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垃圾層出不窮 環署:三個月內定出全面性「海岸環境清潔維護計畫」

距離6/8的世界海洋日只剩一個禮拜,對於海洋垃圾的處理,環保署今召開記者會表示,三個月內將比照「空氣污染防制策略」做法,制定全面性的管制計畫向行政院匯報,結合各部會和地方政府一同實施,一改以往點狀的處理方式,配合既有的限塑政策,盼從「海面、海灘和陸地」三方面來因應日漸嚴重的海洋危機,還給海洋本來的面貌。

海洋垃圾層出不窮 環署:三個月內定出全面性「海岸環境清潔維護計畫」

據環保署調查,目前台灣海洋垃圾分為海灘垃圾與海底(漂)垃圾,其中海攤有七成以上是塑膠類廢棄物,包含保麗龍與塑膠碎片等。淡水河口、蘭陽溪口、台南安平港和卑南溪口等近海,大多為鐵鋁罐、玻璃瓶、廢鐵和塑膠袋等垃圾,鄰近漁業重鎮的墾丁南灣和佳樂水等地,則多廢棄漁網與橡膠管等廢棄物,總計鐵鋁罐就佔了45%。

為了面對日益嚴重的海洋垃圾問題,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指出,環署在104年3月已經訂有「海漂垃圾處理方案」,就源頭減量和清除處理兩大方向來達成垃圾減量,今年5月24日也收到行政院要求,環保署必須比照先前的「空汙防治策略」,在三個月內訂定一個全面性的「海岸環境清潔維護計畫」;同時,詹也強調環署正加緊腳步修正《海洋污染防治法》,盼望如綠島油污這類事件能夠加重罰則,將來無論業者是故意或過失,法規上都能有相關管制作為來應對。

18739048_10209007172516856_1922352656563365567_o

海漂垃圾:補助地方政府清運

針對「海面、海灘和陸地」三大項目的既有做法,環保署水保處處長葉俊宏也表示,目前在港區垃圾的部分,首重船舶廢棄物的管理,這部分會依照《海污法》來就廢污水和廢棄物來加強登記管理;另一方面,港口作業與漁業習習相關,也會協同農業單位對漁民進行海洋環境教育,並加強稽查廢棄漁網收受情形。

此外,在海漂垃圾的處理上,葉俊宏表示,金門、連江與澎湖等地長年受到影響,因此在去年已經核定「離島三縣市淨灘與海漂垃圾清楚處理五年計劃」,採補助方式來辦理,協助地方政府僱員清除海漂垃圾和購置相關機具,去年離島總計清除了1536噸的海漂垃圾,本島部分也有1072公斤垃圾的清除。

由於離垃圾來源牽連中國沿海縣市,環保署也強調,在官方對話受限的前提下,會以民間機構為對口來進行溝通,面對海漂垃圾就是「能做的先做」。

未拆封的泡麵-中國

海灘垃圾:推動民間認養淨灘

海灘垃圾的部分,葉俊宏則指出,會與企業和民間團體合作推動認養機制,以「海岸淨灘認養系統」來做整合,讓各方能針對現有沙灘做長期性的認養,環保署也考量把認養海灘提供給民團做環境教育,以此作為誘因提高認養率,同時輔以地方政府的稽查,來達到有效的淨灘成果。

陸上垃圾:提升限塑政策、截流河面垃圾

至於陸上垃圾的減量,廢管處處長賴瑩瑩則指出,目前限塑政策已經有所提升,包括賣場對於塑膠袋的發放限制,含塑膠微粒化妝品、個人清潔用品的製造與管制等;此外,環保署也針對距海、河岸鄰近地區的掩埋場有加強清查,在河面垃圾的處理上更有截流站來負責,光今年一至三月就已經清除157噸垃圾。

養蚵產業產生保麗龍碎屑,民間建議限制使用

最後,針對台灣西南部會產生大量保麗龍廢棄物的養蚵產業,環保署則強調會效法台南市做法,以《淺海牡蠣養殖管理自治條例》為法源,包含牡蠣養殖的總量要做管制、蚵棚的申報與回收要以重罰管理、颱風季禁止養蚵等作法來因應,另一方面也規範蚵農必須使用「包覆性保麗龍浮具」,避免風雨將保麗龍打散成碎塊難以清除,並且提高蚵農清理棚架和環境的補貼,好建立回收概念,像在105年就已達到97%回收率,未來也盼望可以持續提高。

不過,台南社大研究員晁瑞光指出,政府統計到的大多是最後拖上岸的蚵架數量,而非完整的處理數量;此外,因使用過後遺留的大量保麗龍碎屑也是十分嚴重的問題,因此建議短期之內應該限制蚵農在10月至隔年的4月底前全部收成結束,避開颱風季在西南季風來臨前結束養殖,就可避免每年五月鋒面一來,大量保麗龍及蚵棚被沖上岸的慘況。

晁瑞光也指出,現有的保麗龍及蚵棚回收必須耗費大量人手和機具,作業三個月,平均每區每天就須處理35個蚵棚,加上5月份是主要季節,每天的處理量更是倍增,因此無論人手和器械都必須增加,才能負擔回收處理作業;另外,在現有保麗龍汰換完後,政府更應公告於兩年內全面禁止保麗龍使用,並嚴格要求替換對環境較友善的浮具,如改用PP或PE塑膠發泡,來解決保麗龍易破碎等問題。

最終,晁瑞光也呼籲相關單位,可將蚵產業往持久性蚵棚與觀光漁業發展,利用蚵架下豐富的生態來吸引、創造眾多的水上活動,並促進生態環礁與持久性觀光漁業的發展,才是可以永續的計畫。

30146_133005253381190_8326270_n

延伸閱讀:海洋廢棄物污染事態嚴重!漁業廢棄物、生活塑膠最多 跨國專家討論解決方案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