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屢挫屢戰的部落:吉拉卡樣Ci-lakai-yan

圖片提供/ 花東訪調營

編按:花東幸福協會的訪調營,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有些是相關議題的老手,有些則是菜鳥,不過對於花東原住民部落發展的關注是一樣的熱情。潘欣榮替訪調營規劃造訪部落的行程,用意在於了解不同部落的需求和狀況,再透過每個人的集思廣益,理出最適合花東的合作性經濟模式。

吉拉卡樣部落,位於鳳林鎮山興里,是一個海岸山脈下的小部落,鄰近的花蓮溪阻隔了城市和外人,從193線道彎入,便抵達這世外桃源。部落名稱的由來,是為了紀念一位叫作「Lakai」的阿美族青年,他與追殺者搏鬥,寡不敵眾,死於現今的山興地區,部落名稱「Ci-lakai-yan」便是由他的名字發展而來,阿美族語裡Ci是提升語、yan是語助詞。 本文記錄了第三組學員拜訪部落的體驗與討論。

豐年祭

第三組成員抵達吉拉卡樣時,時逢他們的原住民聯合豐年祭,花蓮縣副縣長也到場參與,部落少女、青年表演歌舞,也吸引了觀光客,「不曉得跟官方主辦有沒有關係,其實沒有那麼傳統的感覺。」學員分享到

豐年祭開場第一個節目:男勇士們報訊息


阿美族女孩們頂著豔陽仍不減活力

  
花蓮縣長傅崐萁在台上觀賞豐年祭           豐年祭主會場外還有園游會攤位以及遊樂設施

小組成員們在剛進入部落時,品嘗了用麵包果製作的傳統料理,部落廚房裡的建材是曬乾的菜乾,十分特別,但已呈現半閒置的狀態,豐年祭將近,學員們便幫助做打掃。

 
部落廚房外觀                                     遵循古法建造而成的部落廚房,透著日光顯得格外清爽
                                                                
部落廚房的小菁為學員介紹這棟建築的來歷


學員幫忙打掃部落廚房

比起正式掛旗號召的豐年祭,晚上村民聚集的社交場所,有孩子的笑聲和他們自發性的跳舞表演,一群人喝著酒、唱著歌,興致一來就手勾著手跳起舞來,這樣的場面甚至是更加歡騰,充滿溫馨、熱血的感染力。


鳳林鎮聯合豐年祭結束當晚,孩子們又在農場裡跳得不亦樂乎

山興國小

部落裡的山興國小,在民國80年,由於學生人數太少的關係正式廢校,顯見人口外移的嚴重,目前村落裡的孩子大概只有十幾個,他們必須不辭辛勞的到鳳林鄉上課,廢棄的教室變成了他們的遊樂場,卻不再是學習場所,人口外移也使吉拉卡樣地區的荒廢地大於作物地。

空曠的操場如今雜草蔓生

 
山興國小於民國八十年廢校,黑板上的日期凍結在民國八十年

部落的社會資源不多,台灣世界展望會在約莫十年前來到吉拉卡樣,提供他們協助和補助,山興國小的部分校舍在展望會幫助下,修繕成「吉拉卡樣育樂教室」及「山興生態事業育成中心」等,在他們的幫助之下,有機共同農場也逐漸有了雛形。

吉拉卡樣有機共同農場

帶領第三組成員的黃仁忠大哥,是有機農場的負責人,他的父親黃松德,是部落裡的竹編高手,手工製作的魚籠,外型成尖筒狀,高度大小不一,精緻的程度讓人難以相信是手作品,這樣的傳統技藝現以逐漸失傳。

 
黃大哥(最左)與部落的親朋好友分享  黃大哥的爸爸親手做的捕魚籠

為了讓部落走出困境,黃大哥想出了取得有機認證的點子,並打算將有機農場的盈餘作為村落共同基金,但要取得認證卻是一條辛苦路,在世界展望會的幫助之下,黃大哥與夥伴花了六年的時間才取得證書,至今過了四年。

