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多年前就開始推動「碳產品足跡標籤」(以下簡稱碳標籤),希望藉此鼓勵消費者優先選購具有碳標籤的產品,促進廠商「綠色生產」的意願。六年來,總共登記有317件產品,其中食品類登記最多,比例占總數超過六成、共計有192件;種類幾乎遍及柴米油鹽醬醋茶這類生活必需品。
在醬油的部分,屏東知名的醬油業者「豆油伯」(六堆釀興業有限公司),從去年開始就積極進行產品碳足跡盤查,「我單純想知道我們家的醬油到底對環境有哪些影響,」經理李明芳解釋,加上近來的食安風暴,她相信消費者會更願意選購安全、環保的綠色產品。
但當她提報申請後,才發現「代誌大條」。原來要提交的資料包括豆子、糖等原料、瓶身、印刷標章、瓶蓋、封裝的麻繩等,是從哪來、要運去哪、用什麼材料做、用哪些機器做,都要清楚匯報給檢驗單位。
資料蒐集大概花了一年的時間,接著由環保署委託的機構進行審查、計算、檢驗溫室氣體的排放,去年底「豆油伯」共有3項「純釀醬油」系列的產品取得碳標籤認證,成為國內第一家具有碳標籤的醬油製造商。

成本、環保要得兼,努力契作國產豆

攤開檢驗報告,整個醬油產品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後,發現「原料取得」是製造最多的碳排放來源,占比超過87%。豆油伯業務專員游騏瑞解釋,進口的加拿大、非基改黃豆成本較國產的成本低兩倍以上,但運輸旅程卻遠較本土大豆長,因此排放了許多溫室氣體。
為了減少碳排放,豆油伯尋找國內的黃豆農進行契作,並且透過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課長周國隆牽線。周國隆回憶,豆油伯初次向他尋求協助時,「旗山農民剛好有一大批大豆庫存,卻苦無銷售管道。」在他的推薦下,豆油伯開始使用旗山黃豆,試做成品口感香醇、品質更好,從此更讓豆油伯發願要做出一罐全用本土材料製成的醬油。
除了醬油以外,目前取得碳標籤的其他農產品,種類橫跨稻米、地瓜、茶飲等。但即使有碳標籤,消費者也很難具體比較醬油和其他食品之間,「孰多孰少?」社團法人台灣環境管理協會經理吳伋坦言,目前這個資料庫的確還不夠大。
用購買表示支持,共創「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社會

「但我們要鼓勵民眾優先購買這些取得碳標籤的商品!」吳伋說,透過購買願意揭露碳排放的廠商,會鼓勵越來越多廠商加入,進而促成廠商競爭、生產較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商品,最後達成「綠色消費的社會。」
「取得嚴謹的碳足跡資訊,業者、消費者才能開始思考『還有哪裡』可以改進、努力。」環保署管考處長蕭慧娟表示,截至今年三月底,總共有83家廠商、317件產品持有有效的碳標籤,民眾可以直接上網查詢。
蠻好奇美、加、巴西等地的大豆與大陸黑豆的碳里程比較起來是如何? 應該是以12019000906 12019000907 其他大豆,不論是否破碎的稅則進口?
(黑豆是大豆的一種,黑豆已經維持自大陸進口數十年(除了某年度,因為關稅組織年度調整國際通用稅則涉及大豆相關稅則變動,而暫停進口)? 大豆(黃豆)的稅則目前應該是禁止產地為大陸者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