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布輪藍染,從產業的沒落與重生找到地方價值

由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丘如華領軍的團隊,今年夏天將代表台灣,參加三年一度的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團隊成員之一、纖維藝術家楊偉林,將逐漸沒落的打磨工具布輪,結合近年重新復甦的藍染工藝,經過不同的拆解和染色,四千多片布輪化身成漣漪般的「布輪海」,希望藉著產業的沒落與重生,讓更多人重新檢視地方價值。

布輪是社會變遷的重要紀錄

布輪是台灣許多工廠經常使用的打磨工具,類似砂紙功能,讓桌椅、工業製品變得平順圓滑,每疊布輪由數個不等的布片縫製而成,楊偉林將彰化工廠訂製來的近五千片布輪,以手工拆解,迥異的拆法造就獨特的纖維紋路,配合不同的藍染次數和時間,變化出如同漣漪般層次分明的布輪海。

楊偉林表示,一般染色多是在布上縫上圖樣線,染色後再拆線,創造出不同的紋理,這次她反轉流程,改以「拆」來表現,為藍染注入新的概念。

她透露,布輪海的靈感延續先前作品「潮間帶的秘密」,每當漲退潮,潮間帶間總是佈滿各式各樣生物和魚卵,伴隨海浪的層疊推進,形成熱鬧非凡的景象,而布輪和藍染的漸層,正好映照出海洋的變化萬千。

布輪是台灣許多工廠經常使用的打磨工具,類似砂紙功能,讓桌椅、工業製品變得平順圓滑,每疊布輪由數個不等的布片縫製而成943063_573240712699458_1318826404_n

(上左)每疊布輪由數個不等的布片縫製而成,攝影/林慧貞。(右)將布輪染色後拆開,再做單片表現攝影/邱繡蓮(下)藝術家楊偉林正忙著將染好的布輪上漿熨燙,趕赴7月的藝術祭。攝影/林慧貞

楊偉林從潮間帶發想岀布輪海,目前正忙著將染好的布輪上將熨燙,趕赴7月的藝術祭

台日共同的工業記憶

布輪對許多人而言只是不起眼的生產工具,但楊偉林卻有不同感受,「布輪代表一種生產意象,是台灣許多工廠共有的傳統。」楊偉林喜愛將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賦予新生命,之前就曾經利用工地廢鐵鑄字,在他眼中,這些保留了生產痕跡的工具,象徵著不同的生命故事,記載著台灣社會變遷的點點滴滴。

今年藝術祭的主題之一便是「亞洲如何面對全球化」,此次展覽地點小豆島,有八成以上居民從事石材業,但近年來受到外國進口石材衝擊,產業逐漸凋零,人口外移沒落。「不只小豆島,對於我們去訂製布輪的彰化紡織業也是一樣,過去曾經繁榮地方的產業正在快速沒落。我想從一片小小的布輪,也能帶我們去面對這個問題。」

巧合的是,小豆島當地的石材加工廠也有各式各樣的布輪,楊偉林將會拿來與藍染共同佈置,製造五彩繽紛的效果。

小豆島當地的石材加工廠也有各式各樣的布輪(砂輪),楊偉林將會拿來與藍染共同佈置
小豆島當地的石材加工廠也有各式各樣的布輪(砂輪),楊偉林將會拿來與藍染共同佈置(攝影/林慧貞)
968826_573515876005275_1163910866_n
拆成單片後的藍染布輪,經過日曬過程(攝影/邱繡蓮)

九二一受災戶,藉藍染復興地方產業

除了逐漸沒落的布輪,藍染更是一度消失的台灣傳統文化,而此次和楊偉林合作的藍染工坊,女主人邱繡蓮在九二一地震後回到故鄉南投,希望透過藍染復興地方產業,更是這段動人故事的最後一塊拼圖。

藍染是萃取植物天然色素作為染料的工藝,在台灣歷史悠久,發展藍染必須搭配好的染料「藍靛」,由於台灣氣候適合藍靛植物「馬藍」生長,清朝時期曾是出口大戶,後來卻漸漸沒落,直到十幾年前,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重新推廣,邱繡蓮就是其中一個學生。

綁著天水藍的藍染頭巾,身著自製的藍染衣服,邱繡蓮專注熨燙著下週要作為教材的藍染棉布,她是南投縣中寮鄉少數願意回鄉的年輕人。1999年九二一地震,邱繡蓮家鄉的房子成為危樓,這場生離死別的大地震,讓她深刻瞭解人生的無常,決定回鄉照料年事已高的父母。

邱繡蓮回鄉後學習木工、植物染,無意中接觸工藝中心正在推廣的藍染技術,從種馬藍開始,一路跟著老師學習藍染,2008年在中寮開設以自己為名的「繡蓮染織工作坊」。

310266_298079260202760_691068110_n
921後回到故鄉的邱繡蓮,頭巾與後方藍染均是作品(攝影/馮小非)

透過藍染讓中寮參與國際盛事

藍染製作過程繁複,10公斤葉子只能作出1公斤染料,除了防染留白技法上的挑戰,浸染、氧化動作重複十幾次工序才能染出美麗的布,但邱繡蓮卻不以為苦。「我的個性是屬於山的。」她說,自己平常就喜歡觀察周遭的花花草草,思考這些不起眼的植物有什麼功用,看著自己家鄉土地長出來的植物,成為美麗的藍染圖案,充滿成就感。

邱繡蓮從種植藍草、製作染料、染色建缸,通通一手包,九二一地震後認識來災區開課的楊偉林,才有這次合作的契機。此次參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她特別動用四個人力,花了兩週多才染完,總共用掉80公斤葉子。對於此次展覽,她抱著平常心,只希望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成果能夠被看見。

941589_567680409922155_43162472_n
中寮地方人士,共同參與瀨戶內藝術祭的創作(圖片提供/邱繡蓮)

透過布輪海,傳遞對家鄉的熱愛

目前除了接待遊客體驗,工作坊還不定期開設課程,加上販賣作品的收入,已足夠讓邱繡蓮在家鄉生活,不過她說,馬藍除了做精緻的染布,泡茶還有降火氣的功能,日本甚至做成化妝水、蠟燭,「若因此帶動地方產業,還能規劃以山區植物為主角的觀光行程,這樣滿山就都是有機植物了。」對於家鄉的發展,她充滿願景。

楊偉林也指出,目前以馬藍作為原料的藍靛,一公斤價值900元,台灣氣候適合馬藍生長,藍靛品質高,讓高緯度的韓國十分羨慕,若中寮能發展出藍染產業,對當地經濟有很大幫助。

布輪海融入創新的藝術手法,也隱含地方產業的沒落與重生,邱繡蓮希望能將堅持的精神,傳遞到同樣經歷大地震、全球化衝擊的日本,「保持對家鄉的熱愛,重新檢視熟悉的地方,會發現家鄉滿山都是寶。」

385276_568735426483320_899374904_n
放置在中寮場景中的藍染布輪,藝術可以為地方帶來發展活力(攝影/邱繡蓮)

延伸閱讀: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13官網

前進瀨戶內國際藝術祭(9)有生命的公共空間

前進瀨戶內國際藝術祭(5)藝術祭目的:讓笑容重新回到老人家臉上

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地藝術(4)打造希望之海─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上)

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地藝術(5)島嶼的藝術再生─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下)

大地藝術祭&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