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纖維特展,苧麻染色動手做

電影《賽德克・巴萊》中,紅白相間的美麗衣飾吸引不少人注意,但你可知道它們是由苧麻編織的嗎?採集植物纖維是許多原住民的傳統文化,編織技術更成為婦女地位的象徵,台北市植物園開辦「植物‧纏繞-走進纖維植物的世界」特展,介紹五種台灣纖維植物,還讓民眾DIY取苧麻纖維,動手做植物染,體會傳統工藝的奧妙。

植物纖維課程,體會老祖宗智慧

在人類還沒有發明石化產物、人造纖維前,老祖宗就懂得採集周遭的植物纖維,藺草帽、草蓆、宣紙、原住民傳統衣飾、用月桃葉盛裝粽子,都是人類的智慧結晶,但傳統工藝費時又費工,近年來逐漸沒落,近幾年植物園開闢專區,栽種數種纖維植物,台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也和纖維工藝家合作,展出多項纖維製品,積極振興傳統文化,植物園本次開辦的展覽,希望結合兩者,讓民眾看到纖維產品背後的製作過程。

「植物‧纏繞-走進纖維植物的世界」特展,開闢構樹、大甲藺、月桃、香蕉絲、苧麻等,五種台灣傳統纖維植物專區,介紹台北植物園纖維植物栽培、編織纖維的選材與運用、編織纖維產業介紹與在地發展。

民眾若看了展覽後忍不住手癢,還可參加植物園舉辦的假日體驗課程,搭配2、3月採收的苧麻,親自砍苧麻、摘葉去骨、取根莖纖維;7、8月還有苧麻冷染課,端午節前後則介紹月桃。

林業試驗所台北植物園組蔡沛霖表示,苧麻有紅、青兩色,不同於部分植物染加熱浸泡,冷染是將苧麻放在桶子搗碎,讓植物汁液和纖維自然揉合,靜置24~48小時再曬乾,一條條鮮艷的苧麻纖維就大功告成。

野桐工坊-彭秋玉老師示範編織
野桐工坊-彭秋玉老師示範編織(圖/林試所提供)

建立資料庫,復興台灣纖維藝術

除了推廣教育,植物園近年也著手建置植物纖維資料庫,還打算將研究過程拍攝下來,讓更多人認識這項傳統文化。

蔡沛霖說,台灣位於亞熱帶,擁有豐富的植物纖維資源,苧麻是泰雅族傳統文化,香蕉絲則常見於噶瑪蘭族,每種植物纖維特性不同,編織、染色各有勝場,植物園一直有研究員在研究植物特性,葫蘆墩文化中心則推廣編織藝術20多年,建立背景資料庫,可以助藝術家一臂之力。

特展展出時間從2013年12月31日,到今年6月29日,地點在台北植物園欽差行臺(原布政使司文物館),相關體驗課程可上植物園網站查詢http://tpbg.tfri.gov.tw/NewsContent.php?ID=1587

草蓆編織專家-陳碧鑾老師現場示範

草蓆編織專家-陳碧鑾老師現場示範(圖/林試所提供)

DSC_8914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