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丁火車站步行前往巴伐利亞邦農民協會弗萊辛─埃爾丁分會,途中景觀恬靜怡人(攝影/張正揚)

農民組織夠力!食品業產值併入農業部門 巴伐利亞刷農業存在感

在巴伐利亞,農業是一個非常強烈的存在,他們有遼闊的農業景觀,完整的農業政策訓練有素而具主體性的農民。去年(2016)我來到巴伐利亞邦農民協會弗萊辛─埃爾丁分會(Bayerischer Bauernverband Geschäftsstelle Freising – Erding),拜訪總幹事格哈德·史塔克(Gerhard Stock)之後,發現巴伐利亞的「農業存在感」還要加上一樣:他們有強壯而健全的農民組織。

農民團體強大,公益團體保障農民權益

打造農業共同體德國十六邦各有農民協會,共同組成德國農民協會;在農民協會之外,則有各種相關農業團體,如蘆筍協會、馬鈴薯協會,這些組織都是農民協會的合作團體。各邦農民協會的運作方向自行決定,若涉及全國農業事務,則必須共同商議,其中巴伐利亞邦農民協會(本文簡稱「巴伐利亞農協」)的力量最為強大。

巴伐利亞邦農協自一九四五年成立以來,已有七十幾年歷史,屬於法人公益團體,成立目的在於保障農民的各種權益;成立時僅十六人,目前已有三百多位專職人員。

德國各種法令眾多而完備,巴伐利亞邦政府對於農地使用和交易的立場是「農地農用」,並且避免農地的交易導致投資者獲得大部分土地,因此巴伐利亞農協提供會員關於農場發展、土地重整、地產交易等相關政策,醫療等各類保險,遺產法等各種法律諮詢。在上述的專業諮詢範圍中,除了農業相關權益,也涵蓋其他生活面向,由此可以看出巴伐利亞農協對農民的廣泛支持和保障範圍。

致贈旗美社區大學2016年《地景,我們的地方史》月曆予巴伐利亞邦農民協會弗萊辛─埃爾丁分會總幹事格哈德·史塔克(攝影/張正揚)
致贈旗美社區大學2016年《地景,我們的地方史》月曆予巴伐利亞邦農民協會弗萊辛─埃爾丁分會總幹事格哈德·史塔克(攝影/張正揚)

農協會員超過80萬,提供法律服務、購買農機優惠等服務

在德國,巴伐利亞的農業和林業占有極重要地位。巴伐利亞面積是臺灣兩倍,分成七大行政區,區底下則是郡的分級;巴伐利亞農協亦照此分成七大經營區,每個經營區都有區會長和專業法律人才,再以郡為單位成立分會,總共有幾十個分會,每個分會則有二到三位專職人員,提供前述的各種服務;此次造訪的弗萊辛─埃爾丁分會即屬於上巴伐利亞行政區(Oberbayern)。

巴伐利亞農協會員包括農業和林業會員,會員數多達八十幾萬,為各邦農民協會之冠,組織規模勝過汽車產業,甚至超過一些歐洲中小型國家,國際知名度也最高。巴伐利亞農協會員為自願加入,其中弗萊辛─埃爾丁分會總共有三千八百個農戶會員,每個會員每年繳交會費七十四歐元,若另外提供農地出租,須多付一百五十歐元。

巴伐利亞農協運作費用有三分之二來自會員,另外三分之一則透過其他服務,推動過程中也有許多機會與政府合作。加入會員,除了可以獲得各種法律諮詢服務之外,也可以優惠價格購買農業機械和農用運輸車輛。

食品產業計入農業產值,聲勢堅強

巴伐利亞農民平均管理面積是三十公頃,若沒有其他收益則難以維持,所以巴伐利亞農協會員 48%是專業農民,52 %是兼業農民。再者,德國各項產業產值,汽車最高,機械次之,農業第三;德國的農業用地為七千萬公頃,其中四分之一在巴伐利亞,特別的是農業產值也包含食品相關產業。舉例而言,若沒有上游畜牧業,就沒有下游牛奶產業,因此下游食品產業也被計入農業產值之中。

除了農民服務,農民協會也傾力於農業形象的建立和宣傳,積極面對群眾。景觀維護為重點工作之一,在於打造形象推廣地方產品;平日進行許多大眾宣傳活動,例如每年舉辦啤酒節,規劃農場開放日,民眾可以參觀農場,認識農民。此外,關注各種農業議題和政策,史塔克提及重要的農業議題包括作物價格、歐盟農業政策、農地轉移和贈與,以及動植物、天然資源保護法令。加上農業政策推廣,德國家庭年平均收入的 11%用來購買食物,農業的穩定將使社會整體受益。

