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次黑熊特展,認識台灣森林之王

遇到黑熊第一件事要爬樹?黑熊都睡在洞裡?如果你是這麼想,那誤會可大了!帶著白色V領的台灣黑熊,爬樹功力一流,但牠非常膽小,遇到人就想逃跑,在棲地破壞和非法盜捕下,全台剩不到600隻,農委會特生中心為了讓民眾更貼近台灣黑熊生活,首次舉辦黑熊特展,不僅展出小黑熊復育過程,還設置帳篷,帶民眾體會研究人員追熊過程,展期從明天到11月底。

國內首次黑熊特展,黑熊吃喝拉撒大公開

20140108-_DSC0326
圖片提供/特生中心

貓熊「圓仔」萌翻不少人,但同樣瀕臨絕種的臺灣黑熊命運大不同,臺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陳維立說,她曾問國小小孩,台灣的森林之王是誰,「結果竟然有人回答泰山、獅子王。」讓她好氣又好笑,其實台灣的森林之王是臺灣黑熊,但因棲地破壞、非法獵捕,全台黑熊數量剩下200~600隻,至少要2千隻才能維持族群穩定,早已被國際列為瀕危動物,近年許多單位投入研究,但人力和資源依舊不足,無法掌握確切數量。

為了讓民眾更貼近台灣黑熊,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和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在南投集集特生中心,舉辦國內首次黑熊特展「追尋熊的腳印—黑熊探險家」,展期從明天開始到十一月底。

很多人以為熊都住在洞裡,但其實臺灣黑熊會拔樹枝築巢,展場中不僅實際用樹枝模擬黑熊的家,還用影像、圖文紀錄黑熊四季菜單、成長日記,黑熊剛出生時只有巴掌大,瞇瞇眼的可愛模樣,萌樣一點也不輸貓熊。

農委會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謝仲甫說,可能是因為台灣黑熊黑漆漆,又會吃肉,讓人以為牠很兇猛,受歡迎程度不如貓熊,其實黑熊是雜食性動物,最愛吃的是青剛櫟,山羌、山羊等肉食只佔二成;而且台灣黑熊很害羞,在現有記錄裡從未主動攻擊過人類,反而是人們為了取食熊掌獵捕黑熊,研究人員抓到的15隻中,竟有8隻沒有掌。

黑熊舒服睡個好覺的地方(圖片提供/農委會)

研究人員追熊,步上「連獵人都懶得走的路」

除了介紹台灣黑熊故事,特生中心還展出研究人員在玉山國家公園大分黑熊研究站的追熊路徑,讓民眾知道什麼時候會看到黑熊排泄物、哪個地點裝有無線電,特生中心主任方國運說,這條路至少要走三天,「連獵人都懶得走」,有時好不容易收到無線電訊號,但黑熊竟然在另一個山頭,走過去又是兩天。

台灣面積雖小,但林相、地形複雜,可以容納的黑熊族群數,高達6千到7千隻,但相對也增添調查難度和危險性,研究人員去三天,至少要準備六天糧食,不過謝仲甫說,因人力不足,目前無法大規模普查,僅能從樹木爪痕、排泄物DNA,推估黑熊數量,無法斷定族群到底是增加還是減少,因此更需要民間一起幫忙。

無法幫忙調查也沒關係,民眾可以選擇從自身做起。陳維立說,黑熊數量減少的原因除了棲地破壞,盜獵熊掌也是主要原因,其實很多中醫都表示,熊掌只是蛋白質多,並沒有特殊療效,許多號稱東南亞進口的熊膽粉,其實來自台灣黑熊,民眾買中藥時,如果多問問裡頭的成分,就有機會免除黑熊浩劫。

謝仲甫說,台灣黑熊的存續,關係到整個森林生態系的穩定,因為黑熊是食物鏈最頂層消費者,黑熊存在,表示山羌、山羊也存在,台灣森林夠健康,可說是台灣環境的指標。

動物園傳撇步,放短片讓民眾陪黑熊成長

20140108-_DSC0314
圖片提供/特生中心

不過黑熊雖然號稱台灣森林之王,卻連個固定的教育園區都沒有,這次也是國內首次舉辦有規模、時間最久的黑熊展,對比圓仔高人氣,許多人為臺灣黑熊抱屈;事實上,台灣也有五隻人工復育的黑熊寶寶,農委會更將他們的成長過程拍成紀錄片《Happy與Bingo兩隻小熊的成長故事》,放上網站免費讓民眾瀏覽,只是效果似乎有待加強。

相較之下,台北市立動物園每天釋出圓仔短片,配上擬人旁白、可愛互動,成功引起話題。園長金仕謙說,關鍵是要把黑熊影片縮短到三分鐘,每天慢慢釋出,因為現代人太忙碌,連看個電視都沒時間,搭配黑熊寶寶成長過程遇到的困難、研究人員如何進行研究,才能打動觀眾的心。他也呼籲民眾,除了將焦點移中在圓仔身上,也分一點目光給黑熊。

「追尋熊的腳印—黑熊探險家」

展覽時間:2014年1月22日~11月30日,每天上午9點至下午4點
(除夕、初一、每周一、6月休館)
地點:特生中心保育教育館B1(南 投 縣 集 集 鎮 民 生 東 路 1號)
票價:成人50,學生30,20人以上團體可買團體票,每人40元,每周二學生免費。
備註:入口有等身大小的黑熊讓民眾拍照打卡,到櫃台換禮物。除了特展以外,還有三個樓層關於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內容及精采的高畫質生態影片,若需預約導覽解說或欲了解其他詳情,請於上班時間撥(049)2761331轉605。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