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里鄉愁 龔詠涵重現父親酒釀

冬至是大家圍爐吃湯圓的日子,什麼搭配湯圓最好吃?花生湯?紅豆湯?還是鹹湯圓?每個人想法各異、答案或許很多重,但對自立甜酒釀第二代接班人龔詠涵來說,年邁父親用雙手搓揉製作而成的甜酒釀,是她這輩子忘也忘不了的父親的味道,也是搭配湯圓最道地的吃法之一。

龔詠涵不僅讓這個味道留在腦海裡,更傳承下來,並延續給還在念書的女兒。而這道料理之所以得以重現,是其父親橫跨近1000公里,串連台灣、湖北兩地而來的。

為了重現家鄉味,龔詠涵父親回到湖北,將傳統酒麴帶回來製作酒釀。(圖片提供/商周出版)1
為了重現家鄉味,龔詠涵父親回到湖北,將傳統酒麴帶回來製作酒釀。(圖片提供/商周出版)1

自立新村甜酒釀 承載龔父的千里鄉愁

龔詠涵(圖/陳昱潔攝影)
龔詠涵(圖/陳昱潔攝影)

酒釀是許多眷村外省老一輩人懷念的家鄉味,其作法很單純,只要將蒸熟的圓糯米飯,加入適當的酒麴發酵便算完成。

從小住在桃園內壢自立新村的龔詠涵,最喜歡聽到村裡賣酒釀的老伯伯喊著:「甜~酒~,甜~酒~」然後她會急忙捧著碗公前去盛裝,但隨著老一輩的凋零,酒釀也隨著歲月逐漸消失在眷村中,直到1987年政府開放大陸探親,龔詠涵的父親才將這記憶中的味道拾回來。

當年開放探親,龔家一行人花了7天的交通轉乘才回到父親的家鄉湖北,年過60的父親在離家40年後終於吃到一口家鄉味「酒釀蛋」,便期盼能帶回台灣,但由於當時已錯過製作酒麴的季節,龔詠涵的父親直到隔年才將湖北老家的傳統酒麴帶回來。

依傳統製程來說,一顆如貢丸般大小的酒麴搭配3公斤的圓糯米,可做成6公斤的酒釀,而龔詠涵父親從湖北帶回來的酒麴卻能讓家裡吃個35年,為了怕酒麴置放太久而被蟲蛀光,龔家人決定將大半酒麴用掉,製成酒釀,分送左鄰右舍,沒想到吃過龔家酒釀的朋友們一試成主顧,紛紛督促做來賣,於是龔家的手作「自立甜酒釀」成了街坊鄰居為兒女、長者進補的食物。

為何說是「進補」?因為糯米經由發酵製成酒釀過程中,其內涵的養分會轉化成胺基酸、維生素E、維生素B群與膳食纖維,讓人體輕易吸收,是眷村裡幫婦女做月子的好食物。龔詠涵是在父親決定退休不做後,接下傳承大任時回過頭蒐羅文獻、醫學研究才知道的。

早期龔家酒釀都在自立新村及鄰近眷村擺攤,眷村拆遷及第二代接手後,已改為網路銷售。(圖片提供/商周出版)
早期龔家酒釀都在自立新村及鄰近眷村擺攤,眷村拆遷及第二代接手後,已改為網路銷售。(圖片提供/商周出版)

龔詠涵接手 參透酒釀背後原理 讓老東西也能用科學詮釋

龔詠涵父親從63歲開始製作酒釀直到78歲,便由她和先生接手,但具有醫事檢驗科背景、當時又在旁氏公司擔任化妝品品管的她「科學魂」作祟,決定好好探索酒釀背後的奧秘,「我前後共耗費了近半年的時間,沒日沒夜掛在網上,每天等婆婆喚我:『來吃晚飯喔!』,我才能稍作休息。」

之所以這麼辛苦是因為龔詠涵當時是邊學電腦打字,邊搜尋酒釀資料,並將其背後原理一個字、一個字打成文章,放在部落格裡。她說,2004年剛接手時,網路上的資料大多都和酒釀料理有關,很少記載像是「為何圓糯米最適合做酒釀?」等問題,她是在有一回搜尋和糧食有關研究時,發現因為圓糯米的支鏈澱粉含量高,能夠迅速將澱粉分解為葡萄糖,所以圓糯米特別黏也特別適合製作酒釀。

米品質不穩定 每批酒釀配方都要調整

圓糯米洗淨後放入鋪有蒸布的蒸籠內,準備蒸米。(圖片提供/商周出版)
圓糯米洗淨後放入鋪有蒸布的蒸籠內,準備蒸米。(圖片提供/商周出版)

龔詠涵篩選資料不馬虎,來自政府出版品、學術單位以及教學醫院的資料是她認為相對可靠的來源,而這樣凡事「講求證據」的精神也促使她踏上尋找有機米的旅程,並在2006年就推出以有機米製作的自立甜酒釀。

龔詠涵指出,過去父母每做一批新的酒釀總會耗費很多力氣在調整配方上,後來才發現跟所使用的稻米品質有很大的關係。

「每次買兩大袋、約100公斤的米,用了半袋的米還抓不到符合自立甜酒釀的口感,後來我還提醒母親到米行買米時要指定某樣式的米袋,沒想到卻發現米都是從不同地區收來後,再裝到舊有的米袋中,原來我們每回買的米根本不是同一個來源,甚至碾米廠也說不出我買的這包米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她回憶說道。

換了信安有機圓糯米 9年不曾再調整過

龔詠涵讀書時,桃園發生鎘米事件令她印象深刻,因此她很擔心自家販賣的甜酒釀會不會誤用到有問題的米,「所以我聽到政府剛開始推有機米時很高興,但因為當時起步資訊很混亂,我大概花了一年的時間,觀察各家農藥殘留檢驗報告,發現花蓮縣的信安有機米最為穩定,同時自己又具備碾米設備等。」

最讓龔詠涵感動的是,雖然他們訂米的數量不多,但在與農友溝通時,都很願意向她解釋有機米種植的資訊,「而且農友也擔心我們做的產品出現問題,提供資訊都會非常小心謹慎,」也因為製作甜酒釀得主原料圓糯米固定下來後,直到現在,龔詠涵都沒有再改過自立甜酒釀的配方。

龔詠涵:製作酒釀 心法更重要

龔詠涵強調,她出外開授酒釀課程時,總會特別向學員提「3敢原則」,就是自己製作的酒釀要敢給自己吃、拿回去孝敬父母、同時也能餵養孩子,也只有這樣才能拿到市面上販售,「製作食物最重要的關鍵應該是要能帶給人們幸福,買的人能感受到製作的人的用心,進而關心食物的來源。」

此外,「製作食物時必須心平氣和,腦袋要想著這是要給人家做月子、補身體的,這樣做出來的食物就會有一股情感。」龔詠涵興奮說道,顧客是感受的到的。而她也將自立甜酒釀這一路走來的故事以及製作酒釀的必備心法,書寫成《酒娘心:從眷村幸福酒釀開始》,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閱讀。

麴架上的酒麴(圖片提供/龔詠涵)
麴架上的酒麴(圖片提供/龔詠涵)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