埃爾丁也是德國著名的Erdinger 啤酒的產地(攝影/張正揚)
埃爾丁也是德國著名的Erdinger 啤酒的產地(攝影/張正揚)

政府從干預糧價到對地補貼,下一步如何發展

「人民在意農場的永續性,包括自然和社會環境,都必須具備相應條件。若農地被破壞,或是務農沒有前途,農民將會選擇離開務農行列,因此農業政策必須受到農民信賴,才能永續經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百廢待舉,政府必須提高糧食產量,穩定食物供應;但是一九七○年代後,糧食生產過剩,直至一九九二年前,邊境尚未開放,只得由政府收購,因此一九七○至一九八○年代間,政府必然干預糧食生產。

一九九二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政府不再能夠直接干預糧食價格,對於動物保護要求也較高,農業經營成本增加,因此政府開始提供各種補貼,例如一九九二年針對牛肉生產,每公頃補貼三百歐元;二○○五年之後,歐盟農業政則策和生產脫鉤,朝向直接給付。除了直接給付,提升農產技術,農場多樣化經營,讓小農式的家庭農業制度可以持續,則是另外的工作重點。」

史塔克說明,透過給付維繫農業,是不可能長期經營的,此政策將持續到二○二○年,之後如何發展成為農民協會未來的挑戰。

埃爾丁火車站步行前往巴伐利亞邦農民協會弗萊辛─埃爾丁分會,途中景觀恬靜怡人(攝影/張正揚)
埃爾丁火車站步行前往巴伐利亞邦農民協會弗萊辛─埃爾丁分會,途中景觀恬靜怡人(攝影/張正揚)

巴伐利亞堅守家庭農業制度

德國各邦農業制度存在差異,例如平均耕地面積較南德更大的北德,傾向擴大生產規模的大農制度,巴伐利亞農戶生產規模小,且採取多元經營,相較於大農制度,反而更容易生存。巴伐利亞家庭農業制度的建立,以及農業具多元價值─除了糧食,還有景觀、生態、文化,目前很多政策的基礎,都是漢斯·艾森曼(Hans Eisenmann)當年擔任農林業部長時所打下的基礎。

巴伐利亞農協對於家庭農業制度有著頑強的堅持,史塔克笑著說,「若將來轉向大農企業,我們這個團體也可能會被解散! 」

附錄:漢斯(Hans Eisenmann)力擋大農政策,提倡小農價值

為何巴伐利亞會如此重視「家庭農業」?這要從1968年歐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展開歐洲統合的政策談起,當時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副主席是荷蘭人,主張歐洲應該要發展大農政策。他針對當時進入工業化的歐洲社會,提出了一項政策規劃:計畫從1968年開始到1978年止,十年的期間,把歐洲的農民從四百萬名降成一百萬名。

漢斯(Hans Eisenmann)是1967年到1987年巴伐利亞邦糧農林業部的部長,他在1971年5月26日巴伐利亞邦議會的年度預算審查會發表演說提到:

「大部分的人只看眼前的利益,現代的工業社會從流水線製造的角度來看待糧食的生產,他們卻不知,農夫與林農的效率不能用工業生產力的標準來衡量。……社會沒有注意到,假設我們用工業生產力的標準來衡量林業與農業時,這樣的態度所招致的傷害,是我們大部分的土地不會再被耕種,於是農地被釋出,可以做其他事情。長期時間下所造成的後果,是後代人不知道要花多少錢,才可以彌補的傷害。」

當時荷蘭籍的副主席主張推動大農政策時,德國巴伐利亞邦的糧農林業部的部長強力捍衛巴伐利亞未來要走自己的路。他堅持小農是巴伐利亞農業的發展核心,奮力抵抗來自聯邦、抵抗來自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政治壓力。2014年聯合國終於正式宣示小農的重要地位,要不是漢斯早在1971年半世紀之前,就在捍衛小農的政策,而巴伐利亞也持續推動至今,不會有今天成功的效果。

延伸閱讀:

德國巴伐利亞農業與鄉村政策解析─如何支持家庭農業(上)

德國巴伐利亞農業與鄉村政策解析─如何支持家庭農業」(下)

(本文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7年7月,165期)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