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校園食育,是學校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

首圖/ 新竹湖口和興國小,積極結合營養午餐與校園食育的推動,做法值得參考。攝影/ 汪文豪

針對涉及一百多所中小學的學童營養午餐弊案,全國校長協會理事長張榮輝曾帶頭回應營養午餐不該由學校負責,家長應該要擔起責任,學生應該中午回家吃完飯再回校上學、或是便當都應該由家長準備,這樣的卸責之言除了未考量現代社會雙薪家庭普及的現況,也顯現當營養午餐不再有利可圖時,頓時間變成學校的負擔。

營養午餐為什麼學校應該負責?

台灣的學校營養午餐從民國40年開辦,當時美國為了籠絡反共國家,提供親美國家食物援助,台灣因此慢慢地接受西方飲食文化與營養學概念,加上戰後工業化發展加速、逐漸扭曲了台灣傳統飲食文化,讓食物生產、供應與消費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越來越陌生,問題當然要從源頭根治,學校不僅應該提供營養午餐,更應該把學童飲食認真當成教育的一環。

飲食教育為什麼要從小做起?

以日本為例,明治唯新西化運動,深根學童營養午餐推廣西食以強健體魄。在英國,二次大戰後,為了培植國內酪農,與擺脫美國的食物援助,英國推行全國喝牛奶運動,小學生更是每天都要強迫飲用。

在法國與北歐,許多幼稚園跟小學,只許學生喝水,帶的飲料只能帶水,還不能帶礦泉水,以傳遞珍惜水資源跟健康的飲水習慣。飲食習慣的轉變絕非一朝一夕,唯有從小做起,教育體系的參與不可或缺。

飲食問題我們付出了什麼代價?

近日歐美各國飲食問題引起政府關注,營養過剩、營養失調、營養價值觀偏差等飲食問題引起的現代文明病,包含肥胖、厭食症、心血管疾病等變成各國的嚴峻的財政與社會負擔。

此外,工業社會的外食普遍、傳統烹飪文化消失、 促成工業食品大行其道、食品添加物危害人體的風險提高,更重要的是,食品工業大者橫大,為了追求高額利潤,生產的過程剝削了生產者與破壞環境,像是棕櫚油是廉價工業食品的植物油來源,然而卻是以破壞雨林作為代價 ; 或著像是咖啡,廉價的咖啡奪走的是農民家庭的未來與希望,這些絕非永續之道。

食物教育帶來的正面實質功能!

歐美學者研究指出提早給予正確的飲食教育,可有效的降低社會成本與政府負擔。因此紛紛立法推動校園內的食物教育,這樣的飲食教育包含食物來源的透明化、食物里程、食物生產的社會正義等。

英國的食物政策白皮書甚至建議要有專責教師負責學童的食物教育,開拓校園內的農地、讓學生有機會自己種植蔬果、推動校園就近訂購友善環境生產的食材作為營養午餐的來源,並提升孩童對國家土地的認同。知名的英國主廚傑米奧利佛帶頭教導小學生正確的食物知識,不但改正英國學童嗜吃加工食物的劣習,更掀起一波校園食物運動的革命。


圖片來源 / Food for Life

台灣食物教育的急迫性!

台灣農業問題並不單純,既鑲嵌在國際發展的脈絡,國內又總被政客選舉操弄而歹戲拖棚。老農津貼每到宣舉變成政客胡亂加碼的買票動作,既然政府沒有前瞻性的政策解決國內農業衰落的事實,加碼的老農津貼不過是另一種滅農政策,無能的政策卻要全民買單。

明年老農津貼的預算編列將高達五百七十五點四億元,而學童營養午餐的補助款中央預算不過八億多元,為何不乾脆將老農津貼的預算全面補助學童營養午餐,並且配套完善的食物教育、提高友善環境的在地農作採購?此舉不但照顧雙薪家庭擔憂的兒童福利與飲食問題,預計還可提高農業與教育就業人口、提昇台灣農業永續發展。

食物是人天天維持生命的必需品,飲食是人類特有的社會行為,無論是培植國族認同、還是倫理道德,食物掌控著關鍵意義。如今台灣學童營養午餐校長貪污弊案,罔顧學童營養不顧之外,更推托學校的社會責任。全國校長協會的回應,正說明何以台灣社會歪風不正的根本之因。

前瞻性的食物教育是全球趨勢,營養午餐不僅是食物教育重要的環節,更因為影響範圍廣大已是社會責任,教育機構絕對責無旁貸,現在食物教育正是政策面該討論的最好時間點。(本文作者為 綠黨第八屆立法委員選舉台北市第八選區參選代表 余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