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飼料95%仰賴進口,疫情衝擊國際穀物市場,專家提醒,應重視糧食自給率

外媒報導,各糧食出口國似有暫緩糧食出口,增加本國糧食囤積的措施,國際穀物重要出口國阿根廷重要港市廷布斯(Timbues)3月20日宣布停止港口活動,引發國際糧食市場的國際飼料原料緊張。

我國飼料95%仰賴進口,國內飼料公會表示,台灣飼料儲存量夠用三個月沒問題,且因非洲豬瘟影響,中國豬隻減養至少七成,國際市場的飼料玉米價格有下滑趨勢,原料供應無虞。亦有專家提醒,這波疫情是個警醒,「糧食危機」不再是遙不可及,國產糧食肩負「糧食安全」重任,消費者拿出意識,多多消費國產農糧。

我國飼料玉米幾乎都仰賴進口(上下游資料照)

飼料公會:國內飼料廠供應量三個月沒有問題

國內飼料自給率僅5%,每年需要進口玉米420萬公噸,主要用於動物飼料。飼料公會總幹事鄒信南表示,國內飼料原料60%是玉米,20~25%是黃豆,目前台灣進口原料的主要來源都是巴西跟美國,一個在南半球一個在北半球,保持一年四季都有供應,目前玉米價格每公斤7塊,大豆12 塊,尚稱穩定。

「目前穀物運輸船都是5.5~6萬噸巴拿馬籍,卸料到裝運作業都是自動作業,人也不用下船進港,出口國是管人不管貨運,因此受疫情影響不大,美國、巴西目前供應都沒有問題。阿根廷港口有一些檢疫問題,但阿根廷進口量很少,影響不大。」他說。

鄒信南表示,我國飼料庫存大約有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在海運途中的供應量也夠一個月以上,因此國內飼料備料到七月前供應無虞。比較受影響的是以貨櫃運輸的飼料添加劑、營養維他命、玉米酒糟粕,但是國際市場上中國大陸、印度都有替代品,整體而言飼料問題不大。

3月27日進口穀物行情。來源中華食物網

美國穀物協會:確保糧食行業運作正常

台灣的最大飼料原料出口國,美國穀物協會(U.S. Grains Council)亦以駐台代表Michael Lu名義發表聲明,強調美國穀物出口不受疫情影響。

美國穀物協會在聲明中指出,大多數糧食出口設施自動化相當徹底,受疫情影響不大。該協會甚至建議,近幾週美國出口穀物走跌,建議各國廠商可以趁勢布局增購。該份聲明也解釋海運運費提高,亞洲到美國貨櫃量減少(中國出口美國貿易量下降),因此美國到亞洲的船運費用有微幅上漲。

畜牧業:飼料供應穩定,主要因中國因豬瘟減養導致國際玉米過剩

養雞協會祕書長王建培表示,疫情一開始有不少養雞業者很緊張飼料供應狀況,觀望許久,發現價格還算穩定,只有一部分海運貨櫃受運費上漲影響。目前養雞產業的員工、運輸生產仍然維持正常。

養豬協會祕書長張生金表示國際糧商通常會從美國、阿根廷、歐洲、南非分散採購,目前價格走勢沒有波動。未來如果港口受影響,人被封,物還是可以出來,唯一可能影響工作人力減少,怕運輸時間會拖長。

屏東縣養豬協會理事長郭新發表示,大豆、玉米等最大消費國中國大陸因豬瘟減養七成以上,國際市場上的玉米是太多而非太少,價格不會上揚。

美國畜牧產區玉米價格十年走勢圖。(圖片來源/富邦證券)
近半年玉米期貨走勢圖。圖片來源/財經M平方網站)

飼料原料由國產增加取代進口?畜牧業者:短期內不大可能

國內飼料大廠、生產品項最廣的福壽實業,是少數以國產玉米製作飼料的業者。福壽公司發言人王四全表示,該公司採用本土玉米生產寵物食品,主因在於飼料跟食品的法規不同,寵物食品是依照食品法規,該公司與台灣農民契作玉米,一方面是希望使用新鮮品質的玉米,另一方面也是配合政策,減少碳排放,

