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但現代人可能沒什麼種樹的機會,想要親近大自然,不妨到植物園走一走吧!
台北植物園從日治時期創建以來,一直以試驗研究為主,近幾年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育履見衝突,植物園轉型成溝通橋梁,開闢12生肖專區,用可愛動物帶小朋友認識身旁常見的草木;舉辦植物纖維特展,介紹老祖先怎麼用植物做衣服,連每棵樹的立牌,都附上最流行的QR code連接植物資料庫,用親民語言,顛覆民眾對農政單位的刻板印象。
全台第一個植物園,藏校園椰子樹出生秘密

台灣校園裡,經常可見參天椰子樹迎面而來,但你可知道,這些椰子樹的母親可能住在台北植物園?1896年,日本人為了瞭解台灣植物習性,在總統府附近的小南門公有地,闢建5公頃的「台北苗圃」,從全台各地和南洋、日本運來種子培育,其中「母樹園」除了帶來第一手觀察資料,還有採種、基因庫的功能,許多校園的大王椰子,可能就來自這裡。
1921年,日本人將台北苗圃改名「台北植物園」,隸屬林業試驗所的林場試驗用地,台灣第一個植物園就此誕生;在高樓大廈陸續遮蔽台北的天際線時,植物園成為台北少數的綠肺,園區面積約8公頃,栽培超過2千種植物,分為17小區,除了用蕨類、裸子植物、水生植物等屬性分類,還有植物名人園區,成語植物區、12生肖植物區。
台北植物園在日治時期的政策考量下,以學術研究為主,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後仍沿襲相同路線,但最近幾年很多民眾發現,植物園似乎變得不一樣了。
2000年起,植物園從埋頭苦幹,轉為走向人群,招募解說志工、推出附有注音符號的學習單,2006年起舉辦假日主題導覽,結合時令或歷史,每月推出不同植物,例如1月介紹種子的奧祕、7月賞荷,拉近和民眾的距離。

不發樹苗改說故事,植物園化身「活的自然課本」

植物園的轉變並非偶然,緊緊扣連台灣山林管理的變遷。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邱文良不諱言,植物園過往以研究和保育為主,推廣教育比較消極,只是分區分類,在植物前面立個名牌;但近幾年山林管理的思維,從開發利用,轉為生態系經營,只是台灣似乎走得有點極端,主張保育的人,對山林利用很排斥,主張利用山林的一派則不重保育,「其實植物不是種了就不動,應該是有效管理、永續利用,世世代代都能延續。」植物園位在市區,應該扮演教育功能,帶給民眾山林永續的觀念。
植物園從不在植樹節刻意發放樹苗,而是想辦法讓民眾對周遭樹木更有感,今年和台中葫蘆墩文化中心合作,舉辦纖維植物特展,讓民眾知道老祖宗如何利用巧手取出苧麻纖維,織成一件件美麗衣服,還讓民眾DIY做植物染。
植物園近年也化身「活的自然課本」,仔細瞧瞧裡面的樹木,每根樹幹都綁著一塊「身分證」,旁邊附註一連串數字,靠著這些編號,植物園可以清楚記錄每棵植物的出生地、成長歷程,作為內部資料庫;連結立牌上最流行的QR code,民眾只要用手機輕輕一掃,就能知道每棵樹木的小故事。
從對植物說話,變成對人說話,研究人員也花了一翻工夫,12生肖專區巧妙融合動物和植物,蛇年搭配蛇木、羊年旁邊有羊蹄甲,創意十足;但邱文良笑著說,起初研究人員認為,這樣的分類根本不是分類,但每年做問卷調查,都榮登小朋友最愛榜前兩名,「研究人員要從生活找例子,像是不能直接說稻子怎麼長,而要說你的飯就是這株植物變來的,小朋友才有興趣聽下去。」
(左)12生肖結合植物名字,小朋友印象深刻(右)近年植物園的樹木都有自己的「身分證」,提供內部建檔、外部教育之用
從植物學歷史,百年古蹟成展場

這本活的自然課本,從樹木介紹到小草,植物解釋到動物,偶爾還附帶歷史小知識。
植物園博愛路入口前高大的椰子樹,1903年從夏威夷引進,是臺灣現存最老的大王椰子群,見證台北從日治、國民政府到現代化的過程,細細樹幹上,隱約可見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機槍掃射的彈孔痕跡。
由於植物園百年來都隸屬林業試驗機關,幸運保留許多清朝、日治時代的建築,近年植物園開始一系列的修繕工程。
去年11月,植物園裡的「欽差行臺」重新揭牌,這原是清朝為了接待來台視察的官員而興建,日本接收台灣之初,曾短暫作為台灣民主國的籌防局,日本人作為總督府辦公廳,國民政府來台後成為官方宴會、辦公、展覽之用,見證不同時代的歷史變遷,是台灣唯一保留的清代閩南式官署建築。
「整個植物園就是歷史遺跡。」邱文良說,植物園裡另一棟日治時期的研究員宿舍也將在近日整修完成,其實把歷史建築拆掉更方便,但總覺得可惜,很多建築就是歷史的一部分,除了傳唱故事、遮風避雨,纖維植物特展也選在欽差行臺,希望為老建築找到新的功能。

植物園非公園,民眾自律才能永續
植物園每年大約吸引180萬人次,但邱文良坦言,大部份的民眾不太認識植物園,以為只是「樹多一點、有掛上植物名牌的公園」,其實植物園裡的樹木都經過系統性搜集,分門別類種植,著重在生物多樣性,和公園以美化、遮蔭為目的栽培樹木大相徑庭。
但民眾觀念難改,植物園過去曾24小時開放,近年改成早上5點半至晚上10點,還曾引發抗議;園裡禁止攜帶貓狗、採集植物,但入口處成排的金針卻常常看不到花;甚至有民眾當成運動公園,在園裡跑步、打球。
由於沒有罰則,園區只能勸導民眾,加上近年經費縮減,巡邏人力不足,只能靠民眾自律。下次到植物園,除了仔細觀賞植物和古蹟,記得動眼不動手,帶走知識就好,讓樹木永續成長。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