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去年底開始與水保局合作,推動雲林的農村再生計畫,以有機農業為發展主軸,目前與六個社區合作進行有機驗證輔導,並且在雲林古坑成立有機實驗基地(Organic Experimental Base Platform,OEBP)。
慈心有機農夫學校 五月中在古坑開課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推動農村永續發展及活化再生,進行農村社區產業發展輔導,其中有四種推動方式,分別為社區、特色、跨域及區域。在區域模式中,主要推行「農村再生區域產業輔導示範計畫」,由地方政府主導,強化農村社區間的合作,發展區域產業帶動農村再生的效果。
長期投入台灣有機農業領域的慈心基金會,在參與推動雲林的農村再生計畫之前,已經在雲林有些發展與累積。例如在雲林麻園成立有機農場,這是全台最大的有機集團栽培區,也在古坑設立慈心教育農場,五月中將開辦「慈心有機農夫學校」,學習時間五個月,每週五天,有實作也有理論課,這次實作以有機水稻栽種為主,從整地插秧到收割的完整水稻生產週期,同時學習品種、水稻生理、育苗、養分管理、病蟲草害管理、經營分析等理論課。
全台第一個主打有機農業的區域產業示範計畫
慈心長期推動有機農業,加上在雲林縣有豐富有機農業資源整合的經驗,促成慈心參與水保局在雲林的農村再生計畫,以「有機農業輔導陪伴實驗基地」為主軸,是全國唯一以有機農業為主打特色的區域產業示範計畫。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說:「全國有許多社區打算發展有機農業,但真正落實並執行的社區沒幾個,主要就是在耕作技術、行銷通路等環節上缺乏協助的資源。」
蘇慕容說,他們去年底參與雲林的農村再生計畫後,進行社區人口、現有農產品、文史及觀光景點等資源盤點,之後先選定六個社區進行有機驗證輔導與生產作業,這六個社區分別為麻園、大埔、水碓、荷苞、樟湖、棋盤。
以樟湖社區為例,主要作物有茶葉、苦茶油、咖啡、麻竹筍、桂竹筍、孟宗竹等,可結合的資源有樟湖生態實驗中小學、藍染,不過此區尚未有有機農場。蘇慕容認為,有機農業的輔導與轉作,難度原本就高於一般農業,因此農村再生要結合社區營造、有機農業推廣,更需要先建立社區的共識,向在地居民說明有機農業的價值,除了能夠提高在地環境生態品質,還需要形成社區間有規模的有機產業。
蘇慕容說,未來也將透過慈心的有機商店里仁,收購農友在有機轉型期的產品,並協助農民進行農作物的加工。此外,也打算在斗六市近郊,設立常態性的農夫市集,建立更多元的銷售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