王表示若回到飼料市場,國產玉米在價格跟供應量仍然無法取代進口飼料玉米,該公司自有畜牧場也是使用進口玉米、黃豆。雖然這幾年稻作過剩,獎勵農民轉作黃豆,但是飼料使用的黃豆量大,使用國產黃豆不符成本。現階段國產黃豆還是在比較小規模市場,在豆漿、豆腐等加工製品,本土黃豆還有一些競爭力。

福壽實業去年收購了1.5萬公噸的硬質玉米,其中七成做成寵物食品。(照片提供/福壽實業)

國產米取代飼料玉米,雞胸肉更軟嫩多汁

畜試所營養組組長林義福則表示,曾經研究飼料米取代玉米以解決稻米過剩問題,農糧署規劃一部份庫存米轉為飼料米,但因庫存米價格仍高於進口玉米,必須在政府吸收一部份成本下,讓廠商以進口玉米相近的價格使用飼料米。

畜試所以國產米取代飼料玉米效果如何?畜試所助理研究員李宗育指出,實際餵養雞鴨鵝豬等七種畜禽,發現吃米的肉豬和土雞變得更美味,糙米將肉質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都提高,「雞胸肉更軟嫩、多汁,提升了肉質的風味。」

農政單位:萬一疫情惡化,儲備米會優先提供食用,不會轉成飼料用途

畜試所產業組研究員林正鏞指出,但原則上進口貨物都還暢通之下,飼料原料進口暫未受到衝擊。萬一飼料原料進不來,國內曾有循環農業規劃,農產加工的副產品、食品工業的下腳料可以替代進口玉米、大豆。

農委會畜牧處牧場管理科科長葉昇炎表示,目前農委會國際處透過外交使館人員緊盯各國農糧政策與大宗糧食價格,美國玉米期貨價格幾週以來仍是走跌,因應疫情,美國跟巴西已有增產玉米,目前各國都有調高儲糧的動作,但影響以小麥為主,對飼料部分玉米、大豆影響不大。

葉也強調,政府當前首要應變疫情,不可能把庫存米轉為飼料。一但進口原料有問題,恐怕到時候也是將戰備儲糧優先保留,不可能提供儲糧放糧給畜牧業。他也透露因應疫情的緊急程序,假如疫情長期影響,導致飼料進口困難,在畜牧的措施會以保種優先,其餘屠宰凍存。

專家:該是時候認真看待糧食安全,糧食自給率

關注國內雜糧生產的農產專家焦鈞認為,此刻國人應體會到,糧食安全不是天馬行空的議題,而是一個必須認真思考的議題。

「台灣是一個寶島,國人很難想像有一天會遭遇糧荒,普遍欠缺糧食安全的思考,但是另一方面全球人口2050超過七十億,有五分之一在饑餓的邊緣線。」焦鈞也強調「全球化、氣候變遷都在增加糧食風險,尤其這一波疫情導致運輸移動的斷鍊,提醒我們,未必是生產下降才會引發糧食危機。」

焦鈞分析,國內進口玉米量400萬噸,黃豆約200~250萬噸,八成用在榨油,榨油後豆粕也用作飼料,其餘兩成用於豆製加工品,小麥120萬噸,總共雜糧進口近八百萬噸。相對而言,縱然2016-2019政府提出「大糧倉」計畫,將過剩稻米產區轉作雜糧,但國產雜糧仍遠遠不足以替代進口,兩者幾乎不成比例。

焦鈞認為,國產雜糧成本競爭不如外國機械化種植固然是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國民消費意識不足,未能夠產生國產雜糧市場消費的足夠拉力,提升國產雜糧佔有率。他認為,唯有消費者國產品認同意識提升,才能夠影響到整個食品加工業、通路產業。

「按照熱量計算,綜合糧食自給率2018略升至34.6%, 但是2011 年全國農業會議制定目標在2020年糧食自給率提升到40%,仍然還有一段距離。」他提醒。

延伸閱讀:

吃米的土雞更好吃!畜試所推廣國產米飼料,雞鴨胸肉軟嫩多汁,豬肉也好吃

自然放牧桂丁雞 三餐吃國產有機雜糧 皮薄少油肉甜

豬的身土不二!韓國民間合作社推國產大麥養豬,年增142公頃種植面積

毛小孩的身土不二!100%台灣玉米做寵食,好米蔬果新鮮安心

糧食自給率創15年新高!107年糧食自給率34.6%,食米量微幅上揚,雞肉需求大增

閱讀「武漢肺炎衝擊」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