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五十二甲濕地地主抗議地價下跌,縣府擬大幅縮編6成

宜蘭五十二甲濕地生態豐富,被劃設為「國家級濕地」,但總面積298公頃的濕地範圍,九成以上都為私有地,被劃設濕地後,土地利用遭到限制、地價下跌,不少地主因而反彈。21日多位地主向宜蘭縣政府陳情,希望政府將濕地縮編為一百公頃,或是由政府徵收土地;宜蘭縣政府回應會向中央反映,縮小濕地面積,並設立濕地公園。

不過,濕地解編也引來外界擔心,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則不贊成濕地縮編,楊姓專員表示,「有些地主希望可以變賣土地、蓋房子,甚至有些屬於積極開發,土地變更後,會蓋大型建築物去賣。」這就會影響濕地生態,宜蘭五十二甲濕地因為現在保護得好,鳥況很好、生態豐富,但其他非濕地保護區,原本也會有一群一群鳥類聚集,現在卻都只剩幾隻鳥。

五十二甲濕地照片(圖片提供/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

地主:地價下跌 農民借貸困難

宜蘭縣五結鄉長簡松樹表示,雖然劃設濕地範圍一樣能耕作,但是因為容易淹水,比起其他農田收益沒這麼高,而劃為濕地後,地價下跌,「變成要拿去農會借貸都沒辦法,家裡小孩念書、做生意需要錢,卻完全借不到錢,土地完全沒價值。」

「在土地上什麼都不能做,連申請農委會規格的溫室,都要經過內政部營建署,流程跑下來都要一年半載。」五十二甲濕地地主權利促進會長邱錫奎也說,現在濕地範圍內雖然可以耕作,但灌溉水源問題困難,濕地法規定一抽地下水就是違法。

邱強調,「認同生態最重要,但還是要讓生產、生活可以維繫,政府一劃濕地後就什麼都不做,非常不負責任。」

五結鄉長:濕地範圍降為一百公頃 腹地配合濕地公園發展

簡松樹指出,「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大範圍當濕地?真正淹水地,大概一百公頃以內,現在劃設濕地範圍卻近三百公頃,希望能夠縮小濕地範圍。」

「而縮小後的一百公頃濕地,也應由國家徵收。」簡強調,濕地範圍百分九十以上都是私有土地,一定要照顧到地主權益。至於希望解編的兩百公頃土地,簡表示,「即使解編,但也不是隨便開發,依然按照農地限制,不是隨便蓋什麼都可以,」這腹地範圍同樣配合政府規劃,像是朝向濕地公園發展,不僅維持生態,也能帶動地方發展。

邱錫奎:政府劃設濕地就要徵收土地、投入資源

「政府要劃設298公頃濕地範圍也沒關係,但要維護生態,政府就要投入資源,按照市價來跟地主徵收土地。」邱錫奎表示,濕地範圍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私有地,既然政府編定濕地,那就來徵收,地主都願意配合徵收,「國家要擁有這些濕地,才能保護啊!」「我算過這三百公頃濕地,若要徵收,九億就夠了。」

「政府說沒錢,沒辦法徵收,但連該有的補償跟資源都沒投入。」邱進一步指出,農民都願意配合政府,維持濕地原來生態,但劃作濕地的保育利用計畫、基本補償、補助都沒有,「你要讓地主認為這個國家級濕地,是受到中央或地方政府的重視,我們才能往前走,慢慢把生態觀光、友善農業做好。」

「我們一開始對濕地採取抗爭模式,現在也在改變思維,配合友善耕作、生態觀光,協會成立一年多,但這中間政府到底做了什麼?就是畫大餅給我們看。」邱表示,農民願意配合友善農作、生態觀光,政府應該要有資源投入,發展成濕地生態公園,投入資源做公共設施,像步道、涼亭、公園、廁所等,香港濕地公園就規劃的很好,「但我們現在連基本的公共設施都沒有,非常不應該。」

「農村生態是個很好的資源,發展成生態觀光,能夠不破壞環境,又能讓農民賺到錢。」邱強調,對宜蘭五十二甲濕地來說,生態觀光是唯一出路,這地方本來就淹水,應該要把這些艱難變祝福,發展生態觀光、友善農業。「我一直在努力發展生態旅遊,但政府資源完全沒進來,要維護生態,政府不是喊喊就沒事。」

荒野宜蘭分會:擔心濕地縮編將倒只土地變更

而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楊姓專員則不贊成濕地縮編,「有些地主希望可以變賣土地、蓋房子,甚至有些屬於積極開發,土地變更後,會蓋大型建築物去賣。」這就會影響濕地生態,宜蘭五十二甲濕地因為現在保護得好,鳥況很好、生態豐富,但其他非濕地保護區,原本也會有一群一群鳥類聚集,現在卻都只剩幾隻鳥。

不過,楊姓專員認同生態觀光旅遊發展,五十二甲濕地本來假日就很多人來賞鳥,平日也會有人過來,地主可以學習生態導覽,認識鳥類跟水田生物,這也是帶動當地經濟方式,不是一定要賣地換錢。

而對於濕地生態公園構想,楊姓專員持保留態度,「很多地方經過開發,蓋成公園、水泥路、涼亭、大型停車場,但中間生態、生物就已經被破壞。」像是紫斑蝶幽谷,本來有棵樹上常有滿滿的紫斑蝶,但當地說要開發生態旅遊,做生態公園,到最後那棵樹竟然被砍掉,「這些公園設施,到最後卻變成破壞當地生態。」

濕地上有豐富生態(圖片提供/五十二甲濕地臉書)

孫博萮:濕地應保護,但應保護地主權益

曾參選宜蘭立委、定居宜蘭的青年孫博萮則表示,濕地基本上不是具體範圍,這一整塊區域都會有鳥類和其他生物棲息,「這樣縮編要怎麼縮?」政府缺乏好好跟農民溝通,濕地的生態意義,以及法律限制、權利義務等,農民大部份印象是,被編為濕地,很多事都不能做、土地貶值、開發受限、不能蓋房子等,「但是這地方本來低窪就容易淹水,不容易開發,才會形成濕地生態空間,而不是政府編為濕地它才成為濕地。」

不過,孫也表示,認同政府應該要徵收部分濕地,全部要由政府徵收也會有財政困難,可以朝生態補償方式去做,只要維持友善利用、不過度開發,就給予補償,「政府鼓勵維持生態,如果沒買賣,土地價格就不是重點。」

另外,孫也指出,有地主反應因為土地被劃為濕地,地價下跌,向農會抵押貸款貸不到錢,「如果不能貸款,宜蘭縣政府就應該要解決,土地變濕地,但他們權益也不該因此受損,政府要協助,編列預算。」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