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果菜市場徵收衝突(3)向傳統果菜市場說再見?

日治時期的高雄果菜批發市場,先是位於鹽埕區示範市場,後來又搬到七賢路上。戰後,高雄都市發展快速,人口量急速增加,果菜交易量隨之驟升,民國64年,果菜市場遷移到現今民族路旁的七千多坪土地上,每天供給將近三百萬人的飲食需求,最高交易量一年超過十萬公噸。

可是,輝煌的日子在近一、二十年逐漸黯淡,批發業務萎縮,在超市、零售市場夾擊下,果菜市場經營面臨嚴苛轉型挑戰,市府近日啟動爭議40年的用地徵收案,要將傳統果菜市場改建成新式市場,更讓攤商惶惶不安。以下,是我們的採訪報導。

111
高雄市府預計拆除現有鐵皮屋,打造新型菜市場(圖片來源/市府簡報)

高雄最大的果菜市場 餵飽大眾的胃

還沒走進市場,遠方傳來陣陣聲浪,「一顆5塊、一顆5塊,馬鈴薯一顆5塊。星期天,老闆要早一點休息。最後一個、最後一個,絕對是最後一個客人,一堆20塊啦!來來來,小姐來看看。」這裡,是位於高雄三民的高雄果菜批發市場。

民國99年縣市合併,原高雄縣的五個批發市場納入高雄市,自此之後,全高雄共計有高雄、岡山、鳳山、燕巢、路竹、大社等六個果菜批發市場,其中高雄果菜批發市場的交易量最大。高雄市農業局副局長鄭清福說,「民國99年這一年,三民果菜市場的交易量是七萬公噸,到了民國104年,已經提高到十萬公噸,貨源主要來自屏東、雲林和高雄本地。」

從民國64年開幕到現在,高雄果菜批發市場已經有42年的歷史。目前十萬公噸的交易量,已經創造三十億的總交易金額,這之中有七成是蔬菜貢獻,三成來自青果交易。

如果說面積廣達50公頃的援中港溼地是高雄的腎、淺山柴山是高雄的肺,那麼高雄果菜市場堪稱是兩百七十八萬高雄人的胃。高雄人的每一天,就從市場裡的吆喝聲揭開序幕。

象徵高雄男子漢的招牌
象徵高雄男子漢的招牌

批發市場金三角 月光人生賣力拚

批發市場內有三種人。

一種是供應人,在高雄批發市場俗稱為攤商,有些攤商也兼做行口生意,他們會把來自產地的蔬果貨源批發給承銷人。這些供應人依營業項目分別加入青果或蔬菜公會,到現在為止,高雄市青果公會的會員有209位,高雄市蔬菜公會的會員有262位。

第二種人是承銷人,也被稱為零售商。他們透過傳統市場或零售市場,把批發來的蔬果賣給一般消費大眾。還有一種人很重要但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搬運師傅,他們負責把各種一大箱、一大籃的蔬果,從產地來的貨車搬下來,隨即又搬上立刻要前往零售市場的貨車,沒有強健的體魄、靈巧的身手、清楚的頭腦,難以勝任這個工作,目前加入果菜包裝人員職業工會的人數有一千三百多人。

每天凌晨天未亮,早早三點多,就可以看到攤商和工人正忙得不可開交,點貨、理貨、包裝、搬運上下車,為的就是要把每一件青果或蔬菜,以最快的速度交給來自各地的零售商。在這裡,時間尤其是金錢,只要一到年節前進出貨量高的時候,更是如此。

批發市場裡的摩托車大軍
批發市場裡的摩托車大軍

高雄市青果公會理事長李界旺拍胸脯說,做批發生意要廣結善緣,人脈很重要,因為買賣水果通常都是現金交易,很重視人跟人之間的信任關係,所以很多攤商都是家族事業,父傳子的情形很常見。他說,「我爸爸以前在鹽埕那邊做批發的時候,兩、三百坪只有他一個人在張羅,水果一籠一籠地進,一車一車地出去。印象中,我們家不分日夜都在進貨,事情永遠做不完,光是看爸爸工作,我都好怕自己以後要接手。」

最後,李界旺還是逃不了批發市場的月光人生。他笑說,「我啊!是日見月兩次。就是深夜出門工作,回到家的時候,太陽早就下山了,每天都看不到陽光,抬頭一看只看到月亮。」

買食物就是一種信任-2

傳統市場秩序打亂 大家都難做

跟李界旺一樣的供應人,等於是批發市場裡的大老闆,這些人在過去的光輝歲月中,可是「喊水會漸凍」。可是最近一、二十年,跨國企業的大型賣場、國內業者的超級市場,紛紛出現在都市社區旁,對一般傳統市場造成巨大衝擊,不只零售商生意難做,連帶專營批發的攤商或行口,也都叫苦連天。

