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區裡的稻田課─關渡自然公園四季營隊

文/水滴

前言:關渡自然公園的四季營隊

關渡濕地,位於淡水河及基隆河的交會口,自古以來,即是重要的候鳥棲地。水稻田種植更有超過百年以上的歷史。2001年台北市政府花費超過150億徵收取得的「關渡自然公園」委由《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無償進行管理。如何運用這個北台灣重要的濕地環境學習中心,讓民眾感受、認同濕地的價值,成為公園團隊的使命。其中以「關渡農民誌」為主題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水田四季營隊,走過十年的淘洗與成長,本文試圖訪談工作夥伴,對一路走來的過程稍作勾勒與整理。

公園要種田!

公園成立初期,諸事百廢待舉。部分範圍屬於在地農民原先就在此耕種的水稻田,仍無償提供給農民進行水稻生產。而為了讓更多人對於稻田文化、生態和價值有深刻的體驗,加上許多世居的在地志工,懷念往昔阡陌縱橫的景象與勞動記憶,不斷鼓吹環境教育部門同仁「要種田!」。

2005年,在市政府建設局(今產業發展局前身)的委託下,草創版的水田營隊應運而生。專職人員從未種過水稻,一切從零開始。當時還是環境教育專員、現任處長的陳仕泓回憶道:「我們當時很好笑…插秧要先拉繩子、作田埂還先用木板隔!」初期僅發展出插秧、收割兩套方案,有賴在地農家志工大力投入,協助規劃課程、授予耕作知識,甚至幫忙巡田水。2006年發展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的雛型架構。隔年,進一步從半天的活動擴充成全天。

過程中,除了用無農藥、化肥的農法照顧水田,讓田裡的動物能和稻米一起生長,同時透過遊戲、室內課、實作的方式,讓學員走進這塊過去的大台北米倉,親自體會了解水稻田的各種價值。從春耕的「準備」—整地、插秧;夏耘的「呵護」—挲草、作稻草人;秋天的「收穫」—割稻、風穀、打穀,到冬藏的「感恩」—田間烘窯、製作在地農家用來謝天的米粿雕。透過四季的節奏安排,讓民眾體驗水稻耕作的縮影和文化。許多從來沒有赤腳踩過泥土的大小朋友,生平第一次下田,為自己的雙腳穿上一雙最天然的黑襪子,或者和田裡的動物們來個親密接觸。

團隊成員不斷相互質問:「我們做的,和休閒農場有什麼不同?」整個過程,不斷的嘗試、實驗、修正:「我們還跑去農改場拿草蛉回來養,想給學員認識生物防治法…後來發現太難照顧了!」目前使用茳茳鹹草製作的稻草人,最開始竟然是取材自田間會扎人的雜草—稗子。太過「歡樂」的水槍遊戲,也用富有環境倫理意涵的驅鳥旗DIY取代。

眾人七手八腳用木板築田埂
眾人七手八腳用木板築田埂

設計教案讓參與者體驗耕作辛苦

來穿一雙黑襪子吧
來穿一雙黑襪子吧

過程中,有賴許多外部資源的投入,讓課程更趨完整。春耕中,讓大家模擬插秧動作的「秧船傳球」遊戲,以及讓學員可以帶回家的課程手冊,都是當時的大專實習生協助完成;當紀錄片導演洪淳修,拍攝關渡平原農民為主題的《城市農民曆》,也透過影像授權、重新剪接、配音,製作成營隊重要的教學影像素材《關渡農民誌》。

秋收「稻米育成中心」教案則參考世界自然保育基金會(WWF)「餐桌上的多樣性」遊戲,讓學員模擬稻農在種下不同品系稻米後,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天災或市場考驗,並每年更新農委會公告的成本及售價數據。學員在計算投入一整年後的收入時,教室常常傳出一片哀嚎:「原來農夫這麼辛苦!」

整個四季營隊活動,是讓民眾體驗水稻耕作的縮影。以農事的角度,團隊畢竟不是真正的農夫,說到底仍是以水田為基礎的體驗活動。今年工作人員幫水稻催芽過後遇到寒流,稻子發芽的時間比去年晚了許多,於是需要擔心是否秧苗是否來得及長大、趕得上插秧活動。活動和農事不同,後者關乎氣候以及生命,必須留待種子自行決定想要發芽的時間,而前者是先行決定、現代日曆時間的排程。「農事體驗活動」也不免在這樣的弔詭與未知中,尋求平衡。

眾多善緣的來去交疊,形塑了了今日的課程樣貌。十年來「關渡農民誌」營隊已服務超過5,000人次的親子學員,除了創造讓學員認識濕地價值、接近土地、促進親子交流空間的平台,夥伴J說:「即便這是看起來結構性很強、一再重覆的活動,但你要不斷看見它的價值,它帶給人的回憶或情感是重點。」許多同仁更因為接觸土地、學習種植,開始學習各種照顧作物的方式與農法。

和土地和家人最親密的接觸
和土地和家人最親密的接觸

從小水田出發的種稻課

近年在食安議題漸受重視的氛圍下,四季營隊常面對額滿情形。作為環境教育工作者,我們面臨著「就算把教學田變大、梯次變多,學員倍增,但是在內涵上能夠改變什麼?」的詰問。有沒有其它傳播管道,讓更多人知道稻田的價值和重要性?如何真正透過教育,改變學員回家後的行為?如何讓生產者和民眾更接近?

去年起公園推出「斑文鳥家族」活動,邀請親子家庭從育苗開始,固定參與六次課程,更完整認識水稻種植與文化。今年更試圖加入基因改造、糧食自給、節令食物等食安議題,期許參與的家庭,能透過「知」,漸漸改變消費選擇,是一場與家族成員的共同實驗與嘗試。

從一塊小小水田出發,這座城市保護區裡的種稻課,不知不覺已上了十年。對於社會大眾,我們是活動的提供者;對於水田濕地和生養其中的萬物,我們更是有幸能向它們學習的學生。

想認識關渡自然公園的更多活動,請洽網站:gd-park.org.tw

早期,在地義工大力協助活動規劃與帶領
在地義工大力協助活動規劃與帶領,參與種稻學習。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