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吃一顆好蛋

雞蛋,是最便宜的蛋白質來源之一。也是最受歡迎的食材。台灣每年可以生產67億顆雞蛋,平均每人每年吃掉290顆蛋。這些大量的雞蛋,多半由住在A4大小格子籠裡的蛋雞所生。

每一個格子籠,平均住上超過4隻蛋雞。由於空間擁擠,有些蛋雞連轉身的機會都沒有;終其一生,發著痛苦的呻吟,為我們產下,每一顆雞蛋。動保團體批評,如同集中營的生產環境所生下的蛋,不是一顆「好蛋」。目前世界各國的蛋雞飼養模式,都採取放牧或平飼的做法,而目前台灣,其實也已經有了這些新選擇。

沒事就和雞聊天
(李新強一走出戶外,雞就跟他走)

順著雞性做

「有沒有乖?乖噢,不可以打架!」身材瘦小,滿頭白髮的李新強,是南投中寮鄉新畜農場的主人。每一天,他都會蹲在充滿響亮雞叫聲的牧場裡,和雞說話。「就把雞當成朋友啊。牠為我們產蛋,我們要對牠好。」

李新強今年七十歲,以前養放山雞、賣雞飼料,七年前改養蛋雞。他的牧場,如果以格子籠的飼養方式,可以養十萬隻雞,但李新強採用放牧模式,只養了一萬隻雞。不同年齡的雞,分別被養在三座雞舍,每一座雞舍,都能連通到外邊的小山坡。

李新強的雞舍,從不關門,雞隻可以自由活動。而這樣放任制的飼養方式,並沒有讓雞舍充滿臭味。相反的,李新強的雞舍,不但乾燥,而且有著淡淡的米糠味。走進雞舍,每一隻雞的羽毛,都豐滿亮麗。雞隻一點都不怕人,或三三兩兩擠在乾淨的米糠裡洗沙浴,或飛到棲架上休息、自在覓食。高踞在棲架上的蛋雞眼神,和被關在格子籠裡的雞相較起來,炯炯有神。

一般蛋農採取的格子籠養雞法,是將雞關在籠子裡,設計一條集蛋槽,讓雞蛋統一落在方便收集的地方,和雞的自然生產方式,相當不同。李新強表示,雞產蛋的習性,是會找安全、乾淨的地點,為了收集放牧雞的雞蛋,他必須每天清晨三點半,摸黑進入雞舍,打造蛋雞喜歡的產蛋環境,接著像偵探一樣,去收集蛋雞到處生產的雞蛋。

「有沒有,這麼多蛋啊!」李新強從母雞的腹部下,掏出一顆又一顆充滿溫度的雞蛋,李新強表示,一般蛋農不喜歡採取放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集蛋困難。如果雞把蛋產在地上,蛋髒了,就不能賣。除此之外,雞隻有時候會互相爭取同一個產蛋地點,如果剛好有雞蛋被產下,也很容易因為雞隻的推擠而被弄破。種種不確定性,都會降低蛋農的收益。

但李新強堅持,「我們要順著雞性去做,不要勉強牠啦!」李新強表示,其實集蛋沒有想像中的麻煩,他為了減少雞隻將蛋產在地上的機會,在雞舍裡除了設置集蛋箱,還在地上擺了許多塑膠盒,盒裡鋪滿乾淨的米糠,雞隻自然就會進去產蛋。「只要摸清牠們的個性,多花一點時間收集,集蛋率也可以高達九成。而且雞很快樂,產出來的蛋,也比較好吃。」

不過,要採取放牧模式,不只得克服收益的問題。最麻煩的,是放牧的環境管理。一般來說,蛋雞最怕因為踩到雞糞而感染球蟲,放牧的方式,根本沒辦法避免雞踩到雞糞。而雞一旦生病,就得投藥。堅持師法自然的李新強,當然不願意使用藥物,為此,他必須付出更多的心力來養雞。

每天雞會吃一次草料
(每天雞會吃一次草料)

「裡面的髒東西,都要清出來,要倒新的稻殻進去。每天。早上比較忙的工作就是這個啦,要清理給雞生蛋就是這樣,再倒粗糠,一定要的步驟啦。」戴著麻布手套,手不斷伸進產蛋箱裡,將髒污的粗糠掃到地上;「只要把髒的粗糠整理起來,放在充滿陽光的地方蓋起來曝曬,球蟲就會死掉。」

