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貿談判如何影響台灣農業?七大QA解析

台灣和中國本週一(11月23日)結束第12回合的「貨品貿易協議」談判,由於總統馬英九在2008年競選時,承諾不會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但中國此次希望比照WTO其他會員國,要求台灣開放中國農產品,雙方目前還喬不攏,留待下月中旬繼續討論。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雖然承諾不會開放中國初級農產品,對於由農產調製的289項加工食品卻沒把話說死,談判官員僅說「盡力爭取」。

到底中國為什麼堅持台灣解禁農產品?有哪些初級農產品和加工食品可能被端上談判桌?貨貿何時生效?上下游用QA方式,解析貨貿帶來的影響。

goods-contract-rrr

一、什麼是貨貿協議?

貨貿協議全名為「貨品貿易協議」,台灣在2010年和中國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簡稱ECFA),貨貿即是其中一項協議,主要是降低關稅障礙,例如降低進口關稅。去年318沸沸揚揚的服務貿易協定,也是ECFA其中一項談判協議。

本週一結束的第12回合貨貿協議談判,主要談判項目包括面板、石化、工具機、汽車等四大產業,以及農產品,下月中旬將進行第13回合談判。

二、現在哪裡卡關?

主要原因是台灣希望中國能夠調降四大產業的關稅,但中國對於台灣禁止972項農產品(包括初級農產品683項,加工食品289項,以海關10位碼計,若以8位碼計則是615項)進口很感冒,因為其他WTO會員國都可以輸入這972項農產品,唯獨中國不行,中國也是WTO會員,但台灣堅持不讓步。其他談不攏的還包括「特別原產地證明」。

三、台灣為什麼不允許中國輸入972項農產品

這些農產品是2002年台灣加入WTO之前,和中國談成的禁令,包括稻米、花生、大蒜、紅豆、茶葉等等,因許多作物台灣都有生產,但成本無法和中國競爭,例如台灣紅豆每公斤產地價高達6、70元,中國是全球最大紅豆出口國,價格不到台灣一半。

四、如果解禁中國農產品會怎麼樣嗎?

必須看輸入的產品項目,先以初級農產品為例,如果是開放紅豆,對台灣會有很大衝擊,不過有官員私下表示,這972項農產品中,有些台灣幾乎沒生產,而且已經大幅開放國外進口,例如大豆、玉米,台灣自給率不到1%,多從美國、加拿大進口,蘋果則來自日本、美國、智利等等,開放中國進口應該可以討論,「被美國掌控價格,這樣有比較好嗎?」

既然這樣,那當初為什麼要禁止中國輸入?關於這點,許多官員都不約而同說是政治問題,有些較敏感的農產品確實不宜開放進口,但諸如大豆、玉米、蘋果等,當初並沒有仔細評估,現在距離談判將近15年,時空背景改變,近年每次談判,不管是中國或我國政府內部,都出現重新檢討的聲浪。

這次農委會談判代表國際處副處長蕭柊瓊直言,中國要的是基本的「正常化」,也就是和其他WTO會員一樣的待遇,並沒有額外要求這972項農產品降低關稅,或是增加關稅配額等。

不過,由於總統馬英九曾在2008年競選時,保證不會開放中國農產品,且部分中國農產品確實對台灣有一定衝擊,因此在面對立委和媒體時,農委會都一再重申,由於兩岸生產成本差異太大,所以會影響到糧食安全、農業永續發展的項目不會開放。但到底何謂「影響糧食安全、永續發展」,則有很多解讀空間。

無論是否開放中國初級農產品,這都是台灣加入自由貿易必須面對的問題,為什麼美國/日本/韓國/⋯⋯能,中國不能?

重新檢討972項禁輸農產品的前提是,必須有完整的評估報告,例如哪項中國農產品對台灣衝擊大?哪些可能是替代其他國家?政府因遲遲沒有相關的評估報告,因此經常被民間團體詬病,犧牲農業換取其他產品的利益。

五、初級農產品不開放中國進口,那加工食品呢?

