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都1縣生物多樣性論壇】
http://www.beclass.com/rid=18378e955485d693f002
【「公共工程用地規劃與生物多樣性維護與促進」研習會】http://www.beclass.com/rid=18378e5554339328d149
我們知道,要去接近大自然,要到鄉村。城市中,就是緊湊的節奏。我們把週間/週日生活,做了明顯的切割,在城市/鄉村間環境,畫上心裡上的界線。生物多樣性存在何處?到底,是郊區田野環境比較需要保護,還是即將劃為都市計畫區的土地需要保護呢?
繼去年主題是「無國界的生態城市─科學、政策與地方治理」,今年則是以跨城市交流為主軸,發想是在ICLEI世界會員大會後,感到每個城市角落(郊區、公園、濕地、農田、行道樹),其實就是生物多樣性存在的小區塊。我們散步到公園,坐在樹下,喝杯咖啡的同時,除了發呆,應該有更多事情可做。比方說,觀察五色鳥在那裡打洞築巢、黑冠麻鷺在哪裡找食物、赤腹松鼠在枝條上啃落了什麼、蜻蜓在水邊固定的飛行軌跡又是為哪樁?…生物多樣性,提供了生活多樣性的可能。
這個抽象的名詞,其實背後帶來了許多環境價值,保存了田鱉,象徵水質的保證;重回的水雉,象徵環境的穩定;猛禽的消失,可能是農藥的累積;登革熱的爆發,可能是氣候的變遷;這些都提供人類許多環境指標的依據。當數據標準可能見仁見智的時候,生物指標卻提供絕對敏感的判斷。
都市是一個生態系統,人類生活佔據都會區,農業生產成了農業區,人類生活從河川取水,農業生產從地下引水,還有散佈的工業區、風景區、山坡地及保留區等等,相對於國家尺度的行政糾結、牽扯的利益龐雜,從都市治理的角度來談「生態為基礎的治理模式」,是不是容易得多呢?
因此,這是一場讓保育在地落實的交流論壇,從小區域治理,來談談台灣的生態保育該如何進行。不敢說會有什麼具體的結論,但對地方政府來說,是一個新的嘗試。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到底,「是郊區田野環境比較需要保護?還是即將劃為都市計畫區的土地需要保護呢?」除了傳統的自然資源管理,都市計畫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扮演重要的角色,那大筆一揮決定區域間人類/生物間的關係重新改變。一旦畫為開發區後,工程施作的方式則接續決定區域生態調控or全面破壞的判筆。
因此,工程規劃、設計、審議是否能考量生態因子,也是我們關心的主題。希望,生物多樣性不再被視為少數人不食人間煙火的清高,而是一種普遍被考慮的價值。
當天現場會進行生物多樣性問卷調查,把心中對生態城市的想像寫下來吧!

不曉得有沒有甚麼環境友善的驅除病媒生物的新技術? 畢竟並非環境汙染少或是生態多樣性較高後,病媒生物就會減少或是就會與人類和諧共生?
http://entomology.wsu.edu/david-crowder/files/2014/07/crowder-and-jabbour.pdf
可以參考這篇review
還蠻好奇於生態與傳染病甚或遺傳病研究上,溫帶與熱帶的差異有多少? 畢竟溫帶地區的相關人體病媒以及動植物病蟲害的多樣性也遠比熱帶少很多?
好像曾看過討論,爬文,應該就會見到。
做無毒與有機的農友,都很清楚友善環境的防治法,不清楚的也會想辦法試出來或問專家!
即使做最傳統有機的農民,只要田地不是很大,一個人徒手處理蟲害,也可以達到期望!
有辦法的人查一下,欠錢第一名的縣市,農地被重劃為工業區、商業區及建地等的總面積,是不是也是第一名?
照道理來講,環境減少污染讓生物變得多樣性,而讓環境生態非常平衡,是會大幅度的減低病蟲害!
氣候穩定,也是病蟲害減少的一個主要因素!
即使種植小盆食用植物,多少也有這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