除此之外,李新強也讓雞吃天然草藥,增進抵抗力。「草料裡面有很多流感的藥。像是三葉毒葡萄,這是很容易生長的東西,或是像咸豐草,也是一樣。但這些草藥,都有它的功效,比如咸豐草,可以顧我們的肝。雞吃了,經過雞體的作用,對人體都是最好的東西。」

李新強七年前轉養蛋雞時,曾經生過大病,尋求各方良醫,不得其果。於是他像神農嘗百草一樣,開始認識各種中藥草,靠著藥草,挺過疾病。他後來發現,這些草藥對雞隻來說,也像中藥一樣,既可以當吃補,又有治療作用。而他的做法,也是農委會研究認可的結果。

不過堅持師法自然、和主流養雞法背道而馳,曾經讓李新強的太太非常不滿。「我老婆說,大家都用籠飼、雞生病就投藥,雞蛋也很好賣,為什麼我一定要這樣養雞?但我就跟她說,你讓我有良心道德啊。我就堅持要這樣養,不然可以離婚,財產都給她,我去雞舍睡,妳也看到,我確實有在這裡睡覺啊。」

李新強說起這一段,帶點驕傲,他強調:「因為雞蛋不是只有自己在吃!」李新強說,以前的人都用蛋白來美白,現在根本不能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格子籠雞在疾病預防時,會採取注射疫苗或投藥的方式,「而這些藥物,就可能造成一些人過敏。」

如今,李新強的堅持得到回報,他培育的每一顆蛋,比一般格子籠蛋平均多賣4塊錢,因為一般雞蛋過敏的消費者吃了,不會過敏。他的太太現在,也只肯吃李新強的蛋。

奴隸動物的副作用

早期,台灣的蛋農,其實都採取跟李新強一樣的放養模式。引進格子籠,是為了避免疾病感染。

「野外放牧會接觸土壤,以球蟲為例,球蟲在土壤可以好幾年,所以雞會一直接觸病原,就很容易生病。而且放牧也可能接觸鳥,那鳥就會有禽流感。」台灣農業標準學會秘書長廖震元指出,格子籠大約在1930年,從美國開始發展,格子籠的設計,讓糞便統一集中在某一處,雞隻不會接觸病原,如果雞舍還有良好空調,更可以隔離其他干擾,「所以對疾病控制來講,反而是籠飼比較容易。」

格子籠雞
(格子籠雞)

地狹人稠的台灣,在引進格子籠以後,發現格子籠不但可以方便控制疾病,還可以用同樣的面積,圈養更多雞隻、產製更多蛋品。從此格子籠雞的養殖方式,佈滿全台,如今台灣超過6500萬隻蛋雞,都住在格子籠裡。

但隨著社會進步,這種如同集中營的生活環境,也產生了動物福利的爭議。台灣動物社會福利研究會主任陳玉敏痛批,格子籠雞一輩子沒有走過地面,連張開翅膀清羽毛的自由都沒有。由於空間太小,雞隻還會互相踩踏。「最糟糕的是,當這些蛋雞生不出蛋的時候,還會被迫生蛋。我們會不給牠們食物吃,逼迫她們代謝,雞隻只好繼續產蛋。這真的是把雞當成產蛋機器!」

陳玉敏表示,歐洲先進國家為了提高動物福利,曾經立法規定,每隻格子籠雞至少要有72英吋的生活空間。但1990年,歐盟還是決定廢止格子籠。

「歐美科學家認為,這樣的雞蛋,因為母雞不快樂,會生病,所以要用各式各樣的抗生素。」陳玉敏表示,抗生素殘留的問題非常嚴重,雖然農委會針對雞蛋殘留抗生素有一套檢驗方法,但即便殘留量檢驗結果是零或者未檢出,並不代表雞蛋裡沒有抗生素,只是殘留量在許可範圍之內。「歐盟就是為了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所以在2012年1月開始,禁止農民飼養格子雞。」

像機器一樣吃、生蛋、吃、生蛋 籠子太小,互相踩踏
為了人類要吃一顆蛋,一輩子踩不到地
(為了人類要吃一顆蛋,一輩子踩不到地。籠子太小,只能互相踩踏。)

