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線煎、滷肉飯、米苔目,以及結合藍染創作的磨砂布輪,這些傳統的台灣文化,今夏在日本小豆島也看得到!
2013年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將由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丘如華領軍,結合了藝術家楊偉林,以及關注食物議題的「上下游新聞市集」團隊,預計在小豆島展出「布輪藍染」作品,日方還特別安排7月16日舉行「台灣料理工作坊」,18、19日正式記者會,台灣的傳統工藝「布輪藍染」,以及麵線煎、滷肉飯、米苔目將會躍上全球舞台。
亞洲藝術交流平台,長期的社區營造
瀨戶內海是一個位於日本本州、四國、九州的海域,散落著大大小小共三千多個島嶼,由於交通封閉,至今仍保有獨特的海島文化,卻也因此面臨就業機會的衝擊,當地人口外流,許多島嶼平均年齡高達75歲。
2010年,當地子弟福武總一郎,和「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策展人北川富朗共同促成「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以瀨戶內海周邊漁村、農村與海洋為創作背景,希望以「藝術重現瀨戶內海的活力」,並真正、深層地帶動地方觀光潛力,首次舉辦就大獲好評,吸引100萬人次參觀。
此次藝術祭共分為春、夏、秋三季,台灣團隊作品將橫跨夏秋兩季(夏:7月20─9月1日,秋:10/5-11/4)重頭戲的夏季展期在7月20日開幕,台灣共有三組團隊獲邀參與藝術祭活動。其中由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丘如華領軍的團隊,則特別受邀參與「亞洲藝術交流平台計劃」。
該項計畫除在小豆島展出藝術作品,另規劃「亞洲廚房工作坊」活動,八個參與國家必須挑選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食物,教導當地人用本土食材料理,讓當地人在接下來的展期自行販售,因此料理既要考慮在本國的代表性,也不能太繁複,並需顧及食材取得來源,對各國都是新奇又困難的挑戰。
長期關注台日社區營造交流的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丘如華表示,瀨戶內藝術祭不只是單純的藝術展覽,而是一種長期的社區營造,透過不同的料理方式交流,更能深入社區。
亞洲廚房工作坊─日本食材,台灣食譜,現地教學
計劃強調「庶民料理」,團隊自然不找名廚,代表台灣出征的是「上下游新聞市集」料理研究員郭美如,平日擔任設計工作,並協助上下游設計料理配方。熱愛替家人與朋友煮飯的郭美如代表「認真煮飯的台灣媽媽」,將台灣料理帶到日本,與當地居民分享。
日本小豆島的名產是手工素麵,與台灣的麵線口感十分類似,而當地人多半以「冷麵」方式食用,少見鍋煎的作法,郭美如因此決定以充滿台味的「麵線煎」來推出料理作品。「小豆島的麵線品質很好,久煮不爛、口感滑溜結實,煮熟之後靜置冷卻,就會變成比較麵線糰的口感,我再將它塑為圓形,把兩面煎至金黃色,就成了麵線煎。」
此外,郭美如也推出滷肉飯、米苔目、白菜滷、苦瓜封、五味章魚、白北魚焿、粉粿等台灣料理。藝術祭要求必須使用瀨戶內海當地食材,而且還要與韓國、香港、中國有所區隔,為了找尋最便宜、可取得的食材,她也特地上網找當地超市的DM、營養午餐菜單。
雖然煞費苦心,但郭美如卻樂在其中,「瀨戶內藝術季相當重要的精神就是要深入當地、與當地人發生聯繫,而『食物』就是最快讓當地人有感覺的方式,真的非常有趣。」主辦單位與一般藝術策展單位不同,希望國際交流能真正深入民心,而不只是請來「大師」留下一些藝術品,讓當地人毫無感覺,最後淪為大型廢棄物。
藍染布輪海,以藝術活化工業地景
有趣的是,圓形麵線煎的形狀紋理,恰與藝術家楊偉林的「布輪藍染」類似。對於這個美麗的巧合,藝術家楊偉林也覺得相當驚喜。她解釋,布輪是台灣許多中小企業工廠用來打磨的工具,就像砂紙一樣。布輪打造了台灣各式各樣的工業製品,讓桌子、椅子乃至各種工業構件表面光滑平整,「而許多台灣人的一生也在布輪之間被磨練、被打造,我覺得是非常適合用來製作台灣藍染的素材。」
楊偉林將彰化工廠訂製而來的四千多片布輪,以手工件次拆解,迥異的拆法會打造不同的纖維紋路,最後化成如漣漪般的藍染圖案。
布輪不但轉動台灣人的一生,也轉動許多小豆島人的一生。盛產手工麵線的小豆島,同時也是日本石材加工的重鎮,關西大阪城超過一人高的巨大石塊,便是出自小豆島工匠之手,但和逐漸沒落的彰化紡織業一樣,石材業卻也同樣在快速工業化的腳步下逐漸消失。
這次的藝術祭的主題之一就是「亞洲如何面對全球化」,此次展覽地、小豆島東北方的福田小學,當地壯年人口幾乎外流,福田小學2009年只剩六個學生而被廢校,主辦單位希望藉由這次的活動,找回往日榮景。楊偉林也計劃將小豆島當地的石材加工廠布輪,拿來和藍染共同佈置,製造五彩繽紛的效果。
(左)台灣藝術家藍染後的布輪(右)小豆島的布輪
丘如華表示,日方聽到布輪藍染的構想眼睛為之一亮,「可以讓小豆島的居民看到他們一直存在,卻沒那麼重視的事物。」丘如華說,瀨戶內藝術祭的主要任務之一,便是以藝術創作活化這類珍貴的工業遺產,讓過去被認為是廢棄工廠的地點,轉化為具有故鄉魅力的獨特地景。
參展團隊在6月初也飛到小豆島實地探勘展覽地福田小學,對於此次參展的期許,丘如華只謙虛表示:「希望真的能為當地居民做一點事。」她認為,社區改造是很長久的工作,這次只是實驗階段,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