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食通信內容(圖片翻拍自旅人食通信。攝影/賴郁薇)

台灣《食通信們》掀出版旋風 日本首創 在台遍地開花

2013年七月日本第一部附食材情報誌《東北食通信》創刊,透過每月寄送介紹食材、產地和生產者的情報誌與食材,讀者可以加入會員限定的臉書團體與生產者直接交流,以此縮短產銷距離。短短兩年在日本全國展開,現全日本已有38個縣出版屬於當地的食通信。

而今年二月,《東北食通信》創刊人高橋博之受邀來台分享日本食通信經驗,台灣各地開始有人高喊:「一起來辦台灣版食通信吧!」今年下半年,包含《旅人食通信》、《米通信》、《東部食通信》等將陸續出刊,另外,另有北台灣、中台灣食通信也開始舉行「始動者行腳會議」,「食通信們」在台灣遍地開花,長出另一番風貌。

旅人食通信內容(圖片翻拍自旅人食通信。攝影/賴郁薇)
旅人食通信內容(圖片翻拍自旅人食通信。攝影/賴郁薇)

水保局補助《旅人食通信》率先出刊

四個23歲社會新鮮人所創辦的《旅人食通信》首先在昨日(24)創刊,該團隊向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提案「大專生青年迴游二次方計劃」、申請《旅人食通信》創刊經費,以此重新鏈起生產者與消費者、土地的關係。

但為何稱為《旅人食通信》?「我們在台灣不同鄉鎮出生、長大,大學到都市求學,才發覺自己一點也不了解家鄉。」創刊團隊成員魏曉恩表示,旅人在旅行過程中,往往感官知覺都會被放大,而發覺在地人從未發現的美,「所以才以《旅人食通信》命名,希望以開放的心看到各地食材的樣貌。」

《旅人食通信》創刊團隊合影(攝影/賴郁薇)
《旅人食通信》創刊團隊合影(攝影/賴郁薇)

《旅人食通信》創刊號與雲林縣斗南農會合作,側寫當地特產越光米的生產契作及精米加工,同時也介紹如何「煮好米」、「吃好米」,盼消費者在看了該創刊號、再吃下隨刊附贈的「斗南越光米」,能更增進對斗南稻農的了解。

魏曉恩表示,按團隊規劃,創刊號、第一期《旅人食通信》都不販售,而會在每場社群活動中發送給與會者,「算是市調性質。」待運作一段時間後再行調整,朝「一期一地點一食材」編採方向邁進。

但既然稱作「旅人」食通信,該刊物打算如何融入旅人視角?魏曉恩表示,現雖前兩期刊物都與地方農會合作,但接下來不排除舉辦「食材大野餐」等活動,號召有興趣參與編採食通信的夥伴加入「參與式編輯」,「因此採訪地點可能遍及全台灣。」

官方介入補助,是否將受限制?

「台灣目前幾個比較明顯的食通信團隊,大多是申請公部門經費。」長期關注日本食通信行動、近年串起台日食通信聯繫的駐日記者簡嘉潁觀察兩地食通信操作方式,不由得坦言,「有點擔心台灣食通信會被公部門計畫限制。」

簡嘉潁指出,日本食通信精神在於連結產消、串聯社群,一期以深入報導一名生產者為主。但將食通信運作搬來台灣後,各團隊也許真想為地方做些什麼,但因為申請公部門,以致編採內容受到框限,「據了解,有的地方公部門會希望該地食通信在兩期內容中報導在地12種食材。」但簡憂心,如此操作可能分散焦點。

沒加入聯盟也沒補助,《米通信》以食物連結產銷

然而,現也有一本未從外部申請經費補助、未加入食通信聯盟、專注報導「台灣米」的《米通信》蓄勢待發,預計在七月份發行創刊號。

被問及為何沒加入食通信聯盟,《米通信》發行人顧瑋表示,日本食通信真的做得很好,但考量食通信聯盟可能要遵循一些共同編採規範,「我們的動機很明確,就是單純想尋訪台灣米。」因此比起加入食通信聯盟、跟大家一起運作,反而更想好好自己做事,嘗試以自己想呈現的方式呈現台灣米樣貌。

台灣米通信封面(圖片提供/台灣米通信)
台灣米通信封面(圖片提供/台灣米通信)

《米通信》想走自己的路倒真是走得徹底,不僅未加入台日食通信聯盟,也未向外部單位申請經費補助,經費來源全靠自己。至於是否會經營困難?「倒也沒想那麼多,因為是有趣的事情,就希望好好深入地方,經過第一手學習,將習來的地方經驗轉化、分享給大家。」《米通信》主編Tien Feng笑道。

現正處於印刷階段的《米通信》創刊號將聚焦「宜蘭米」包含高雄145號、夢之華月光米與台中秈10號,介紹如何煮米、不同米如何發揮所長,也介紹農家、口味與吃法,也延伸配飯少不了的傳統好味道,由在地好手製作的豆腐乳、醬油等。Tien Feng表示,目前已在網路上預購,限量500套,每套899元,「除了會寄送刊物之外,還會附贈三包宜蘭米、在地小農做的豆腐乳、醬油。」

18814792_462142887453323_2929794855815750848_o

Tien Feng進一步補充說明,基本上《米通信》每一期除了會附贈「米」之外,也會送上經過一級、二級加工的米食加工品,「以這次宜蘭來說,因為宜蘭小農會自己做豆腐乳跟醬油,所以才會附贈這兩種加工食品。」至於接下來各期會附贈什麼,猶未可知,必須看當地會如何加工米食才知道。

但Tien Feng也坦言,考量生產者壓力,不排除之後會減少發行份數,「紙本沒差,但這次請農家媽媽做出500份的豆腐乳、醬油,好像有點ㄍㄧㄥ。」日後會依生產者情況調整份數。

日本食通信強調CSA社群交流,與生產者互動是重點

「台灣版食通信有一天一定會長出來!」雖然沒加入食通信聯盟,但顧瑋仍對發行台灣版食通信的前景深表信心;簡嘉潁也表示,日本食通信團隊將在下個月來台與有意創刊的團隊深入討論,「日本食通信團隊願意盡可能支持台灣發行台灣版食通信。」

話雖如此,簡嘉潁仍不免提醒,雖然台灣版食通信尚在試刊階段,討論也大多集中雜誌編輯、前期作業,「但若要往下走,創刊者應該思考往後如何進行。」

但究竟應該如何思考、怎麼走才能讓台灣版食通信儘量走在軌道上,而不偏離日本食通信「重視CSA社群交流、連結生產消費、振興地方產業」精神?簡嘉潁認為,食通信不應僅僅停留在電商販售,而應該更重視後端「與生產者面對面互動」。

簡嘉潁進一步表示,強化生產者、消費者關係並不是發行完刊物就好了,而應該有後端更細緻的操作,「像是日本食通信會辦活動邀請消費者、生產者一起喝酒,也會請消費者來幫生產者送貨……」諸如此類的互動才能增進雙方信任與了解。

延伸閱讀:

【日本通信】訂雜誌附食材,「日本食通信」串聯產消社群力

地方創生大臣賞《日本食通信》作者高橋博之九月訪台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