場關注花蓮文化與經濟結合的訪調營隊,將在此做出呈現。

我脫下帆布鞋走進文化館,涼爽的木板地上,約莫二十個年輕人分成三、四組,圍著方桌,正在熱絡的討論些什麼,陸陸續續進來的參加者,熟絡的對彼此打招呼,黃澄澄的燈光籠罩整個畫面,形成一種和諧的氣氛。

一位身穿黃色T恤的年輕人,從筆電中探出頭來,戴著方框眼鏡的他,對我露出和氣的笑容,手卻沒有停止敲打鍵盤,他就是今天的受訪者─潘欣榮。

本身是花蓮人的潘欣榮,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對台灣的公共議題充滿興趣,大學時期參加的黑水溝社,就是以探究社會議題為宗旨,親自投入許多抗爭活動的社團。之後更與志同道合的友人們創立台灣公共化協會,致力於社會五項基本需求的公共化,包含環境、醫療、教育、媒體與交通等。

之前一直鎮守於台北,推動教育公共化的潘欣榮,現在將目光放眼至山明水秀的花蓮,有一個很簡單的原因。

單純的發想

「在2008年前,我一直待在台北,那個時候開始有興建蘇花高的議題,朋友找我一起去做抗爭的活動,我本身就是花蓮人,也想說可以把至今在外面學到的,回饋給自己的故鄉,所以我回到花蓮。」

但想為家鄉做些什麼的這股情緒,卻曾受到嚴重的質疑。

「有被鄉親懷疑啊,他們想說,你們這種外地小孩,根本就不管我們的生計吧,只是因為環境之類的問題反對,沒有真正替他們想過。」

潘欣榮說,花蓮人有近百分之七十的比例支持建造蘇花高,最主要是因為就業問題,大部分居民覺得,改善交通意味著經濟好轉。「我們其實也不是完全反對蘇花高,而是要做些調整,像是縮小線道,不要過度拓墾,影響環境和人口,隧道等設施還是可以蓋,交通改善也應該兼顧到環境和文化。」

「那時候感到很心痛,但也讓我們醒悟,要真正幫助到花蓮的鄉親,必須想一個更適合花蓮的經濟模式,而不是大肆的建造飯店,塑造出一個人為的觀光景點。」潘欣榮說到,之後政府提出的東部發展條例,宣稱將撥出400億來協助發展,但方法卻是將土地國有制鬆綁,讓各種欲投資的企業買下,建造高級飯店等等,很明顯的將衝擊到居住其上的住民和環境,甚至原有文化都受到影響。

因此,潘欣榮與夥伴們開始思考除此之外的方式,一個能夠改善經濟又不傷害現狀的路徑。

小而美的經濟模式

「推動花東合作性經濟,也許是個可行的新路徑。」回答我的潘欣榮,此時已經歷了過去四天,充實又忙碌的訪調營隊,有些疲憊的語氣中卻仍帶著堅定。

這也是潘欣榮加入的幸福花東促進會,多次舉辦這場訪調營隊的原因。

「這也許是最適合花蓮的經濟模式,因為花蓮有特有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文化,小資本的合作方式也許是最好的。」

所謂的合作性經濟可說是一種地方性經濟,像是合作社一樣,一個區域內的所有產業互相結合、幫助,最後獲得的盈餘由地方居民共有,是一種永續,並強調互助的系統,與以獲利為主的經濟模式大不相同,也不用為就業犧牲原本的傳統產業。

「最強調的就是互助精神,」潘欣榮先生舉出王福裕在花蓮的「大王菜鋪子」為例,「大王不管跟漢人或原住民都是很輕鬆的交易模式,只要一通電話就去取菜,一個網路訂單就出貨,一點都不麻煩,不討價還價,不僅幫助到顧客吃到健康好吃的本地蔬菜,也幫助農民有更穩固的經濟來源。」

「其實在花蓮,有些原住民本身就有這樣的模式,像是我們這次訪調的加納部落(Kalala)(詳見相關報導),合作性經濟適用於所有產業,原住民的部落文化也很適合,既然目前原住民本身的合作性經濟制度,跑的比我們前面一點,那我們希望能透過親身體驗來瞭解。」

這次暑假,八月十一號到八月十四號的合作性經濟訪調與產銷計劃設計營,其實已經是第四次訪調營隊,過去在2008年、2009年都舉辦過。「那個時候都還在摸索啦,是從這次2011年2月和這次的訪調營開始,我們才直接進入部落,關注最核心的部落本身。」潘欣榮說。