看著地上三、四十件,每一件都超過一百斤的小玉西瓜,李界旺說,「就算賣不完、賠本賣,我都不會拆開來零賣出去,我們是專門做批發的,不能打壞市場規矩、破壞行情。」

可是大多數供應人,卻跟李界旺選擇不同的路線。專門批發進口蘋果、水梨、水蜜桃、葡萄、奇異果的陳太太,在高雄果菜批發市場做了三十多年,也養大了三個孩子。她說,「小販(零售商)都是一箱一箱買,可是現在生意越來越不好,來買的小販也越來越少。剛好我們在市中心,家庭主婦騎摩托車不用幾分鐘,就可以到我的水果攤來買,這些客人都直接到門口了,我能不賣嗎?」

住在批發市場個兩條街的陳小姐說,「我每星期都會來買兩、三次,來市場買回家自己煮給家人吃,很幸福啊!這批發市場在市中心,交通很方便,項目很多可以盡情挑選,有些還比傳統市場便宜,又很新鮮,我當然就直接來這裡買了。可是我知道,最近幾年,我們附近的傳統市場,好像也因為這樣沒落了。」

原本是批發可是拆開來零賣也是不得已-2
原本是批發可是拆開來零賣也是不得已

零售市場視果菜市場如仇 

離高雄果菜批發市場最近的三個零售市場,分別是民族市場、安生市場和民生市場,這些市場都是在民國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間開幕的民營零售市場。可是,風光的日子沒多久,民國九十年代起,這些零售市場也跟高雄果菜批發市場一樣,受到大型賣場、超級市場的衝擊,甚至當高雄果菜批發市場也投入零售戰局之後,這些傳統市場更是一一被打趴在地上,一蹶不振。

民族市場的豬肉攤商林素雪說,「我以前一天可以賣兩頭豬,現在一頭豬都賣不完。你看看我們市場裡,原本有144個攤位,現在有出來擺攤的,不到20家。最慘的是賣菜、賣水果的,幾乎都沒有生存空間。」

原本賣雞肉的民族市場管理委員會主委陳麗花說,「以前我早上五點就要出來擺攤,現在就算八點也等不到人。」

安生市場更慘,連要採訪攤商都找不到人,只剩兩家攤商,一家賣肉鬆、一家賣滷味。

民生市場管理委員會的委員黃樹明,一提到高雄果菜批發市場就破口大罵,「那邊批發也要做、零售也要做,通通都讓給他們好了,我們全部收起來就好了!你看看我們民生市場,出來擺攤的不到十家,賣青菜的剩兩家,其他賣魚、賣雞鴨、賣豬肉的,也被果菜市場旁那些違法攤販害死了!」

高雄果菜批發市場雖然以蔬菜水果為主,不過因為群聚效應的影響,這十多年來,市場周邊陸陸續續出現許多流動攤販,平日少則上百攤,一到假日,兩、三百攤的流動攤販,幾乎就等於是長在果菜市場旁的街道上或巷弄內。最讓人擔憂的是,這些攤販都不受任何制度的管理。

幽暗的民生市場
幽暗的民生市場

You are what you sell

高雄果菜市場裡的攤商,個個都有自己的招牌,花樣不一、顏色各異,不過唯一相同的,是大家都把自己的名字跟賣的食物連結在一起。

「菱角財」、「珍宏筍絲和菜脯」、「阿香木耳杏鮑菇」、「高雄漢的山蘇和水蓮」、「阿祝薑辣椒」還有「俊傑西瓜」,每個招牌好像都在跟來買的人說,「有我打包票,品質有保證。」

每天早上六點前,是批發業務的天下,過了六點,一個個揹著購物袋的媽媽們出動,穿梭在果菜市場的攤位之間,走出一條條食物的路、描繪著一張張關於吃的地圖。每個星期天一定會來買菜的周小姐說,「民以食為天,菜市場就是食的來源。超級市場是乾淨、明亮,可是在果菜市場,常常會碰到熟的攤商,她會問我孩子長大了沒有?畢業了沒有?大家會互相關心。」

人聲鼎沸,高雄果菜批發市場裡,什麼味道都有,淡淡的水蜜桃香氣、濃濃的蔬菜葉腐味,還有年輕搬運工乾了又濕濕了又乾的汗味。曾經擔任高雄市蔬菜公會第九、第十屆理事長的倉仔伯說,「市場就是要有市場的味道,不然怎麼叫做市場?」

生猛有力的市場,藏著不易察覺的隱憂。高雄市與台北市,都擁有都會型的批發市場,台北市的批發制度早已經建立公開拍賣與電子化的系統,可是高雄市卻是批發業務急速沒落,甚至還壓縮周邊傳統市場的生存空間。

食物是活著的根本,市場是食物的匯流之地。高雄果菜批發市場的定位,每天都影響著高雄人的胃。

阿祝這招牌看似薑是老的辣
阿祝這招牌看似薑是老的辣,轉成新式市場後,還會保留多少在地特色?

完整系列閱讀:

高雄果菜市場徵收衝突(1)爭議四十年 市府堅持了斷

高雄果菜市場徵收衝突(2)拆屋為了誰的願景?

高雄果菜市場徵收衝突(3)向傳統果菜市場說再見?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