相較於初級農產品強硬的態度,對於是否開放中國農產調製成的289項加工食品(289指完全禁止開放,其餘有31項有條件開放,加起來共320項)),政府態度明顯較模糊,經濟部僅說「盡力爭取」,蕭柊瓊則強調談判還沒到最後階段,現在不能講太多,「中國那邊也在觀察我們的一舉一動。」

目前禁輸的中國加工食品包括花生油、紅豆餡等等,初級農產品和加工食品僅一線之隔,到底開放加工食品對台灣的衝擊為何?在此先舉紅豆為例。

紅豆是我國重要作物,每年種植面積將近6000公頃,加入WTO時,被列為23項需要特別保護的作物之一(其他還有稻米、落花生、大蒜等等),設定「關稅配額」,配額外進口的紅豆將被課徵較高的關稅。

2002年加入WTO後,第一年紅豆配額量為1500公噸,2004年之後增加到2500公噸,配額內稅率22.5 %,配額外稅率第一年每公斤26元,2004年調降為22元。

台灣每年要消耗掉15000噸紅豆,八成作為紅豆餡,目前產量約11000多公噸,不敷需求,因此即使配額外需課徵高額關稅,但近十一年有十年進口量超出配額,2007年進口乾紅豆甚至達到9342公噸,這還不包括以餡料或其他加工形式進口的紅豆。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統計,台灣紅豆產地平均價格為每公斤48元,中國出口價只有28元。近年台灣紅豆價格變動劇烈,農業統計年報顯示,2012年價格每公斤48元,去年和前年則分別是70和60元。

台灣最大的乾紅豆進口國是澳洲,中國被禁止輸入乾紅豆和紅豆加工品,不過,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紅豆出口國就是中國,即使加上關稅和標售手續費,和台灣價格幾乎一樣,雖然目前台灣禁止輸入中國乾紅豆,但紅豆餡屬於海關稅則中的調製加工食品,有可能列入下一波談判的解禁範圍,即使有關稅配額保護,且有「特別防衛措施」(當進口量太多或進口價格太低,可再額外課徵關稅),但中國原料本就便宜,加工成本也比台灣低,一旦開放加工食品,難保台灣紅豆能維持競爭力。

六、中國為什麼想要台灣解禁?

中國希望台灣解禁,一方面是為了獲取商業利益和政治考量,一方面是考量和其他國家談判。

曾參與談判的官員指出,台灣農業市場對中國吸引力沒那麼大,中國主要擔憂影響到和其他國家的貿易談判,因為中國和其他國家談判時態度都很強硬,而且現在中國全面開放台灣農產進口,台灣給中國的條件卻那麼差,「面子掛不住」,若不要求台灣開放,其他國家會不服。

目前禁輸台灣的中國農產品,佔台灣農產品總稅則38.8%,簡單來說,還有38.8%中國農產品沒開放進口,但WTO自由貿易的原則是,各國簽訂區域貿易協定時,自由化程度必須達到「絕大多數貿易」(substantially all the trade, SAT ),也就是多數產品或項目都要降低貿易障礙,農產品當然也是其中一環。

不過何謂「絕大多數」,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談判官員說,美國和墨西哥的協定自由化達到90%以上,但美國和其他國家只有85%。

目前台灣貨貿談判的策略是「工業支援農業」,也就是降低工業項目的貿易障礙,讓農產品維持比較高的管制,不過這也得看中國買不買單,若中國不同意,談判可能破局。

七、貨貿談完就生效了嗎?

去年318運動,民間喊出「先立法、再審查」,這個「法」就是用來監督台灣和中國簽訂雙邊契約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即使台灣和中國最終完成貨貿協議,仍要將協議送到立法院,由立委依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審查,因此經濟部也坦言,就算拼年底完成協議,也不可能在立法院這個會期通過(會期到12月15日),需由明年新上任的立委審查。

弔詭的是,目前台灣根本還沒有「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包含行政院版本在內,目前有超過8個版本的監督條例草案躺在立法院等待審查,監督條例理論上會要求政府和中國簽訂協議前、談判時和事後都要報告,現在卻先談了貨貿,即使日後通過監督條例,也只剩事後審查。因此也有民間團體認為,在監督條例還沒通過的情況下,不應該這麼急著談貨貿。

經濟部目前是按照行政院版本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去談貨貿,但到底談完後能不能通過立法院審查?依哪一個版本的監督條例審查?目前都還是未知數。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