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孝田邊/在田埂養草除雜草 為青蛙、瓢蟲、長腳蛛留一個家

四月中特有生物中心沈老師順道把過江藤送到溪口交給我,以便可以種在田埂上,許多朋友關注著我在田洋的保育行動,並熱心提供協助,讓人感動啊!

想跟大家討論田埂的情形

因為現在的田埂很少有草的,我看過最離譜的是整條田埂控固力(全用水泥鋪成),比較不離譜的是鋪上塑膠布,而最常看到的是草長出來就用除草劑把它噴死,有些則是預防性噴灑,也就是還沒有長出來,就洗了藥,就是不讓草長出來。

我無意指責這樣作的農民,只是提出來大家共同來討論,也許可以找到比較好的方式,還給田埂應該有的模樣和功能。

DSC_0085_調整大小

(上)使用除草劑(下)田埂留草的兩處田比較

DSC_0006_調整大小

除草劑、割草機、鐮刀除草,時間大不同

現實的狀況是噴灑除草劑一塊田四周田埂只需要30分鐘,如果用割草機大約需要一個多小時,用鐮刀割,一天可能作不完。而現在農村人口外流、老化,急缺人力,我的蔬果園第一次用中耕機作菜股,來幫我處理的是一位八十歲的老伯。

我歸田第一次處理溝堤的草是採用鐮刀割除,藉此可以了解溝堤的結構和需要處理的課題,那一次,總共花了將近三天的時間處理。現在大概都是使用電動割草機,我的想法是田埂的功能主要是提供農民行走,草長長了,真的不好走,那我就把它割短就好了。

小時候祈禱水泥化,現在卻幾乎找不到有草的田埂

坦白講,我小時候曾經祈禱過,最好田埂和溝渠都能鋪上水泥,這樣我就不需要冒著嚴寒和酷熱整理長出來的野草了。

沒有經歷過的人可能無法體會那種辛苦,還沒有除草劑和水泥化的年代,溝渠的草因為水的關係長的特別快,而每到灌溉高峰前,就得動員人力來疏通溝渠,時間點通常是寒暑假期間,也就是一年當中最冷與最熱的季節。冷的時候下水冷吱吱,熱的時候就得汗流浹背,好處是草叢裡藏著各種魚蝦貝類,可以抓回家加菜。

割除田埂的草也是苦差事,那時候我起床時,通常爸爸已經到田裡巡視一圈回來了,早餐餐桌上就是分配工作的時陣。我最不喜歡的工作就是稻子長高以後去割田埂的草,蹲下來割草時很悶熱,而且稻葉會捎的身體很癢,茂密的草叢裡也可能躲著蛇或其他生物,心裡是會有不情願和害怕。

時代不一樣了,現在你要找到一條長草的田埂,可能並不容易,同時依附著草叢的青蛙、蛇、蝸牛、蟋蟀…,也隨著田埂上消失的草而不見了。

DSC_0112_調整大小
許多田埂直接鋪了水泥

沒有草的田埂,生物少了,而且容易崩塌,沒關係,現在有專門作田埂的機器,作一條幾百元,機器走過去,一條光禿禿的田埂就成型了。

曾在臉書上看到有人把田埂都種上蠅翼草,像是鋪上綠色地毯般,很是漂亮。我住民雄的朋友如法泡製,真的養出幾條綠色田埂,比起噴了除草劑的田埂漂亮多了,可有人覺得它還是少了多樣性。

綠龍
撲滿蠅翼草的田埂(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提供)

花改場:田埂種花草,害蟲飛蝨少5倍

田埂的功能最主要是讓農夫方便行走,以利管理農田。根據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研究,如果在田埂留一些草,不僅可抑制惱人的雜草,還能增加寄生蜂、瓢蟲、長腳蛛數量,幫忙吃掉害蟲,沒有植被的田埂,飛蝨量是有植被的5倍以上。

林淑英老師在〈泥土田埂VS 水泥田埂〉變奏曲中特別提到:「阡陌縱橫,是農村最吸引人的景像。尤其是勞動者的足跡,走在一畦一畦的農田田埂間,巡視田水,巡視作物,充滿期待的農家生涯,是令人牽掛的!」

她又說:「農村的生態系統由河川溪流、池沼、大樹林、小樹林、灌叢綠籬、路旁草地等,架構起水域、陸域、森林等生態體系;把農村視為瑰寶,再盡一切可能把這些瑰寶串聯起來,形成生態廊道,讓北半球生態縮影的台灣,不是浪得虛名。」

20160918_090006
生意盎然的田間(攝影/賴榮孝)

我的第一條過江藤實驗田埂

我先把過江藤種在水池邊,希望可以復育更多再來移植,再移植之前,我必須先克服另一項障礙。目前我的兩塊水稻田隔鄰都還是用慣行耕作,整理田埂的方式是用除草劑,所以即便我把過江藤種上去,還是只能綠一半。

幸好,我已經說服一位鄉親,願意把整條田埂給我管理,他的要求只希望可以維持方便通行,這是一定要的,所以這條田埂將是我的第一條過江藤實驗田埂,我也不會把它種滿,會讓適合在田埂生長的野草包括假土金菊、藍豬耳草、鱧腸等也有生存空間。

花改場助理研究員林立透露,研究團隊曾調查兩個不同村莊的稻田,發現B村的有機田,物種數竟比有噴農藥的A村慣行田還要少,原來是B村的有機田田埂已經被光禿禿的水泥取代,A村的田梗還有綠草野花,「所以不是只要有機,還要營造生物棲地。」

我希望田埂的模樣是可以給農人方便行走,也可以提供給生物棲息躲藏的棲地,更可以減少農田病蟲害,種出健康的作物。

3.利用馬利筋綠籬營造天敵棲所,可吸引多種天敵棲息,如瓢蟲、食蚜蠅、草蛉等。
花改場研究,利用馬利筋綠籬營造天敵棲所,可吸引多種天敵棲息,如瓢蟲、食蚜蠅、草蛉等(圖片提供/花改場)

參考資料:

〈泥土田埂VS 水泥田埂〉~變奏曲 
田埂種花草,害蟲飛蝨少5倍

讓蜜蜂還有瓢蟲蜘蛛們回來!種綠籬與野花營造田邊棲地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