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八日晚上,2014台灣設計展在台東糖廠舉辦石垣季音樂晚會,遭遇近日少見的大雨,戶外表演因此中斷。
雨不停,音樂也未停。演出臨時改至附近的飯店大廳舉行,五位來自石垣島的樂手未受影響,彈唱八重山民謠,最後還帶動台灣觀眾起身一同跳舞,石垣市長中山義隆、電鋸木雕藝術家都築康孝等日方人士好似講好般,毫不扭捏地舞動雙手,沒有規則,一人一種舞姿,恣意搖擺。
不拘泥形式 追求舒服生活的本質
「舒服就好,就是我們石垣島的原則。」中山義隆說這種隨著民謠起舞的舞步,石垣島方言稱為「摩雅」,學校、家裡沒有教,但是島上大小祭典、甚至婚禮都會跳,只要雙手高舉自然擺動,沒有既定要求,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加入,「我們不拘泥既有的形式,舒服的生活就是我們追求的本質。」
來自石垣島的五位樂手,由大工哲弘(DAIKU TETSUHIRO)領頭,他彈三線、演唱,被譽為八重山地方民謠第一人,而且也被官方認定為沖繩縣無形文化財保持者。
中山義隆說:「大工哲弘勇於嘗試,將八重山古典民謠結合搖滾、爵士等不同樂風,創造新價值,這樣的精神就如同石垣島近年推動的農特產品再設計專案(USIO Design Project),不拘泥既有形式,只要能打動人心,就願意去嘗試。」
石垣島十項農特產品 結合觀光、農業
石垣島今年受邀參加台灣設計展,除了藝術創作,最主要的便是USIO農特產品再設計專案,展出石垣島十項農特產品的包裝設計。
中山義隆認為,USIO計畫不只是設計產品包裝,更希望透過這項計畫讓參與的設計師、一般民眾了解農特產品的生產過程、石垣島的故事,「不只是追求產品包裝漂亮,更重要的是,希望能讓觀看者換個角度看石垣島。」
石垣島以農業、觀光為主要產業型態,中山義隆說伴手禮是結合兩者最好的方法,USIO計畫以「最能完整呈現石垣島風貌」為原則選出了十項農產品,「這些伴手禮就是石垣島跟外界互動的一種方法」。
花織棉狹織品 傳統工藝的新嘗試
中山義隆接受上下游專訪時,身上穿著藍色襯衫,左胸口袋繡上兩個小花紋,分別由五個、四個小方塊組成。他說這是石垣島的傳統織品「花織棉狹」,編織技巧複雜,棉線的精製、染色、編織等步驟都是手工進行。
在USIO農特產品再設計專案中,其中一項便是花織棉狹織品,經過設計師與在地工藝師討論後,以「讓一般人先認識這樣的圖案」為第一步,因此將織品圖案設計在紙膠帶上,完全跳脫出織品的範疇。
中山義隆說,他襯衫上的棉狹圖案,由五個、四個小方塊組成的絣花紋,取其日文「五」與「何時」、「四」與「夜晚」的發音相近,意指「不論到哪一天的晚上,我都在這邊日日夜夜守候你」,是以往石垣島女性送給男性的傳情信物。
石垣島的傳統織品棉狹的新風貌,以紙膠帶呈現。 拍攝/楊鎮宇
台灣移民對石垣島的農業貢獻
運用石垣島的歷史、文化傳統在農特產品上,是石垣島推動觀光、農業的重要理念。中山義隆說石垣島的歷史與農業也與台灣人有密切關係,目前島上有近三千人是台灣移民後代,當年台灣人引進水牛、甘蔗、
鳳梨、芒果到石垣島,對當地農業有重要貢獻。
一九三○年代移民到石垣島的台灣人,因為引進水牛提高農耕效率,石垣島人怕耕地被搶光,因此雙方有不少摩擦、衝突。但是在兩年前,石垣島立碑彰顯台灣移民對當地農業的貢獻,最近石垣市也出資支持一部以「石垣島上的台灣人」為主題的紀錄影片。中山義隆認為,「無論如何,歷史有必要記錄下來,這些都是我們創造石垣島新價值的素材來源。」
「石垣島不但和台灣有歷史淵源,而且離台灣真的很近。」中山義隆初次到台東,剛出台東車站的第一印象是「台東的空氣和石垣島很像」,他說:「希望台灣人來石垣島晃晃,感受我們這邊的空氣, 過一下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