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邊境02》為何橫跨千里到泰緬邊境做公益?105號公路上的台灣身影

(承前文)泰緬邊城美索(Mae Sot)位在湄河畔(Moei River)與緬甸遙相望,是邊境界河。由美索出發的105號公路,與湄河國境大致平行。沿105號公路向北,沿途是蜿蜒的河流以及漫長國境,平原城鎮周邊的土地蓋起住宅廠房,而農業活動則從平原蔓延到山區,森林被的砍伐殆盡種下玉米,只剩樹幹與裸露的黑色土壤。

在台灣特殊的國境處境下,甚少國際社會參與空間,然而有一群台灣人卻勇敢突破政治的國界,以民間社會的力量,在泰緬邊境長期投入海外援助。從協助緬甸移工孩童就學,到以泰緬「105號公路」為名,創辦公益旅行,希望讓更多台灣人踏上泰緬邊境,從公益而非功利的角度,拉近台灣與東南亞社會的距離。

湄河是泰緬邊境的界河,然而政治與法律上的國境,卻無法阻止人群的流動所創造出來的人性空間,而使海外行動者有了存在的理由。(攝影/林吉洋)

自由跨越國境的資本與不自由的難民移工

2016 年出身緬甸華裔導演趙德胤編導的電影《再見瓦城》,讓台灣社會稍稍理解緬甸移工的現況,長期的經濟困頓導致大量人口越過邊境到泰國尋找機會。

年輕的男女進入大城市跟工廠,而社會底層的農民,則攜家帶眷進入農場打工。這群季節性農業移工在泰緬邊境至少有數十萬人口,在缺乏醫療、教育服務的情況下在生存線上掙扎。造成這股人口流動一推一拉的力量,除了是緬甸長期內戰與發展停頓,更新興的趨勢是全球化的農業:糧食貿易與生質能源產業。

泰國原本即是糧食生產大國,隨著國際生質能源發展,帶動糧食價格飆高,美索鄰近農業縣份大量改種生質能源作物。收購者是華裔的大型跨國糧食公司,主要提供給國際生質能源生產者,收購的項目主要集中在甘蔗、玉米跟樹薯,油價越高,生質能源需求越高,國際農糧市場的價格也越高,地廣人稀的邊境農村成為經濟型糧食農作的新興基地。

105號公路全長230公里,大略沿著泰緬邊境行駛,與邊界湄河平行,串聯邊境新興城鎮美索鎮與北方的克倫族傳統領域(攝影/林吉洋)

被政治邊界分割的克倫族

泰緬邊界山區是克倫族(舊稱「甲良族」)傳統領域,克倫族橫跨泰緬邊境,自古以來是著名「象伕」民族,在過去歷史上泰緬王朝相互征伐的歷史上,雙方陣營都有克倫族的影子。

緬甸境內克倫族自英國殖民以來「分而治之」的原則,擁有獨立語言文化及實質自治權、稅收與軍隊。1988年軍政府血腥鎮壓首都仰光的民主運動後,為轉移國內不滿,訴求國家統一討伐境內少數民族,並採取強制的同化政策。

軍政府的壓迫,引發克倫族成立克倫民族聯盟(KNU)訴求武裝獨立建國,然而雙方實力懸殊,克倫軍不敵政府軍節節敗退,大量的克倫族人為躲避戰亂越過邊境進入泰國,被限制住居在難民營,由聯合國與國際組織提供人道救援。


(克倫軍照片,取自Karen News)

除了克倫軍,緬甸境內還有若開邦、掸邦、克欽各自的少數民族武裝,長達30年的內戰是許多流亡者心中永遠的痛苦。即便遠離戰亂區,也會從FB或親友們得知哪個村莊又被攻擊了。

移工學校內的老師對擔任暑期教師的台灣志工柏亨訴說真實戰爭的恐怖:「當發生戰爭的時候,所有村民都必須離家避難,因為軍隊不論老弱婦孺,看到所有躲著、會動的東西就會進行無差別攻擊,學校裡有幾位學生就經歷逃難的過程…」

「面對他人的苦難,有什麼資格可以拍照?」

在105號公路蜿蜒的山路,可見一個又一個村寨的大型難民營,為了管理、防範這些難民營,沿途也滿佈各式各樣的檢查哨。在難民營外下車時,賴樹盛卻告誡每一位來訪者:「請把相機收起來。」

「為什麼不能拍?」旅伴不解提出疑問。
「為什麼可以拍照?」賴樹盛反問。

曾經長期在難民營從事人道救援的賴樹盛,面對公益旅行團員難得地顯露出防衛的姿態。對他而言,難民營有太多沉重回憶。面對他人的苦難,若非身處其中,除了沉默或別過頭去,恐怕無法再以其他姿態自然應對。

克倫族需要更多人道協助

由於克倫族聚落地處偏遠山區,泰國政府採取放任自生的態度,不論水電,甚至連基本的教育服務都沒有。資深海外援助工作者林良恕提起一位法籍神父的形容:「當克倫族人生病下山就醫,或到地方政府洽公辦事,因為不諳泰文,而遭到動物般的羞辱對待。」

林良恕、賴樹盛都曾經長期在難民營從事人道救援工作。他們體認到,由於國際政治因素,難民營會受到國際社會的援助,但克倫族處境則缺乏關注,此外,國際援助勢必要能夠在當地社會紮根下來。