目前人道飼養,分為室內平飼和放牧兩種。放牧環境貼近自然,是動保團體覺得最理想的選項。他們希望政府立法禁用格子籠,促進人道飼養。

不過農委會動保科技正周文玲表示,雖然先進國家在廢止格子籠,朝向放牧、平飼或豐富化籠飼的方式推進,但以台灣目前的狀態來看,因為九成蛋農都使用格子籠,一旦立法禁止,會涉及很大的產業狀態。「所以我們目前先做部分農民的輔導,後續的議題,我覺得我們可以帶回去再研究。」

一斤170都不夠賣

立法禁止的衝擊,是不是真的這麼大?彰化埔鹽鄉桂園自然農場的主人蔡桂輝,給了否定答案。

蔡桂輝本來是珠寶商,八年前回鄉接手父親的格子籠養雞場。他發現先進國家,都在人道飼養蛋雞,前往日本觀摩以後,近年決定努力轉型。

蔡桂輝指出,集約式的方式,比較容易讓雞成為流感的宿主。「就是如果一隻雞感染,就很容易交叉感染。相反的,如果放養,雞生病會躲到角落,我們看到就可以把雞撲殺掉,所以病原、牠的宿主就會不見了。」

蔡桂輝的說法,並非沒有根據。慕尼黑工業大學研究指出,格子籠雞的疾病控制相對容易,但雞隻容易產生抗藥性;相反的,低密度的人道飼養方式,就算雞隻跟球蟲接觸,也可以產生免疫系統,只要適當管理,可以不必用藥。

蔡桂輝的管理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繼續保持父親的格子籠雞場,作為育種。「因為爸爸還在世,加上轉型需要時間、經費,所以也不能立刻廢止,但我一直在降低籠飼的的雞隻數量,然後這些雞都不投藥,如果雞生病,就讓牠死掉。剩下來的雞,拿來育種。那這種小雞就有抗體。」

這些有自然抗體的小雞,會被蔡桂輝放到另一區的牧場裡飼養。不同於李新強,蔡桂輝利用微生物分解糞便的方式,來解決球蟲問題。蔡桂輝表示,只要在飼料和水裡面,放了益菌,雞隻根本不會感染球蟲。「因為雞吃了有益菌的飼料,大便落到土壤裡以後,兩小時內就會自然分解。」

蔡桂輝進一步表示,很多人認為台灣土地面積太小,一定要採集約式的方式飼養,但如果會微生物學,可以採取平飼的方式養殖,「像我9坪,就可以養105隻雞。」只要再拓增一些放牧空間,雞蛋的品質,比格子籠雞更好。「而且這種養殖方式,根本不用清大便,傳統的集約飼養,反而還要清大便!」

自己育種、減少飼養數量,對蛋農而言,相對於提高生產成本,也是政府擔憂推動人道飼養會面臨的產業衝擊。但蔡桂輝相信,台灣有足夠的消費市場。「每種食物有不同的消費群,我回來15年,放牧養8年,早期一斤蛋賣150,現在一斤170還是不夠賣!」

大家來吃人道蛋

不過,一斤170的雞蛋,並非人人吃得起。主要原因,在於目前人道飼養的業者,不超過15家。如果要吃得起好蛋,需要消費者和政策的支持。

乾淨的蛋
(剛取出來,人道飼養的雞蛋,新鮮、乾淨而溫暖)

廖震元表示,當消費者普遍支持放牧產品,生產者就會投入,到時候蛋價自然會比較低;蔡桂輝也認為,在這種轉型的關鍵時刻,政府有必要介入協助。「如果政府能構推動一些法案,立法規定一些大量用蛋的公司,如麥當勞、肯德雞,規定它們用的蛋的品質,那產量一定就會立刻提升。」

蔡桂輝指出,籠飼雞蛋勢必比較便宜,現在先進國家如日本,只會把籠飼蛋作成加工蛋,一般要直接烹煮的蛋,一定是放牧蛋。「畢竟今天已經不是只要吃飽就好的時代,消費者會追求好吃、健康,以及有故事性的時代。」

一顆蛋,可以來自痛苦的蛋雞,被大量產製在冰冷、骯髒的鐵架上。一顆蛋,也可以來自快樂的蛋雞,被產在乾淨的米糠上,帶著蛋雞的溫度,被送到消費者手中。

選擇不同的生產方式,不但決定了蛋雞的幸福,也決定著我們的健康。法令在改進、業者在努力,走進賣場選購雞蛋的消費者,也別忘了,加把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