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登欽/那些我們奮戰的宜蘭價值,那些讓我們傷痕纍纍,站穩不易的一小步!

編按:宜蘭代理縣長陳金德上任後,研議取消前任縣長任內制訂之「農舍需臨路臨側」等規定,是否將重起農地炒作狂潮,引發全國關切。本文作者曾任宜蘭縣環保局局長,參與從2014年底至2015年春,宜蘭縣府加嚴制訂農舍興建法規過程,回首來時路,與讀者分享心得。

那些讓我們傷痕纍纍,站穩不易的一小步,您看做了什麼?

文/陳登欽(前宜蘭縣環保局局長)

2014地方選舉結束,首都的柯P上場、台灣的地方諸侯大洗牌。宜蘭的林縣長連任,雖然創勝選紀錄,但是大家知道接下來的挑戰,恐怕是空前的。因為,雪隧通車十年對宜蘭的環境壓力,加上年輕世代的覺醒,價值衝突馬上就要浮上來。

2015春節前後,為了找出豪宅農舍亂象、農地違法使用的管理對策,林縣長暫停核發農舍許可三個月,大家應該都記憶猶新。那三個月,農政、地政、建設、環保、稅務,差不多和實質環境管理有關的地方治理機器,都被上緊了發條,在人民權益、法令工具、政治衝擊、價值觀念的各個面向,反反覆覆來回震盪,縣政府團隊為了台灣農地保護戰,為我們相信的永續價值,宜蘭自願站上了對抗農地炒作的祭壇,引起全國翹首囑目。

田中央蓋農舍的潛規則,荒謬的「75公分道路」

就以下面這張照片來做說明。這張照片是所有「種在田中央」農舍的原型。每一棟豪宅農舍在它取得執照的那一刻,都長這個樣子(它是公務員核發使照前,去現場檢查時侯必需看到的。只能這樣,不能看到更多的。)

畫面幾乎千篇一律的是:一條容不下二人錯身的泥土小徑,連接田中央一棟表情怪異的房子,有門?但不正式,還有很明顯未來將要再水平延伸的鋼筋混凝土樑。有橘紅色排汚水管裸露在田邊,遠遠的從田中央拉到路邊。

圖片提供 / 陳登欽

這照片的畫面中,沒有説明的邏輯是:
(也許是在某個協調農舍怎麼核發建照的會議上,官員和建商的對話。)

A、請問,為什麼我們不能把農舎蓋在農地中央?
B、因為農舎出入總要有通路啊!
A、但是自設通路會佔去農地1/10比例的面積,那麼我們蓋房子的面積就變少了。
B、當然,因為自設通路並沒有做農作。法規規定要計入1/10範圍。
A、……….那麼,我們就設75公分寛的通路。
B、為什麼是75公分?
A、建築技術規則的最小通道寬度就是75公分。
B、…………..
(這就變成了在田中央蓋農舍的潛規則。)

「合法」與「真實」的落差,讓農地不斷流失

當然,你不會在宜蘭看到「由75公分走進去的豪華農舍」,那個連搬沙發進出都有困難的細條通路,只存在政府的文件中。取得執照之後的「美好畫面」就是我們真實在田間看到的,不管你多麼羨慕豪宅生活,那卻是大部分違規使用、農地流失的事實。

從這裡,你可以看到法制管理上的荒謬,「合法和真實」之間的落差。蓋在田中間將可以營造花園、水池、景觀,才能表現宜蘭田園豪宅的賣相,而從道路到田中央房舍之間,75公分小徑兩旁原本屬於9/10的農地將會消失,這很容易懂。但是,怎麼解決這種農地炒作的荒謬?

2015年4月7日,制訂「農舍臨路」規範,農委會納入全國規定

2015年4月7日,三個月檢討期一到,縣府團隊提出了「興建農舍申請人資格及農舍建築審查辦法」,清楚確保農地完整及農民房舍需求「臨路一側、適度退縮」的規範,作為申請農舍的依據。(另外還有從事農業生產的計劃書審查,暫略)。之後,宜蘭縣政府農業處的人員,又一次次向中央政府(農委會)簡報說明,這確保農地不被違規使用侵吞、又保障真正從事農作的農民房舍需要的規定。

它不但受到農委會的支持,更在不久之後,由農委會公布在修訂的「農舍興建辦法」的全國性規定之中

往前,當然舉步維艱!

這守護農地農用的小小一步,引來了部分議員、仲介業者、農地投資者的反彈,披著「保護農民權益」的外衣,舖天蓋地的襲來。林聰賢縣長挺住了,並且對已經存在、大批違規使用的「農舍、農地」,後續研議導正的罰款原則、稅務工具的運用等等。你應該看得出來,他在同黨重要同志之間得不到諒解;而在宜蘭這「價格重於價值」的後雪隧十年亂象,宜蘭價值守護者,也沒有對他的政策滿意。

往前,當然舉步維艱!

但是,我們相信的宜蘭價值,一代一代一直用心計較,小心呵護著。當下炒作派的狂瀾和執政者的困境,正是我們滿身傷痕的來源。要怎麼看待走過去,必然上身的這些傷痕呢?

延伸閱讀:

站在新舊農業交叉口,堅守宜蘭價值或農地轉現金?│如何落實農地農用?

【圖表分析】陳金德欲強硬修法,宜蘭將重返農地狂飆年代?

宜蘭田中央│張良一 攝影專題

陳碧源/農地改革不能回頭,呼籲陳縣長,請讓宜蘭走出自己的光榮路!

怒氣引爆!宜蘭小農痛批縣長帶頭違法│豪宅退稅農舍重返田中央

宜蘭農舍興建鬆綁爭議,農委會:地方法規抵觸中央就是無效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