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20年前一次底片調光的失誤,生態紀錄片導演梁皆得意外從上千隻大鳳頭燕鷗中發現了「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此鳥的資料在鳥類圖鑑中少到湊不滿一頁,63年來無人見過,看見牠對賞鳥人來說宛若中了樂透。梁皆得20年來為了尋鳥拍鳥,一路從馬祖、澎湖追到中國、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不畏風浪穿梭在眾多無人島間。
無數等待、撲空的日子裡,鏡頭中的神話之鳥從 8 隻一路記錄到 100 隻,並且全球首次記錄到黑嘴端鳳頭燕鷗的繁殖。然而,屬夏季候鳥的黑嘴端鳳頭燕鷗每年都要面對海洋垃圾、魚類資源枯竭等挑戰,而鳥類的存亡危機,對人類來說也是嚴重警訊。
梁皆得還規劃了「跨越海洋的飛翔四部曲」,預計以四種候鳥為主角,《尋找神話之鳥》是首部曲,希望透過紀錄片讓人們更加關注環境議題。

20年前底片調光意外,發現從未見過的鳥
梁皆得自幼喜歡看鳥、追鳥,退伍後擔任東海大學生物研究所劉小如教授(已退休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的研究助理,人生第一部紀錄片是蘭嶼角鴞。而這一拍就讓梁皆得欲罷不能,決定提前離職、專心拍生態紀錄片。
拍生態紀錄片需要莫大的勇氣,因為紀錄片不像商業片能吸引贊助,生態題材更幾乎是贊助的絕緣體。梁皆得拍片的經費多來自公部門,例如林務局、地方政府,歷年作品包括《草山鷹飛》、《菱池倩影》、《馬祖燕鷗》,而最知名的《老鷹想飛》更在國內掀起一股老鷹熱潮。
拍鳥無數,梁皆得終於遇見了命定的「神話之鳥」。他與黑嘴端鳳頭燕鷗的緣分始於2000年,當時梁皆得使用16釐米的攝影機拍攝馬祖的大鳳頭燕鷗,累積了好幾卷底片一起拿去沖洗,其中一張照片出現了調光問題,他仔細檢查,竟從上千隻正在孵蛋的大鳳頭燕鷗中看到有一隻長得特別不一樣。

陌生面孔竟是神話之鳥,心情猶如中樂透
這隻鳥和大鳳頭燕鷗體型接近、但頭頂有黑羽,橘黃色鳥喙尖端則是黑色,「我從沒看過。」梁皆得翻了台灣、日本及香港出版的鳥類圖鑑,都遍尋不著,最後才在歐洲出版的「世界鳥類圖鑑」鷗科鳥類裡,找到了這隻「黑嘴端鳳頭燕鷗」。
然而圖鑑中的黑嘴端鳳頭燕鷗資料極少,連一頁都不到,只寥寥幾行寫出分佈位置及棲地,但食物及繁殖的資訊為零,唯一以紅字標示的是「極度瀕危」。
梁皆得後續發現,黑嘴端鳳頭燕鷗自1861年發現命名以來,到1937年以前看過這種鳥的人不到10個,1937年在山東有21隻個體的採集記錄,之後就沒有再更新。換言之,在梁皆得拍到牠之前,足足有63年沒人見過黑嘴端鳳頭燕鷗。
回想起發現拍到的竟是黑嘴端鳳頭燕鷗,一向情緒平穩的梁皆得難得激動:「 這麼多年都沒人看過,竟然就這樣被我們看到,這太不真實了!」如同中樂透的人會先打自己一巴掌確認不是做夢,梁皆得再次到馬祖上島確認,這次還真的中了大獎:4 對小鳥剛孵出來幼雛,一共有8隻,「這是全球第一次的繁殖紀錄!」
.jpg)
「尋找神話之鳥」預告:

海島拍攝超艱難,限制多又常撲空
梁皆得決心全力投入紀錄,不過相較於發現時的順利,後面的拍攝卻一波三折。連江縣政府 2000 年委託梁皆得拍攝,隔年卻沒看到黑嘴端鳳頭燕鷗, 2002年改去澎湖找鳥,但島嶼太陡峭上不去,最後去莒光島才拍到。他在澎湖住了一個月,大部分時間都在等,因為出海到島上得看天候跟海況,海況不佳就只能枯等。
梁皆得過去拍鳥都是在平地或山區,通常會先找制高點等待畫面,但在海島拍片則難尋制高點,需要不斷變換取景地點,挑戰極高。馬祖成立鳥類保護區後,上海島的限制更多,縣府擔心有人上島會干擾鳥類孵蛋,但孵蛋又是最好拍的時刻。而且黑嘴端鳳頭燕鷗是夏季候鳥,不會長期停留在台灣,有限時間下更是困難重重。
拍片的種種限制,加上經費匱乏,尋找神話之鳥的拍攝計畫直到2012年才有了突破,臺大森林系教授袁孝維受林務局委託調查,邀請梁皆得一同來紀錄。2016年袁孝維繫放一隻黑嘴端鳳頭燕鷗「馬妞」,透過訊號發送得知「馬妞」每年都會回到馬祖,且第三年就有繁殖能力。不過2018年瑪莉亞颱風把孵卵區域清空,此鳥再無音訊。