克倫族社區工作夥伴Pi Watit 懇託下,林良恕與賴樹盛將辦學工作重心從難民營逐漸轉移到克倫族山區部落。對克倫族人而言,如果沒有傳統文化與自我認同,一昧的追求經濟發展跟現代化,克倫族人終將退無可退。

來自台灣的海外援助,支援邊境的克倫族部落辦學,讓孩子的下一代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知識兼顧平衡,面對未來不至於迷失方向。(攝影/林吉洋)

台灣志工協同克倫族伙伴,推動社區發展

林良恕、樹盛與克倫族夥伴在2005年共同成立「泰國達府邊境兒童協助基金會」 (Tak Border Child Assistance Foundation, TBCAF),推動教育計畫培養克倫部落青年擔任教師,推動社區發展及文化傳承。

賴樹盛對「國際援助」或所謂「發展」有深刻的反省:「不能永遠讓當地夥伴習慣於接受國外援助、外來的領導」。在這個覺察上,台灣海外援助組織與在地夥伴相互支持,建立的是一個國際援助者與當地社區草根組織( CBO,Grass-Roots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 )相互支持的良性社群。

賴樹盛(最右者)與克倫族夥伴一同推動克倫文化與教育事業(攝影/林吉洋)

Chimmuwa編織傳統文化,也編織社群的夥伴關係

當林良恕在105號公路上的克倫族部落奔走辦學時,也曾注意到,克倫族農民朝向市場化作物的種植方式,其實隱藏著風險。

糧食收購者跟農藥化肥提供者是同一個跨國公司,取得種子跟農藥化肥不需要採取現金交易而是採取記帳制度,農民想獲得高收益,大量使用資材,然而投入越多風險也就越大。一但市場價格崩盤或碰上天災歉收,農民手中僅有的土地淪為抵押品,也就失去了所有。

為了鼓勵農民不使用農藥,保留傳統自然的種植方式方法,林良恕在離開海外援助專職工作後,與克倫族的編織工藝家NorNor在2004年共同創立社會企業Chimmuwa品牌,並在各村落開始收購這些布料,除了讓克倫族人改善生計,也讓克倫族婦女保留下傳統「手捻線」、天然植物染色的Chimmuwa編織工藝。

在泰緬邊境的台灣海外救援工作,林良恕資歷超過三十年,為台灣與邊境的友誼打下深刻的基礎。Glocal Action提供、葉蔭龍攝影

Chimmuwa在克倫族原意特定指「未婚少女」在出嫁前必須穿著的傳統白色編織連身裙,這象徵著「純潔無瑕」的身分,這也充分展現克倫族文化對真誠靈性的理想追求。

隨著交通改善、商品輸入與網路基地台的搭設,現代化逐步衝擊克倫族的生活方式。年輕人也同樣嚮往繁華的城市,但就援助工作者的觀察,年輕人在都市中的經驗大部分是受傷的。

Chimmuwa這個名字,不僅代表的是傳統編織工藝,也不僅僅是一個社會企業的品牌,對海外援助者而言,更代表一種尋求在現代化適應過程,順應自然利用土地,人類發展與傳統文化的和解共生。

在台灣海外援助工作者扶持下,林良恕與克倫族傳統編織家NorNor(圖中) 共同催生一個專門營運克倫族編織品的社會企業品牌Chimmuwa。(攝影/林吉洋)
Borderline也是林良恕與賴樹盛共同促成的平台,為當地少數的民族手工藝品、緬甸流亡畫家以及農產品提供一個銷售與展覽的空間,工作者戲稱最大的主顧邊境許多來來去去的國際NGO工作者,成為他們帶回國內的伴手禮首選。(攝影/林吉洋)u

幫助別人,同時也是幫助自己

受限於台灣的國際處境,台灣社會對海外援助想像事實上仍相當侷限,甚至長久以來認為「那是政府的事情」。林良恕與賴樹盛這樣的海外援助行動者在泰緬邊境的服務,讓台灣民間社會力量在泰緬邊境的國際參與,「難得地」有了一席之地。

然而在國內,仍有許多人對民間社會的國際參與仍抱持著許多的疑問:為什麼要橫跨數千公里到遙遠的異國邊境,去幫助異邦的異鄉人?要做公益為何不在台灣做就可以了?

賴樹盛解釋,正式的疆界由法律跟政治劃定組成,然而唯有參與到其中,才能理解為何應該促成社會更加包容。邊境有不同背景、不同際遇的人群,各有各的故事。國際參與更重要的是願意了解彼此差異,尊重不同文化的共存方式。

暫時卸去島內政治的紛擾,面對邊境複雜的地緣政治與國際局勢,複雜度不亞於台灣社會。參加邊境漂流公益旅行,試從他者社會的角度回望台灣社會,這種包容歧異性、互助分享的智慧,或許是台灣社會最需要的一種力量。

山上克倫村落的Home爸為台灣訪客進行的傳統克倫族祈福儀式,克倫族的世界觀認為:世界上的人群不分膚色宗教,都是遠古時期失散的兄弟姊妹(攝影/林吉洋)

延伸閱讀:

跨越邊境01》在生存線掙扎的人民辦學校,泰緬邊境移工小孩的上學路

105 號公路:泰緬邊境公益之旅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