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動物實驗,動社批沒科學必要

農委會預定今年進行狂犬病毒動物實驗,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昨偕同美國責任醫師協會,發表調查半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鼬獾的狂犬病毒和中國病毒雖有10%差異,但不影響現有疫苗效力,且美國疾管局早在去年就告知農委會,不必做動物實驗證明,卻被農委會扭曲成支持動物實驗,「簡直公然說謊!」實驗不具防疫和科學必要性,農委會應停止計劃,清楚交代動物實驗的設計和防疫政策的關聯。

今天下午2點半召開公聽會

1378894_849027615124818_7987678225493351716_n
美國責任醫師協會生醫研究員Sarah Cavanaugh(左)、賴美君(右),認為台灣根本沒必要做動物實驗(攝影/林慧貞)

去年7月16日,台灣爆發半世紀以來第一起狂犬病案例,奇怪的是,全世界只有中國和台灣的鼬獾驗出狂犬病,截至今年4月28日,國內已有358隻鼬獾、1隻錢鼠、1隻幼犬染病。

農委會本預定去年8月,用190隻小鼠、36之鼬獾、14隻米格魯,進行動物實驗,但民間批評聲浪不斷,且當時還沒傳出犬隻染病,實驗臨時喊卡,經費也被立委凍結,不過近日傳出農委會蠢蠢欲動,希望拜會立委要求解禁,今天下午2點半立委蕭美琴將在法院舉辦「從『鼬獾狂犬病毒試驗』看台灣『動物實驗管理制度』公聽會。

長期關注動物福利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自去年便和美國責任醫師協會聯手調查動物實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透過蕭美琴,拿到農委會堅不公開的實驗計劃,經半年調查,昨天開記者會公布《鼬獾狂犬病病毒活體動物試驗計劃真相》,提出多項疑點,批評動物實驗不具科學和防疫必要。

點一:現有疫苗已有效力,做動物實驗對防疫有何影響?

農委會:防疫不只打疫苗,還有疾病診斷、野生動物處置,須透過動物實驗

10411779_849031821791064_6627827261140346294_n
狂犬病病毒(RABV)屬於「第一型遺傳譜系麗莎病毒 (Lyssavirus phylogroup 1)」,動社表示,國際動物衛生動物組織(OIE)指出,現今疫苗能夠抵抗所有「第一型遺傳譜系麗莎病毒 」(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資料來源:Evans JS, Horton DL, Easton AJ, Fooks AR, Banyard AC. Rabies virus vaccines: Is there a need for a pan-lyssavirus vaccine? Vaccine. 2012;30(52):7447-54.)

美國責任醫師協會生醫研究員賴美君表示,農委會說台灣鼬獾的狂犬病毒,和中國的病毒株氨基酸序列有10%差異,因此需要做動物實驗才能知道疫苗有沒有效,但根據台大獸醫系教授龐飛5月發表的報告,這些差異的基因片段,都不在具有關鍵致病性的「抗原位」;狂犬病毒屬於「麗莎病毒」第一型,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早就指出,現有狂犬病疫苗對所有麗莎病毒第一型都有效。換句話說,就算有10%差異,但目前疫苗還是有效,根本沒必要透過動物實驗印證。

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蔡向榮表示,動物實驗主要提供防疫參考,防疫不只是疫苗有沒有效,而是弄清病毒在鼬獾身上的致病劑量是多少?潛伏期多久?發病徵兆和時程為何?多少劑量會感染犬隻?如此在野外才能判斷染病動物的行為,擬定野生動物防疫政策,例如動物被咬後要觀察多久、生病之後如何處置。

但記者追問,能否具體描述,實驗對野生動物能產出的具體防疫措施為何?蔡向榮沒有正面回答,僅不斷重申上述的談話。

動社執行長朱增宏質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及其他疫區國家都指出,只要犬隻疫苗施打率達到70%,就能有效降低狂犬病。台大獸醫專業學院教授葉力森也認為,不論有沒有做動物實驗,犬隻接種疫苗的政策都不會改變,農委會若要以「防疫」為由,必須清楚交代實驗和防疫政策之間的關係,供外界檢視,目前計劃書完全沒有提到,只含糊地說要擬定防疫策略。

10314752_849033058457607_3702982543863243390_n
動社認為,臺灣狂犬病毒雖和中國有10%差異,但不在關鍵的「抗原位」,因此現行疫苗仍有效(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疑點二:釐清野生動物如何傳播,應透過野外監測
農委會:野外調查無法提供完全資料

朱增宏表示,若農委會要釐清野生動物之間如何傳染、為何狂犬病毒在台灣潛伏那麼久才爆發,應該是監測野生動物,瞭解他們的習性,而非做動物實驗。

朱增宏質疑,去年至今,總共有45起犬貓被疑似染病的鼬獾咬傷,後來證實有39隻鼬獾染病,只有一隻一個月大的幼犬「小黑」因此被傳染,但這幾隻貓狗,有23例直接被安樂死,19例返還飼主,3例自然死亡;小黑在留置觀察24天後被安樂死,死後才檢出染上狂犬病,但家衛所自己的實驗設計以及農委會疑似染病犬貓處置流程中,明白指出,包括小黑在內的45隻貓狗,沒有進行任何相關檢測,「農委會不斷說要野外監測,為何不重視這些珍貴的田野資料?」

