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移工已突破62萬人,製造、漁業、家事、看護等產業靠著大量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的人們彌補基層勞動力的缺口,然而卻遲遲未開放農業移工,農委會也表達了「試過國內所有方法以後,才會考慮開放」的堅定立場。
日本雖然敞開雙臂歡迎來自海外的高度專業人才,今年起達到一定認定標準的外國人才甚至只要一年就能取得永住權,但是對外國基層勞動力的一貫立場卻是不開放。
為了填補國內不足的基層勞動力,日本於1993年創立「技能實習制度」,用「轉移先進技術、貢獻發展中國家」的名義,從中國、印尼、越南等地輸入大量外國「實習生」,去年11月技能實習制度三度修法,將實習年限從三年延長至五年,並新增「看護」一職,預估實習生人數將會大幅成長。
實習制度成立以來,一直存在著侵害人權的問題。未付薪水、沒收護照、強制歸國…等情形層出不窮,2007年起日本甚至年年被美國國務院的〈人口運販問題報告書〉列為待觀察的第二級,律師團體、人權團體紛紛要求政府應儘速廢除實習制度,給予外國低階勞動者真正的「工作權」。
.jpg)
政策轉向,今年九月起,國家戰略特區開放農業移工
近年安倍內閣強力推動經濟改革,「不開放基層移工」的立場似乎開始轉變。2017年春天開始,日本率先從「國家戰略特區」開放家事移工,6月16日國會更通過表決,預計今年九月底前開放農業移工,此外也大幅鬆綁觀光、服務業的外國人工作限制。
目前相關細則尚未明朗化,僅知有可能需符合以下條件:需畢業自母國大學的農業相關科系、或是在日本技能實習滿三年,同時需具備一定日文能力。此外工作年限僅限三年,但雇主所支付的薪資不得低於日本人水準。
山本幸三行政改革大臣日前更表明,不排除逐步開放特區以外的地區:「日本從農人口逐漸減少,我們需要外國人投入生產現場,或是成為中間指導者,尤其是大規模農家的需求很高。」
國家戰略特區:為了改革經濟結構、強化產業國際競爭力,日本指定了數個戰略特區,放寬原本法規限制,以期強化經濟。目前共有十個戰略特區:東京圈、關西圈、愛知縣、新瀉市、仙台市、仙北市、養父市、廣島縣今治市、福岡市北九州市、沖繩縣。
專業稻農:確保外國人勞動力有助於發展農業
秋田縣大潟村是全國少見的專業稻農之村,平均每戶稻農的經營面積為17.8公頃,年收超過2千萬日圓,平均年齡僅44.6歲,堪稱模範農村,近年卻也面臨人手不足問題,光靠家族勞動力已達極限。
去年大潟村向國家提案「引進外國勞動力」,以往農業法人或農家即使想雇用外國人,礙於現行法規,無法申請工作簽證,技能實習生工作滿三年後更是必須回國,十分可惜,「要是能夠長期確保外國勞動力,就能夠發展更多樣化的農業。」大潟村強調。
除了大潟村,長崎、茨城等縣也紛紛要求政府開放外國勞動力。
民間質疑:變相開放移民
然而民間也有質疑聲浪,開放農業移工是否真的能夠達到「強化農業」的目標?日本從農人口不足的根本原因,在於新規就農的門檻高、所得偏低,若只是為了滿足大農需求引進外國人,恐怕將減緩改革農業結構與技術的速度,與其從國外引進人手,不如發展情報通信技術或是活用機器人、無人機械,提高農業的生產性,才能真正強化農業。
保守人士更痛批此舉無疑是變相的開放移民、安倍是「賣國賊」,質疑「現在農業技能實習生失蹤頻傳,造成問題,進一步開放將會造成更大的混亂」。
2017年春天東京、大阪、神奈川引進家事外勞
除了開放農業移工,今年春天,戰略特區中的東京、神奈川、大阪三個都市區已經率先解禁,引進家事移工。
不同於台灣的家事移工幾乎都與雇主同住,日本的家事移工屬於「家事代行服務業者」,住的是公司宿舍。近年日本雙薪家庭增加,家事成了沈重負擔,由專業業者幫忙打掃、購物、接送小孩的「家事代行服務」人氣高漲,五年來需求增加了三倍。由於人手嚴重不足,在業者強烈要求、「女性進出社會」的考量下解禁,今年一共有六家業者得到政府認證,預計明年還會增加。
然而目前工作年限僅有三年,來日移工、業者認為時間過短,希望政府能夠延長簽證。
高齡少子、人口減少的日本對外國勞動力的需求勢必會越來越高,究竟該怎麼拋開「不開放基層勞動者」的束縛,研擬出一套讓外國人安心工作、也能夠說服保守國民的政策,恐怕還需有更全面的討論。(系列待續)
再不開放台灣農業要掛了,憑什麼漁業可以農業不行,農委會從來不會回應,不知道在堅持什麼?農業叼零,沒幾個想從農,想從農的青農欠缺一堆東西但最欠是資金跟人力,可農委會幫助了什麼只有受災時,進口蔬菜跟開放冷凍蔬菜來讓農夫喝西北風,好聽話說了一堆,沒看到有任何建樹,我看到最後我就會因為找不到工人轉行,國內所有辦法都試過才會決定開放,我想知道現在什麼辦法是有成效的?那試一種方法的時間是多久,我還要再等10年,20年?那時候差不多要作古了,外籍移工應該也沒人要過來了,不管藍綠都一樣農民永遠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