訪調營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夠將合作性經濟整合出一種最適合花東的模式,因此才需要親自進部落,瞭解不同部落的需求和狀況,更向他們學習。

重要的產權自主

各種產業的生產,經常會受到市場需求或通路影響,由其是農民,有時產權好似控制在市場或通路,「產權自主真的很重要。」潘欣榮說。

「這次我們訪調的其中一個部落,本身就已經發展合作性經濟,他們用公田種植鳳梨,並共用生產工具,人力互相幫助,銷售的盈餘留作公基金,作為社區活動及下次種植使用,他們共同承擔成本,並透過網路推出自己的品牌。」

其中從產到銷之間,最重要的就是通路,如果能有自己的銷售管道,就可以避免盤商的抽成,也可以不用顧慮市場走向,在銷售中做出自有品牌。

「我們希望東發(東部發展條例)的400億裡面,能撥出一些幫助他們創立自有品牌和擴展通路,像是實施低利貸款,可以真正幫助他們自力更生。

質疑與信念

瞭解並推動花東合作性經濟將近四年,潘欣榮及工作同仁們受過各種挫折和懷疑,合作性經濟是一個美好的願景,但需要長期規畫與經營,同一種方式也不見得適用所有個案,有些地方更是禁不起成本的虧損,怎麼想都是一條佈滿荊棘的道路。

但其中最令團隊糾結的,是情感層面的質疑。

「有些人會說,我們這樣是不是不尊重,甚至是破壞部落的主體性,為什麼不讓原住民自發性的抗爭,也有人覺得我們這樣是一種施捨。」

潘欣榮說,現今原住民的工作形式,最大宗的有兩種,一種是去城市工作,在飯店做服務生領薪水,另一種是靠政府補助,開一家小店,但又可能面臨到倒閉的命運。

「為什麼不能有第三種選擇,是可以直接幫助到他們本身,不需要放棄他們原有的生活,而不是靠飯店、企業、政府來給他們工作機會。」

「社會實際上是靠互助所構成的,假設我們一開始就是各自打拼,互不幫助,當然可以說,我們不管他們死活,但所有人不是都受過彼此幫助嗎?」

潘欣榮相信,社會發展是因為互相協助,訪調營和推動合作性經濟的目的,並不是要強迫花東居民們接受,更不是說他們本身沒有能力,而是藉由訪調營,將他們還不知道的知識帶過去,讓他們知道並思考有沒有其他選擇,一切都尊重對方的決定,但沒有嘗試接觸過,就沒有改變的契機。

「有的時候,其實是相反的」他說,「我們以為,是我們將知識和方法帶過去,但有時卻變成是他們在教導我們。」

花東幸福協會的訪調營,對於推動合作性經濟,還是一個剛起步的方式,實際體驗過後,才會知道能不能對當地提出有效的建議,營隊的成員來自四面八方,各行各業,有些學員是相關議題的老手,有些是菜鳥,這都無損他們的熱情,就算只是親自進入部落,也學習到了許多無法用口語表達的東西。

「希望我們的成員,能夠在經歷營隊後,將自己的朋友也帶來部落,邀請更多人來瞭解和喜愛花蓮。」

潘欣榮相信,主動瞭解和體驗,保持著幫助卻尊重的心,才能解開花東人對外地人不信任的死結,也才能成為改變的基石,從潘欣榮的話語及發亮的眼神中,我知道,這就是訪調營和合作性經濟的精神。

訪調營的呈現

這次的訪調營從2011年8月11號到8月14號,十五位學員從第一天的學習課程,瞭解什麼是合作性經濟,為什麼一定要合作性經濟,訪調的技巧和注意事項等。

第二、第三天的實際走訪部落,親身體驗並瞭解部落的環境和目前的經濟模式;最後一天聚集於郭子究紀念館,分享這兩天的部落生活,並對於此部落目前的狀態,提出改善方法。如果有提出良好的方案,便可以考慮與部落合作,推動小組提出的計畫,每一組有十五分鐘的時間,並邀請「大王菜鋪子」的大王王福裕,「阿之寶手創館」的秀美姊,一同觀看呈現並提出建議。

延伸閱讀:

幸福花東促進會官方網站
台灣公共化協會官方網站
郭子究音樂文化館官方網站

花東訪調營:捲起袖子,轉化縱谷新生活
紅葉Dahdah 起步中的部落
加納納Kalala:美麗的籃子故鄉
吉拉卡樣Ci-lakai-yan  屢挫屢戰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