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證實,台狂犬病毒非來自中國鼬獾

去年7月,台大團隊在鼬獾身上發現52年來第一例狂犬病毒,農委會一開始將病毒來源指向中國,但台大獸醫系教授龐飛、博士生邱慧英、師大生科系教授王弘毅等六位專家,5月在國際知名期刊《新興傳染病》發表論文,比對各國鼬獾狂犬病毒,證實台灣病毒和中國病毒株,早在200年前就分開演化,至少100年前台灣就存在狂犬病毒,只是為何去年爆發大規模疫情,目前仍不得而知。

這項重要發現排除了邊境走私傳染的可能,也突顯出台灣野生動物監測的不足,且仍無法解答台灣病毒株來源,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獸醫陳貞志呼籲,農委會應加強野生動物監測,了解病毒株在動物體內的變化,才能有效管理疾病。

本土病毒株已存在一世紀

台灣大學獸醫系教授龐飛、博士生邱慧英團隊,去年發現絕跡半世紀的狂犬病毒,截至今年4月28日,已有358隻鼬獾、1隻錢鼠、1隻幼犬驗出狂犬病毒,由於疫情來得又快又猛,中國又曾發生鼬獾感染狂犬病毒,甚至咬人致死的案例,一開始農委會曾懷疑,台灣鼬獾的狂犬病毒,可能經由邊境走私,由中國帶進。

不過去年8月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首次進行基因序列比對,發現台灣鼬獾狂犬病毒已分化成台東、台中和南投、雲林與台南及高雄等三群,研判可能潛伏在台灣一段時間。

台大獸醫系研究團隊,偕同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王弘毅、台大分子暨比較病理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鄭謙仁、中國醫藥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教授謝佳宏、台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獸醫詹芳澤等六人,去年完成台灣鼬獾狂犬病毒基因序列比對,進一步證實,台灣鼬獾的病毒並非來自中國鼬獾。

研究指出,台灣鼬獾的病毒株,和中國鼬獾、中國犬較為相似,但早在158~210年前就分開演化;台灣現今看到的三群病毒株,共同祖先可追溯到91~113年前,也就是說,台灣早在1百年前就有獨立的病毒株,並非近幾年由中國帶入。

1-600

病毒來源、存在時間仍待解答

不過這項研究只能證明台灣本土病毒株由來已久,病毒起源地在哪?存在台灣多久?為何突然去年爆發?原始保毒宿主是誰?各種謎團仍不得而知。

龐飛表示,台灣病毒株和其他國家病毒株分化原因很多,例如台灣鼬獾和中國鼬獾可能是不同物種,或是地理、環境區隔,單從這份研究無法得知起源,存在時間也是在現有的基因序列和技術下推論而成,如果之後有更多證據,或許又有新的看法。

最讓專家百思不得其解的莫過於,如果台灣的病毒存在已久,為何去年才爆發?龐飛用「隱晦」形容狂犬病毒存在台灣的情況,他認為,病毒一直躲在某處,可能是台灣近幾年生態保育有成效,野生動物族群數擴大,侵入彼此地盤導致感染,也可能之前就有因狂犬病死亡的案例,只是遲遲未被發現,不過一切仍只是推論;病毒傳染力、致病力,也有待進一步的動物實驗。

家衛所所長蔡向榮表示,這份研究進一步證實先前家衛所的實驗結果,但究竟2百年前,病毒是從中國傳入,或由台灣傳給中國,還是從另一個地方傳入,通通無法解答,家衛所仍在持續分離病毒。

鼬獾與白鼻心1
鼬獾沒有商業市場價值,除了曾有段時間被冒充成小白鼻心販賣,因此走私鼬獾的可能性不高。

專家籲:建立完善的野生動物監測

1-16-600x395
圖:鼬獾。繪圖:陳一銘

雖有種種不確定,但這項報告明確傳達出一個訊息:台灣需要更積極的野生動物監測。長期關注野生動物流行病學的陳貞志表示,台灣野生動物監測不夠健全,例如鼬獾大多是死亡後才送來檢驗,但更重要的是了解病毒在野生動物體內變化的情形,「找出種種可能的影響因子,例如時間、季節、空間,才能做疾病管理。」

陳貞志甚至認為,狂犬病的「保毒宿主」可能不是鼬獾,因為保毒宿主應不會突然發病死亡;此外,去年的狂犬病疫情,唯有台東海岸山脈的鼬獾族群因此崩潰,種種疑問都須透過長期的野生動物監測才有辦法解答。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顏聖紘則表示,此事件看出跨部會協商的漏洞,衛福部管人醫,農委會畜牧處管犬貓、動物福利,林務局管野生動物,若涉及國家公園則歸國家公園管理機關,但跨部會協商似乎「只有人出現,知識漏洞沒補起來」,例如曾遭馴養的流浪貓狗,可能被感染病毒,再傳給其他野生動物,但流浪貓狗由誰監測、怎麼捕捉,目前都無明確政策。

陳貞志也表示,流浪貓狗跑到野外,牽涉到野生動物的管理技術,但又非傳統野生動物,因此關注程度較少,但政府機關必須正視這項問題。

對於這份研究,防檢局局長張淑賢表示,先前美國疾管局就曾推斷,台灣狂犬病毒存在50到100年,已請家衛所進一步檢測,也主動在苗栗、台東、南投佈籠監測鼬獾,陸續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製作口服疫苗釐清病毒傳染力。

不過她指出,家犬家貓仍是傳染給人的重要途徑,國際曾研究,只要有7成以上注射率,狂犬病就不易大規模傳染給人,目前台灣平均施打率約6成9,未來將加強宣導,希望民眾多多配合。

延伸閱讀:

我所知道的鼬獾

狂犬病毒來源追追追 鼬獾可能是受害者?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