雖然已開始推出自有品牌,但發生的種種難關,都再三考驗著有機共同農場的精神,一般人以為可行的方法,卻總是發生出乎意料的狀況,黃大哥告訴小組成員。

一開始做有機農場的人數多達20人,但原民會的補助狀況不平均,使得族人互相猜忌,農場人數直落到4人;又發生外人來學習農法後,將銷售人脈一併帶走的經驗,因此部落居民對外人也有所保留;在銷售方面,嘗試過契作的有機農場,卻曾因為天候關係無法順利出貨,反而落得罰款的命運。這些狀況,對合作性農場來說,絕對是個慘痛的經驗,也因為這些內傷,目前的經營狀況不太好,作物供給不穩定,改以種植雜糧為主。但黃大哥仍然不屈不撓,努力撐起農場的運作。

黃豆的故事

在開始報告之前,第三組學員們拿出四顆從吉拉卡樣來的黃豆,放在各小組的桌面上,告訴我們,這些黃豆是多麼珍貴無比。


黃大哥的太太金蘭姊正篩著黃豆,手裡的竹篩是公公親手編的


學員們幫忙把狀況不好的黃豆挑出來


小組成員們在部落居民南姊的帶領下,將一批批有機黃豆放在圓盤狀的竹篩上,一邊翻動一邊用肉眼分辨黃豆品質,挑出品質最好的黃豆,目前在網路上能賣到一台斤120元,也許這些有機黃豆的外表不像進口的那麼美麗,但每一顆都代表著農夫愛護土地的堅持,也是顧客對自己的健康、環境盡一份力的證明。

南姊還帶著小組來到農田,把秋葵倒在土地上做成有機堆肥,「我們這裡的地比較黏,有時候水源很難配合,有一些特定農產沒辦法種。」變成肥料的秋葵,也是因為銷售期已過,賣不出去,所以作成有機堆肥。

理性與感性的拔河

第三組所想出的各式改善方法,每一種都有其道理,但最難克服的是情感層面,在此以觀光與農業路線做區別。

首先是改善觀光,可以考慮把廢棄的山興小學變成資源,就像展望會作出的技能教室,如果將國小重新整頓,可以讓來訪民眾體驗住在裡面的生活,或讓單車克、志工、換工們居住,不用擠在展望會提供的小教室中。說到擔心之處,如果觀光客太多,也許會傷害到文化,但要是限制人數,又很難持續吸引民眾,是小組成員還在思考的問題。

農業方面,已取得有機認證是一大優勢,但吉拉卡樣年輕人口少,從事耕作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據小組成員在當地認識的一位換工表示,「換工的時候,我們會去幫忙拔草、挑黃豆、出貨之類,然後部落提供我們食宿,那時候看到的狀況是,因為他們學的精致有機比較複雜,不管是設備設置或種法都不太輕鬆,看到很多老年人在大太陽下那麼辛苦,真的不忍心。」

如果能夠引進日本或澳洲那邊,比較輕鬆的有機農法,說不定可以減輕負擔,但換農法卻是族人們心中的顧忌,因為認證太難取得,如果換了農法導致被取消資格,那可賠不起。目前最可行的方法,是多種植一些價錢好的作物,像是黃豆,次級品也可以用較便宜的價格販賣。

後記

第三組向我們分享吉拉卡樣住民的心情,「其實他們不太會去算說有沒有賺,或是這個有沒有賺頭,有的時候虧損了也不知道,對賺錢那些不是很有野心,可以說他們很安於現狀吧。」

但外流的年輕人口,的確是部落最擔憂的問題,「我們有認識一個國中男生,他每天都騎腳踏車往返鳳林上學,因為父母都在桃園工作,所以他有去桃園住過一段時間。」問他,桃園跟部落比起來,比較喜歡哪裡?「他說,在部落裡比較快樂。」再問,那你長大後會留在部落嗎?這時男孩子笑而不答。這也成為了我們對未來最忐忑的期待。

後續討論
:有機農法認證這麼難?

大王菜鋪子的大王,王福裕,證明不走有機認證的道路,一樣有出路。「這是原住民陷入漢人的陷阱啦,取得有機認證後,賺到錢的大部分都是漢人,我們產生經濟是因為互相合作,不要去玩政府的規則。」

延伸閱讀:
吉拉卡樣部落官方網站(可訂購農產品)
 

吉拉卡樣部落官方臉書 

吉拉卡樣部落技藝傳承者 黃松德先生的竹編

花東訪調營:捲起袖子,轉化縱谷新生活

紅葉Dahdah 起步中的部落

加納納Kalala:美麗的籃子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