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用水有正面環境價值,卻備受誤解(攝影/李慧宜)

面對乾旱,農業can help!農委會提四大策略,預估增加七座石門水庫蓄水量

面對56年來最大旱災,保水成為全國重要課題,農委會於今日(22)世界地球日提出「山坡地及國有林地水源涵養策略」,透過上游多找水,下游多儲水的方式為台灣儲水,包含下游活化農埤、鼓勵農民建置灌溉用蓄水池,水庫上游集水區加強森林復育、清除土砂淤積等,最終目標是增加7座石門水庫的蓄水量及地下水入滲量。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攝影/林怡均)

農委會:農地涵養56億噸水源,產值加上環境價值超過2千億元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農業部門為水源涵養有著極大貢獻,包括山坡地保水挹注水庫及河川,農作物生產所用灌溉水亦可補充地下水,農業用水僅10%來自水庫,多數是將原本會川流入海的雨水由河川引來灌溉。

國內每年需水量約170億噸,23%來自水庫、44%來自河川、33%來自地下水。「如果沒有農業部門,絕對沒有地下水。」陳吉仲強調,農業部門對於涵養水源的功能非常重要,地下水供應約56億噸是農地涵養而來,水庫及河川水更是林地及山坡地保存而來。

針對外界質疑農業部門使用過多的水,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農業用水中灌溉水約112.5億噸,但僅10%來自水庫、20%來自壩堰、66%來自川流水、4%來自地下水。(請閱讀:「別再傳『農業用掉七成的水』,6個專家告訴你真相

國內農田水利灌區約38萬公頃,每年從河川引水80億噸,陳吉仲以第一大作物水稻為例,灌溉除了用於稻米生產保障國內糧食供應無虞,亦可補注地下水、調節微氣候,讓水資源可以循環再利用。「農田的作物產值將近400億元,加上涵養環境、文化及生態等功能的價值超過2000億元。」

明年度增加10億預算,保留水資源

陳吉仲表示,面對未來水旱災愈加頻繁的極端氣候,水資源管理絕對是重要的課題,農委會轄下國有林地及一般山坡地約261.7萬公頃,約佔全台國土面積73%,陳吉仲表示,若無林地及山坡地從源頭留存水源、挹注水庫,仰賴水庫供水的民生及工業會造成莫大損失。

農委會水保局局長李鎮洋則表示,台灣山勢陡峻、河短流急,水資源蓄留不易,根據IPCC的評估報告,近五十年來的豐枯水期的年雨量差距越來越大,但出現愈加頻繁,意味著未來水旱災將常態化。

國有林地可蓄留25%雨量、減少沖蝕量/農委會

截至今(4/22)日為止,今年旱災造成農損已達4億2944萬元,陳吉仲表示,今年農損勢必還會再增加,農委會過去是由林務局及水保局來管理山坡地,常態年預算約40億元(林務局3億元、水保局37億元),對於極端氣候的考驗,明年會再增加10億元預算,並擬定四大策略、十大措施來更有效地保留水資源。

四大策略為:藏水於農、治山防災、良善管理及智慧防災。四大策略下涵蓋十大措施,藏水於農的措施為活化坡地農塘、加強防砂設施水源利用、推廣農地水土保持、加強森林復育;治山防災措施為加速崩塌地復育、加強集水區保育;良善管理措施包含強化水土保持管理及發揮森林保護成效;智慧防災則為強化大規模崩塌防減災、應用AI及IoT科技做事前預防。

四大策略預計可增加蓄水量及地下水入滲量14億4456.2萬立方公尺,相當於7座石門水庫的最大蓄水量/農委會

水資源策略:下游活化農埤、建置蓄水池、上游造林

四大策略中與農民最直接相關的便是藏水於農,李鎮洋說明,2018年至2020年已活化130座農塘,2021年會編列2.8億元,加速擴大活化蓄水面積0.1公頃以上且有水源的農埤296座,農民也可申請經費做草溝、乾砌石溝、蝕溝治理、植生覆蓋山邊溝及石牆等,每年每戶最高補助40萬元。

此外,水保局鼓勵農民建置保育、灌溉用蓄水池,不同材料補助金額不等,每年每戶最高補助73萬元。李鎮洋說明,2018年至2020年已補助1094座蓄水池,2021年將擴大編列1.5億元,預計補助1070座蓄水池,蓄水量將增加5.2萬立方公尺(約5200萬公升)。

李鎮洋表示,除了下游的存水,水庫上游集水區也會加強森林復育,2010年至2020年已在國有林地造林達7877公頃,2021年至2031年預計將再造林4960公頃,且也會強化現有防砂設施,攔截水源做利用。

四大策略均奏效,最多可保住7座石門水庫的蓄水量

而治山防災措施,包含以植生來加強崩塌地的復育,以及加強清除土砂疏淤積;良善管理則會在今年完成山坡地的通盤檢查,對於宜農牧地(48.2萬公頃)、宜林地(37.4萬公頃)、加強保育地(0.8萬公頃)的可利用限度調查,並以高解析度的衛星影像監測違法開發地點。

對於四大策略的預期效果,李鎮洋預估,透過上游多儲水、多找水,中下游多蓄水,最理想的狀態下,蓄水量及地下水入滲量最多可增加14億4456.2萬立方公尺。石門水庫水位全滿時約2億266.1萬立方公尺,14億4456.2萬立方公尺相當於7座石門水庫的最大蓄水量。

陳吉仲表示,今年乾旱,前來申請滴灌等設備的設備的農戶比以往多了十倍,農水署年度預算2億元,第一季已經用完,接下來還會再跟行政院爭取,而年初宣布的大區域輪作,會鼓勵農民改種旱作雜糧,盡可能開源節流並兼顧糧食安全。

延伸閱讀:

【釋疑】別再傳「農業用掉七成的水」,6個專家告訴你真相

56年來最大乾旱01》不搶水就完蛋!春季農損超過4.6億,連淺井都快抽乾

56年來最大乾旱02》抗旱雜糧─大豆小麥花生為何推不動?什麼稻種最省水?

56年來最大乾旱03》不犁田更保水!如何把有限的水,送到最需要的作物?

56年來最大乾旱04》農地是巨大的隱形水庫,專家:越乾旱越需要藏水於農!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