蔡向榮則回應,田野資料並不完整,例如小黑到底被咬多久?病毒量多少?通通不得而知,因此必須在「可以控制的情況下」做實驗,才能釐清不同物種間如何傳播、致病劑量和行為表現等。

長期關注野生動物流行病學、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獸醫陳貞志也認為,田野調查不可缺少,但時間相對較長,可能要花上3、5年累積資料,而且仍有其侷限,要知道跨物種如何傳播、染病的動物何時會造成危險,還是要做動物實驗建立科學數據,例如若確定台灣鼬獾病毒對狗的傳播力低,或許可調整防疫方向,花多一點人力監測野生動物。

陳貞志表示,包括疫苗是否有效,目前沒有一國的經驗可以複製到台灣,OIE的說法在分子生物學上行得通,但現實生活中沒人敢打包票保證疫苗100%有效,而且還牽涉到如何接種;不過動物實驗和野生動物監測相輔相成,就算知道如何傳播,也要明白平常野生動物如何接觸、生活地盤、習性等。

疑點三:國際上會先進行體外「細胞中和實驗」,不得已才做動物實驗,農委會卻略過不做
農委會:不確定有沒有做,必須回去向同仁確定

10363113_849029935124586_3871962601156516464_n
動社呼籲農委會停止動物實驗,先做體外細胞中和試驗,不要隨意犧牲動物生命(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美國責任醫師協會生醫研究員Sarah Cavanaugh表示,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陸生動物手冊〉,目前已不建議使用小鼠活體試驗,測試疫苗效力,改幫犬、貓施打疫苗後,抽取血清,以「細胞中和試驗」或「狂犬病快速螢光抑制試驗」,加入病毒中和,就能知道疫苗有沒有效。此種方式不會造成動物不適,而且一天就有結果,鼬獾也能適用。

朱增宏表示,農委會應先做體外試驗,並公開讓大眾檢視,若仍無法得知所需資料,在符合必要性的情況下再進行動物實驗;目前農委會並沒有按照上述程序,但家衛所內部透露,已經做過體外試驗卻失敗,但如何失敗、何時做的試驗,都不得而知。

對此,蔡向榮表示,體外試驗仍只能知道病毒有沒有效,無法得知動物致病劑量、如何傳染。但記者問到家衛所是否曾做過體外細胞中和試驗,他則表示不清楚,「應該沒有吧,還要再和同仁確認。」記者追問何時能確定,蔡向榮沒有答話。

疑點四:美國疾管局不支持動物實驗,農委會公然說謊
農委會:美國疾管局有提供技術支援、諮詢

10325626_849029851791261_862834047639671520_n
動社呼籲農委會停止動物實驗,先做體外細胞中和試驗(攝影/林慧貞)

朱增宏表示,農委會去年多次和美國疾管局(CDC)開會, 隨後多次明示或暗示美國支持台灣做動物實驗,例如農委會曾說過,美國的實驗用42隻米格魯,農委會減量變成14隻,但美國責任醫師協會向美國疾管局研究專員Cathleen Hanlon查證後,Hanlon卻說:

「我們跟農委會對於狗的狂犬病動物實驗有密集的討論,討論『是否要對狗攻毒』、『是否需要知道此病毒真的能對狗致死』…等等。我們沿著公共衛生的討論範疇得到答案,結論是台灣不用做這個實驗。因為台灣已經有一隻在田野感染鼬獾狂犬病病毒、且確診為陽性的狗了,所以不需要再做實驗證明感染力。證據已顯示台灣鼬獾狂犬病病毒可以感染狗。」

賴美君表示,Hanlon認為農委會誤會疾管局的意思,他們是說,若台灣要做動物實驗,應該按照規則,設定完整的流程,但台灣並不需要動物實驗。

蔡向榮說,確實曾和美國交換意見,「他們當然不會直接說:支持我們。」但有指導農委會設計相關實驗,之後農委會也會請法國專家從旁協助,「越多人幫忙越好」。

說詞一變再變,動社籲農委會說清楚

蔡向榮表示,鼬獾動物實驗預計下半年展開,之後才會使用米格魯,實驗至少要進行一年半,他強調,這次的動物實驗主要不是為了開發疫苗。

不過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曾在去年8月22日公開表示,為了後續防疫和口服疫苗研發,動物實驗勢在必行;但農委會9月又改口,實驗「以學術研究為目的」,說詞反覆,美國責任醫師協會蒐集200位國際醫師連署,要求農委會不要濫殺無辜,停止做狂犬病動物實驗。

朱增宏透露,他們不斷要求農委會公開計劃,卻一再被拒絕,就連去年家衛所邀請動社參與動物實驗計劃書審查,也是前兩天才送來計劃書,而且現場才突然表示要開發犬貓疫苗,根本沒寫在計劃書上。希望農委會能好好講清實驗目的,若要做學術研究,就重新擬定計劃書,讓各界公開審查。

陳貞志認為,雙方應該坐下來溝通,討論台灣現在缺少何種資訊,程序上應先著手體外細胞中和實驗,若試管內試驗就能獲得足夠的科學資訊,就不必做動物實驗,反之,如果動物實驗提供的資料對防疫非常重要,那還是要做。

10301064_849028618458051_5327987668742017278_n
動社呼籲農委會停止動物實驗,先做體外細胞中和試驗(攝影/林慧貞)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