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綠實力」:有機無毒的營養午餐

營養午餐連連出問題,教育部、衛生署、農委會在上週承諾將於11月17日提出改善之道,如今距離期限不到10日,綠黨、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與土城彈藥庫農民,7日率先帶著幾盤無毒、翠綠的蔬果來到教育部登門拜訪,詢問營養午餐採用在地農業、無毒蔬果的可能。

學校營養午餐的供餐辦理方式分成幾種,例如學校自設廚房、訂購盒餐、團膳業者招標等,各有推動在地無毒農業的困難。

自設廚房的小校,由於學校人數在百人上下,每月餐費不超過十萬元,不受〈採購法〉限制,也就不需招標,最容易達到與在地無毒農家合作的目標。事實上,宜蘭縣教育局曾在去年推動「學校午餐在地食材推廣計畫」,希望與在地小農合作推廣飲食教育,卻還是受到重重阻礙、成效有限。

以全校只有五十七名學生的大進國小為例,雖是自設廚房、廚工,可自擬菜單,但食材仍委由長期合作的蔬果供應商進貨,無法決定採購來源;校方解釋,學生少導致成本起伏大(目前一餐約30元),加上社區家長經濟條件差,如果改向當地小農採購,勢必提高成本,家長難以負擔。以至於宜蘭多數參與計畫的學校,只能讓學生體驗農事課程,收成作為「加菜」用,而非取代進貨食材。

桃園縣仁美華德福國中小是獨立教育體系,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希望以不污染環境、土地與水源的農產品,作為學生營養午餐食材。先是由愛心媽媽成立媽媽廚房互助社,盡量選用有機或無添加食材,供應半數師生午餐;接著學校增購廚房設備、聘僱營養師,由學校廚房供應健康蔬食午餐。

一般學校午餐一餐只要三十元上下;有機、無毒的食材成本,加上學校水電瓦斯、廚工人力開銷,一餐價格飆升至八、九十元;而對不熟悉有機食材的供應商來說,也不願意為了一百多份午餐花費,從頭開發農家、簽訂合約、安排物流運送。為了降低食材成本,同時解決採購難題,最後是由熱心家長毅然投入,集資、拜訪農場、確定食材來源、親自送菜,才將成本壓低至七十元。

但不是每所學校都能如此投入,或是接受兩倍價錢的營養午餐。讓孩子吃一餐無毒的飯,體驗無毒蔬食所帶來的健康體驗與跟自己土地結合,真的那麼困難嗎?

澎湖縣七美國中校長吳憶如目前在為此努力中,在村長許萬景協助下,即日起營養午餐盡量採用七美在地農家蔬果,不再千里迢迢從臺灣運送過海。吳憶如說,雖然受限產量,仍需透過廠商代購臺灣蔬果補充不足,但七美村民種植的玉米、地瓜,高麗菜、大頭菜、花菜、白菜、茼蒿,還有火龍果、香蕉等,都是被列入菜單,讓孩子吃到鄉親自己種植的蔬果。不但可以確保食材新鮮安全,也能保障當地農民生計。

「如果由廠商採購,一天水果價格不能高於十元,但和村民買,小朋友一人一顆火龍果呢!我們也和農場預約好,明年要到農家實地參觀。」吳憶如說,七美國中能順利推行,是因為全校師生只有一百三十人,餐費不到招標限制,所以校方直接拜訪當地農家尋找菜色。而且因為離島位置特殊性,改選當地農家後,食材成本竟然從原本的十八元降低至十二元,「我們也請種菜的家長毛遂自薦,讓食材量不虞匱乏,雖然午餐秘書必須和許多小農聯絡,工作量大增,但能夠讓孩子吃到鄉親種的菜,真好!」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也曾試圖在臺北市北投區,推動每週一日有機蔬食午餐概念,卻窒礙難行。因為北市學校少自設廚房,多是聯合招標,綁約的結果就是無法替換單日食材。謝國清說:「市區的家長看似有能力負擔有機無毒的午餐,卻因為招標問題無法解套,就算願意花錢也吃不到。」〈採購法〉不鬆綁,是許多人眼中阻礙在地無毒農業進入中大型學校的一道牆。

但教育部認為,學校雖受〈採購法〉限制,還是可在招標時將「選用有機無毒食材」列入評選標準,讓廠商不會一逕拉低標價、選購便宜食材,食材選擇權仍在學校手中,不能將一切歸咎是〈採購法〉問題。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認為此說法並不公允,因為學校招標不能不考慮價格與家長負擔,政府至少可以公權力介入,從兩個面相來解決價格問題:第一,目前全國營養午餐補助費是二十億元,既然高等教育能夠一間學校「五年五百億」,那麼也該提高全國學生的午餐費補助費。第二,農委會每年花費幾億元補助化肥、農藥,為何不挪至補助農民轉型有機、無機農業?讓對土地友善的農民能降低成本,食材價格調降後,廠商自然會主動納入選擇,反而可以成為競標利器。

營養午餐事件事關重大,全國一百五十萬名學生的食品安全已經受到威脅,儘管多數學生的午餐被團膳公司所綁架,但也有越來越學校努力將地產地銷觀念導入,讓在地食材、有機無毒營養午餐端上桌,試圖為學生連結餐桌與農地的關係。這股「綠食力」,歡迎你加入。

延伸閱讀
誰綁架了孩子的校園營養午餐?
監察院關於營養午餐食物中毒事件調查報告
校園有機日-嘴巴革命 用吃改變世界
校園有機日教案下載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