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農業文創≠ 農業 農青別鬼扯 請將焦點放回真正種植者身上

農夫市集不只有新鮮無農藥的有機蔬果,還有天然手工肥皂、醬瓜、碗粿、果醬等等令人垂涎三尺的好滋味,更有些孩子即將看不到的傳統美食。不同於一般夜市園遊會,農夫市集標榜著健康、環保、樂活的觀念,而不以商業考量。

爸爸媽媽可以放心讓寶貝孩子在市集裡蹦蹦跳跳,吃得開心,玩得開心,自己也逛得開心。為了不使用化學肥料,以及開發出有機健康的食物,手作達人用熱情和經驗的累積,研發出既有創意又美味的產品,如手工冰淇淋、環保肥皂、利用廢棄物改造的藝術品,在這邊,我們找回失去已久的創意與驚喜。

2011年刊登於台達電低碳部落格「小腳印踏大腳印 一起來逛農夫市集」,作者林珮芸

這篇文章在許多場合多次被引用,那是我第一次逛新竹綠市集的驚艷心情,多年後這樣的文章泛濫成災,幾乎每個人都可以說出一口友善農業純淨理念,而「友善環境」、「永續」、「綠生活」,這樣的詞語說起來似乎一點都不需要負責任,消費者渴望符合安心無毒的食物,但對於價錢及標章卻抱持懷疑的態度。多次遇到友善種植的農友,他們真正的生活都和媒體形容的不完全一樣。即便是看起來大家開始重視食安問題,願意多付一點點錢支持有機食品,但小農的日子依然在生存邊緣與理想掙扎。

颱風侵襲、寒害、蟲害,一切天災有機農友相對傳統農夫都顯得弱勢,這些媒體不會報導,當然消費者也不會知道。於是企業開始到國外尋求契作,更大片的面積、更多的生產量,當然也符合安全無毒認證,消費者買得安心,但是本地農友卻加倍難以生存(在資本主義中,大者恆大是不變的道理)。

或許該是消費者面對現實的時候,瞭解友善種植的不易與艱辛,真正體驗蟲害與雙手拔雜草的辛勞;而非利用假日抱著消費的心情到鄉下體驗幾小時,以為那是農夫的真實生活。

小資媒體工作者不該順勢推波助瀾這股不真實且夢幻的田園風,建康富有生命力的泥土無法在超市買到,需要經過日復一日的堆肥與孕育(甚至有可能失敗),實驗精神必須和氣候、溫度、濕度、肥料所搏鬥。那一口珍貴無比的新鮮戶外空氣是農夫賴以維生、養家活口、肩負沉重經濟壓力、沒時間用辭藻堆砌的生活必需品。

小農忙著種植、照顧小孩、跑市集、淡季兼差打工、聯繫貨運時間、經營自己的部落格…千辛萬苦只為了呵護都市人一點點的世外桃源夢,那樣的夢想不是每個人承擔得起,中途放棄的農夫很多,因為有機種植(友善種植)夢想是用錢堆出來的,需要溫室、需要密集勞力、需要技術。靠這行吃飯≠陽台上的綠手指閒情逸致。

米的表情很多,吃法很多,功能很多,風土很多,風味很多,再多的華麗(樸拙)辭藻也形容不完,本人對於本期農訊特刊雜誌【米的表情】感到深深的遺憾。長期關懷土地的文字工作者(社區工作者)應該寫出更真實與深度的土地面向,而非一再重複和坊間媒體毫無差別的農藝風。文青風的可愛手繪圖≠勞動者的汗水可以輕描淡寫。本文企圖著重: 農業文創≠ 農業,前者是農業相關的週邊文創,範圍從手作品到社區營造;後者是真正的產業,是農民賴以維生的微小舞臺,所有的甘苦都需要被真實呈現,更重要的是喚起更多人參與投入解決問題。

提醒媒體將焦點重返真正的種植者身上,農業藝術對於都市人來說很吸引人,因為物以稀為貴;但是卻無法餵飽這些種植者的家人。農業是產業,是政府政策、社會現況、土地分配、未來的糧食問題。我們想聽到真正、真實的報導,懇請農青捍衛自己的權益,當消費者對於生產一知半解的時候,誤會與流言就此產生;懇請媒體增加報導深度與廣度,別再二次消費台灣僅存的精緻農業。

以上文章代表個人立場,希望未來更好,不希望評論任何一方,僅僅提供一個思考的角度。謝謝您的撥冗閱讀 :)

照片提供: Organic Grower School

之前誤植農業文創為農藝 特此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