神話之鳥生存危機:海洋垃圾、漁業枯竭
為了完整紀錄黑嘴端鳳頭燕鷗,梁皆得追鳥追到國外,從2009年到2020年共去了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及中國,光是中國就跑了12趟,只要是曾有黑嘴端鳳頭燕鷗記錄的地方,哪怕紀錄已是百年前,他都不放過。梁皆得的毅力也讓國外學者大為感動,韓國學者前往限制出入的保護區時主動邀請他,許多鳥友也來通報,最後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在菲律賓拍到了黑嘴端鳳頭燕鷗的身影。
多次拍攝下來,黑嘴端鳳頭燕鷗的數量從梁皆得最初看到的8隻,增加到100多隻。讓他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是,黑嘴端鳳頭燕鷗飛在海面之上,看到魚的影子時會俯衝抓魚,然而,「大部分的時候會撲空,原因之一是把塑膠袋看成魚。」這讓梁皆得意識到:黑嘴端鳳頭燕鷗正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
「海洋垃圾跟漁業資源枯竭,是這次想凸顯的環境問題。」梁皆得表示,拍攝黑嘴端鳳頭燕鷗時也會拍到其他海鳥,很多鳥的嘴上插著吸管、套著塑膠袋,顯示出海洋垃圾已經嚴重干擾海鳥的攝食。
而觀察到海鳥抓魚屢次撲空,也代表「鳥越來越難找食物」。梁皆得懷疑是人類濫捕造成漁業資源減少,在澎湖拍攝時更發現抓捕丁香魚的漁船從過往的50艘銳減至不到10艘,「漁業枯竭的危機是人鳥雙輸。」

候鳥較少受學界關注,規劃拍攝「候鳥四部曲」
前一部《老鷹想飛》講農藥、除草劑造成黑鳶的棲地破壞,黑鳶食用帶有農藥的老鼠而中毒,這次的《尋找神話之鳥》則專注於海廢及漁業議題。梁皆得表示,以前的生態紀錄片都在拍鳥,從《老鷹想飛》開始,他嘗試用議題把鳥類跟人連結,迴響比過往來得大,這讓他意識到說故事的方式要改變,生態紀錄片要更貼近人,才能喚起人對環境的重視。
有此啟發後,梁皆得規劃了「跨越海洋的飛翔四部曲」,預計用四部電影講四種候鳥,《尋找神話之鳥》是打頭陣,接下來還有黑面琵鷺、八色鳥以及灰面鷲(灰面鵟鷹)。之所以選擇候鳥作為主角,是因為拍攝黑嘴端鳳頭燕鷗的過程中,梁皆得發現一般研究人員較關心在地特有種,對於遷徙性候鳥興趣缺缺,但遷徙鳥的生存路徑往往跨越多國,牽涉到的環境議題更複雜。

今日鳥類,明日人類:鳥的存亡難題,人類也會遇到
四部曲的每一部都是累積了數十年的紀錄或是資料的集錦。梁皆得舉例,八色鳥是夏季候鳥,主要棲息在淺山地拘、喜歡吃蚯蚓,台灣是全球最容易看到八色鳥的地方,但淺山地區因種植果樹用了大量農藥化肥,讓蚯蚓數量變少,也讓八色鳥失去食物來源。
灰面鷲(灰面鵟鷹)則是清明、雙十國慶會出現的過境鳥,梁皆得說明,日本人以前會在家裡放猛禽標本,過去多是灰面鷲製成,後來因為灰面鷲變少,日本政府立法禁止捕捉,但現在仍能在日本市場上看到灰面鷲標本。於是日本鳥友扮成商人循線追查,發現原來是台灣仍有人在獵捕。
「今日鳥類,明日人類,鳥類的存亡對人類來說是警訊,因為這些問題人都有可能遇到。」這是梁皆得拍鳥數十年的深刻體悟和呼籲。
延伸閱讀:
蓄鬍、中風、入錢坑,梁皆得的拍鳥無悔啟示錄:今日鳥類,明日人類
《尋找神話之鳥》11/17開放包場,12/17全台正式上映
包場或其他團票票券問題請連絡:
采昌國際多媒體公司
專員 洪先生
電話 02-26588868#8505
或kelvinhong@ccii.com.tw
上映戲院(持續新增中):
光點華山
台北真善美
台北信義
中和環球
喜樂南港
喜樂永和
喜樂桃園
桃園統領
新竹巨城
頭份尚順
台中Tiger
台南南紡
台南Focus
台南真善美
高雄大遠百
花蓮新天堂
屏東中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