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進口數百萬噸基因改造大豆和玉米,加工後作為飼料使用。但從港口一路運輸到各地工廠期間,卻缺乏實質的監測機制,《上下游》去年調查,發現不少種子從卡車上「脫逃」,甚至落地結莢或有發芽生長能力,成為污染台灣農地的隱憂。為此,農委會近日啟動基改作物運輸監測,要求相關廠商須提供運輸路線和種子生長評估等資料,好逐步杜絕基改污染可能。
《上下游》調查發現 進口基改種子運輸過程漏洞百出
面對目前的基改作物威脅,《上下游》去年製作「路邊捕獲基改豆」報導,結合日本民間團體資料,針對大量掉落基改黃豆和玉米啟動調查。而據農委會資料顯示,台灣在2015年進口基改黃豆261萬噸,基改玉米418萬噸,這些作物不只是食物,也是活生生的種子。難以計數的大卡車,載運種子奔馳在港口與製油飼料工廠之間,卻沒有任何監測機制進行監控。

基改運輸三不管 基改玉米發芽率66%
此外,相關法規如《飼料管理法》、《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都未規範到這部分,可謂三不管地帶。上下游記者實測撿回的基改玉米,也赫然發現其發芽率高達66%,就連部分本土玉米樣品也驗出基改成分。
為了杜絕基改污染,日韓等國都已開始追蹤調查,歐盟也規範基改產品運送或遞交五年內,相關資訊仍應完整保留,不得銷毀,以作為追蹤基礎;澳洲政府更訂有基改作物運送、儲藏、清除指導方針(guidelines for the transport, storage and disposal ofGMOs))。

基改監測兩年首期 將要求廠商提供運輸路線
在各國紛紛投入努力下,農委會選擇在近日啟動監測計畫。對於該項監測計畫,農委會畜牧處牧場管理科科長林瑞蓬指出,面對進口基改作物的掉落問題,農政單位在上週已經陸續開會協調,目前已經委託食品工業研究所來負責進行為期兩年的監測。
至於實際做法上,林則指出,會先針對榨油廠與飼料廠的主要相關廠商下手,要求廠商提供運輸路線;此外,基改作物可能散落的數量和地點、是否具備發芽成長能力,也都是監測重點,未來會依據這些調查數據,思考進一步的監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