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為台灣降溫1°C值多少錢?國人願付2700億!看見農業生態系服務價值,才能守住農地

如果農地的存在可以為氣候降溫 1 °C,你願意付多少錢來支持農民?農地肩負糧食生產的重任,卻因違章工廠、豪華農舍、地面型光電等問題,10年流失 4.5 萬公頃。但農地擁有固碳、保土護水、生物棲地及景觀文化種種無形的生態服務價值,專家估計這些價值每公頃至少值500萬,且調查顯示,「農地為環境降溫 1 °C 」在國人心中願付價值每年為2700億元。

歐洲各國、日本、美國都給予農民對地環境給付,以肯定農地的生態系服務價值,台灣農委會目前也提供對地綠色環境給付。「2021農業生態系服務研討會」昨日(11/16)在台大登場,學者指出,相較於農地真正的生態系服務價值,我國目前的對地環境給付還是太少。地政及都市規劃學者則直言,農地生態系服務價值未獲重視,導致農業單位與開發單位的競合時總是退讓,「農業部門要勇敢說出農地的價值,才能守住農地。」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則表示,明年將加碼編列140億用在農地生態補償。

宜蘭美麗的水田地景,富含多功能生態與景觀價值(圖片來源/宜蘭縣府地政局)

農地10年少4.5萬公頃,農委會明年增編140億做生態補償

台灣國土面積為360萬公頃,森林佔215萬公頃,農地約 68 萬公頃,農委會曾估計,若要維持國家糧食安全,農地至少需要 74 萬至 81 萬公頃。然內政部國土計畫審議委員暨政治大學地政系副教授鄭安廷比對圖資發現,過去10年國內農地減少了 4.5 萬公頃,主要發生於農糧生產最多的南部。

消失的農地被轉為交通、水利、建築及公共設施建設,前有違章工廠及豪華農舍,現在則有地面型光電虎視眈眈。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坦言,今年各縣市的國土計畫白皮書出爐,各地方政府公告的農地加總起來雖達到糧食安全水平線,但劃分方式很有問題,例如生產力高的的農地並未劃為「農一」,反被劃為城鄉發展區,而以生產力較低的農地充數。

陳吉仲表示,很多地主會希望農地被劃入城鄉發展區,如此一來每公頃地價直接翻漲到 3 千萬,但農地存在的意義不只生產,28萬公頃的水稻田年產值388億元,但涵養75%地下水和景觀生態、糧食安全及文化價值超過2000億。而農委會為了鼓勵務農,需給予足夠的保障如收入保險、退休金、生態環境給付,確保劃為農地的收入比劃入城鄉發展區來得高,才能維持農地農用,明年也將增額編列140億元經費,用在生態服務補償。

違章工廠(紅色塊)持續新增林立,蠶食鯨吞農地(圖片來源/2017農委會公佈農地圖資平台)

消費者願多花錢買「石虎米」,願為農地生態價值付費

「現行的環境給付相較於生態系服務價值,還是太少了。」中興大學森林系特聘教授柳婉郁表示,以水稻為例,農地的生態服務價值可能是農作物產值的 6 至 7 倍,看似無形但可分析量化。農地有調節、供給、支持、文化四種價值,包括生物棲地及物種多樣性、調節微氣候、土壤及水資源蓄存等功能,透過 CVM 條件評估法對國內民眾做問卷調查後,再由專家加權,最後計算出每公頃農地的生態系價值超過500萬元。

消費者能夠透過農產品體會到農地的生態系服務價值嗎?答案是肯定的。根據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系教授闕雅文調查,對於石虎生態友善農產品如:石虎米、石虎文旦、石虎柑橘等,消費者普遍願意多支付價格 5 至 15 %,且孩子願意多付的價格比大人還多,「顯示出下一代對於生態的認同度更高。」而進一步調查發現:若農地可使台灣各地降溫 1 °C,民眾願意付給維護農地的費用是96.9億美金(折合新台幣約2700億元)。

國內現行的對地綠色環境給付是仿照先進國家的直接給付制度,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說明,美日歐的直接給付都是「對地」,按照面積提供對應給付金額。美國政府針對保護農地、濕地另外加碼,歐盟的直接給付預算中有20%用於鄉村發展,日本的給付則著重於農地維持及環境改善;但台灣現行的對地環境給付是堆疊式補貼,既有對作物也有對地,應從對作物給付改為對地給付,使生產不再依賴政府,而能真正回歸到市場機制。

石虎米以農產品彰顯保育石虎的生態價值,消費者願意買單(圖片提供/台灣石虎保育協會)

農地生態系服務全民共享,都市人應付費給農村

消費者認同,那農產品價格是否應直接提高、回饋給農地農用的農民?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葉佳宗表示,操控農產價格恐違反WTO協定,農產品的生態系服務價值應是使用者付費、補償給農民。以台北為例,台北人享受乾淨的水源,這要歸功於上游的水土保持,可從台北地區繳納的水費提撥部分補償給坪林的有機、友善茶農,如此一來,既不干擾農產品市場的運作,且又能肯定農地的生態系服務價值。

維護農地不是農村理所當然的義務,都市人必須共同承擔責任。葉佳宗直言,都市地區的人享受價錢實惠的糧食,但鄉村地區的人需要付出勞務、消耗水資源及土地生產,尤其在貿易全球化狀況下,消費者飲用的咖啡、食用的肉類很有可能是某些國家砍伐雨林建設農場、畜牧場生產而來,且除了糧食,農地維持的景觀也常成為旅遊勝地。換言之,農地的生態系價值是全民共享的,因此使用者理應補償給生產者。

全面盤點量化生態系服務價值,才能守住農地

「農政單位應直接說出農地生態系價值、把這些量化的證據提出來,才有可能保住農地。」長年審議國內各式國土計畫的鄭安廷表示,台北市人口最多,卻不用保留任何農地,雲林為了國家糧食安全,則劃設 9 萬多公頃的農地。但從過去農地流失多集中在南部來看,要守住珍貴的農地,農政單位應在開發案與環境保護的競合中,提供正式文件、大聲說明農地生態系價值的重要性。

哪些農地必須保住?哪些農地有調整空間?陳吉仲表示,農委會目前盤點出農地非農用的違章工廠、擋住破壞農地完整性的開發案,下一步需要盤點出誤被劃入城鄉發展區的優良農地,必須要優先守住。「我的夢想是把台灣國土所有生態性服務功能盤點出來,後續就可以明確對外公佈說哪些區域可以開發、哪些不行,就可以減少環境與開發之間的拉拔。」

2021農地生態系服務研討會(攝影/林怡均)

延伸閱讀:

台灣水稻政策將走向何方?如何處理公糧爆倉、保障稻農收入?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親上火線回應

國土憲法即將誕生,農地會止血還是大失血?如何打贏農地保衛戰?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