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伊豆藏先生

蠶絲織衣,日光雨水為染│伊豆藏來台策展,探索「無人見過的台灣」

頭髮斑白的長者,摒棄繁華豔麗裝飾,一身簡樸與素白,遵循自然萬物定律,以蠶絲、陽光、雨水、野草去織一件衣裳。他是來自日本的伊豆藏先生(Akihiko Izukura),75歲是個早過了體力旺盛的年紀,伊豆藏說起話來卻依然生龍活虎,雙手不斷在空中比劃,像在紡他畢生心血的蠶絲。

伊豆藏先生(攝影/劉怡馨)

蠶絲是日本和服的核心工藝

蠶絲跟日本傳統和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蠶繭抽絲而成的絲織品,應用於和服、和服腰帶等,搭配精緻紡織技巧,創造出名震京都的「西陣織」,一直到現在都被視為日本國寶級的傳統工藝品。

瑰麗和服象徵著日本生活教養,女子套上層疊的和服,數條腰帶在身上纏繞、打結、束緊,撫平和服上每一處皺摺,藝伎們最後還會將後衣領一提,露出後頸,據說那是女子最性感的地方,伊豆藏先生表示,「和服有很多地方可讓女人們發揮爭奇鬥豔的本事」。

伊豆藏家族從人形玩偶事業轉型到做絲織品及和服腰帶,「日本蠶絲產業自二次大戰後一直都是農家重要收入來源,加上日本和服習慣根深柢固,每個人都會有一套正式和服,結婚、正式場合都會穿上和服,因此創造出龐大市場」,京都西陣是當時和服主力,包括蠶絲出貨,都是走高檔價位路線,戰後不論是蠶絲或是和服都維持一段榮景。


photo credit: Maiko & Geiko Geiko_20170319_45_30 via photopin (license)

政府政策轉向 蠶絲產業被連根拔走

但隨著時空移轉,現代人穿著改變不再買和服,不再像過去那樣重視和服,傳統和服式微,「再加上日本政府近年停止對養蠶業補助,憾動整個產業開始走下坡」伊豆藏認為,日本產業轉換跟國家政策有很大關係,日本國內資源稀少,人力資源非常寶貴,「當時政府決定要發展汽車工業,認為養蠶不重要,把一些養蠶主力都挖角去汽車工業,蠶絲產業幾乎被連根拔走,只能以工業化、現代化方式繼續維持下去」本來少量高端的客群,變成大量流通以維持存活。

工業化快速發展 伊豆藏堅持手工紡織

當時日本處於經濟快速起飛時代,一片經濟榮景下,所有人都跟著走上這條現代化發展的道路,締造許多經濟奇蹟,更是有了亞洲四小龍做為代表,「但這真的是日本社會該走的路嗎?」伊豆藏對此保持疑問,如果依靠機械化、快速生產化,不久後便會面臨經濟失敗,「現在搞大工廠、快速生產的方式是死路一條,如果紡織產業要繼續,不能這樣下去」於是他選擇純手工蠶絲,堅持自己的哲學思考道路。

堅持蠶絲工藝的伊豆藏先生(圖片提供/伊豆藏)

鄉村小工廠的人手,發展不同編織手法

伊豆藏將紡織工廠移去京都北邊的丹後,利用當地年輕婦女,創立一百人的小工廠,希望能夠不同於現代經濟發展,走了另一條和社會反向的路。伊豆藏將紡織過程極簡化,以純手工方式進行,並聘請當地農家婦女,訓練沒經驗的人進入工廠工作。

不過,總是會有無法通過訓練的人,「在日本的小村子裡,被淘汰的人會被笑話、沒面子,於是他們跑來找我理論」伊豆藏因此做了有趣的決定,「主流紡織都是以經緯線編織,這些被淘汰的人雖然無法學會,但是不是可能有其他能力?」伊豆藏讓這些被淘汰的人去開發新的紡織產品,改用圓形編織,變出不同花樣,這些以傳統觀念來看是被淘汰的人,伊豆藏卻反而鼓勵這些人開發新產品,變成自己的老師。

手工紡織從兩千年前流傳下來,伊豆藏活用日本當代紡織概念結合傳統元素,發展成360種編織方式,表現手紡狀態及風貌。伊豆藏在編織上不斷創新,希望手工突破機械所不能的事,日本有四大編織手法,機器都能夠操作,卻無法混合編織,「但人類是萬能的,手工能夠混合這四種編織手法,用絲織品呈現紙張錯亂、混編的藝術美感。」

年輕時的伊豆藏先生(圖片提供/伊豆藏)
伊豆藏的蠶絲編織設計圖(攝影/劉怡馨)

領悟自然美感 發展天然植物染

伊豆藏三十年前搬到偏僻鄉下,忽然意識到四季更替的景象,受自然美感啟發,開始不用工業染料,轉而使用自然植物作為染料,「人類自以為聰明從化學提煉染料,但那種東西跟自然染料截然不同,無法在大自然裡循環,但自然染料是從土裡、樹裡取得」,伊豆藏大量搜集雨水,用天然植物,染出大自然的顏色,不論顏色褪色或是染到不同色,這都是自然的,用雨水跟日光去創造迷人美感。」

伊豆藏一直不斷簡化過程,希望盡可能用自然的方式生產,兩三年前直接用太陽跟雨水,這些都是直接從天上來,大膽嘗試這樣的做法可不可以滿足人的需求。伊豆藏也指著牆壁上掛的般若心經文說,「其實對於顏色思考,採用自然元素定色染色,佛祖都有提示,一片葉子落下歸於塵土,葉子的顏色都還在,在土地上染出顏色,所以每塊土地的顏色都不一樣,雖然肉眼看不見,但是智慧者曾經提示過,去看見那個看不見的。」

這份崇尚自然的堅持從何而來?「我一直都是以天地自然、宇宙運行、陰陽五行來思考,人的問題是一直想要改變、控制自然」,伊豆藏活出一個與自然循環相符的人生,「自己成為自然的一部分」,伊豆藏笑笑說,可能是跟太陽一起生活,晚上六點就睡,早上四點半就起來,跟外界沒有太大互動,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己就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蠶絲創作天然染色(攝影/劉怡馨)
伊豆藏先生的蠶絲創作(圖片提供/伊豆藏)

蠶絲、植物染成為藝術品 將在宜蘭策展

伊豆藏從工業化浪潮裡走出一條不同的路,不僅堅持手工編織,也採用天然植物染去呈現自然的顏色,並創辦自己的工作室。同時。伊豆藏也將這些概念轉化成藝術層次,受邀到世界各地辦展,以天然蠶絲、植物染、手紡去呈現,包括The Way of Natural Textiles、Life In Color等展覽。

伊豆藏未來將在台灣宜蘭策展,用更少的蠶去表現更接近自然的手法,「取之於自然,就是要用之於人類,不然沒意義」不過台灣蠶絲僅存一人在做,蠶絲量不夠,大部份還是要從日本寄來台灣,而在植物染部分,伊豆藏也去宜蘭太平山尋找各式植物,「我要的是沒有名字的東西,自然是公平的,每種植物都一定有它的用途」透過有限素材去看見無限可能,去探索一個沒人看見的台灣。

「日本傳統生活就是跟自然共生,但現在的日本回不去了」,伊豆藏強調人類應以自然為師,放下人類的傲慢,向自然學習找到答案,才是人類困境的解答。

伊豆藏先生的蠶絲創作(圖片提供/伊豆藏)

延伸閱讀:

全台唯一蠶農涂泉明│從盛世到唯一香火,奮力延續台灣蠶產業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