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彥翔堅持實踐環保綠色生活,因此開設了均食堂(攝影/林怡均)

這位老闆超佛心,均食堂有機蔬果加上友善海鮮,每餐價格不超過「最低時薪」

過得好、吃得好,就是對自己好,這是曾彥翔對「綠色生活」的詮釋。為實踐環保綠色生活,17年前,他辭去電腦工程師工作,陸續開設資源回收場、二手物品販賣店,後來發現支持友善環境農業也是綠色生活的一環,為順應外食趨勢,他在台南市新營區開了「均食堂」,打造屬於在地人的社區餐廳。

店內菜色為家常菜,菜單遵循「原始人飲食」的原則,食材當季且不過度烹調,九成來自台南在地的七家農場,運氣好可能還會吃到新奇食材,例如:紅龍果花和蘋婆,動物蛋白部分則以無抗飼養的小型魚類、雞蛋及豬肉為主。料理的平均定價落在「最低時薪」,力求讓人人都吃得起。另外均食堂也處處力求環保,來客外帶便當,可在店內留下專屬便當盒,每次來店循環使用。

均食堂的堅持,在2021年及2022年分別榮獲綠色餐飲指南的「最佳外帶設計獎」以及「最佳有機友善食材獎」。而對熟客來說,無論是否獲獎,均食堂都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曾彥翔堅持實踐環保綠色生活,在台南新營開設了均食堂(攝影/林怡均)

為守護自然不斷斜槓,開資源回收場、二手店和餐廳

51歲的曾彥翔每天有三分之一時間在車上,不是開車去農場載菜,就是在為客人送貨。他的人生轉捩點在17年前,喜歡爬山、親近大自然的他,眼見環境污染新聞頻傳,甚至出現「台灣是垃圾島」的說法,於是秉著要為保護大自然盡一份力的決心,他離開原本工作崗位,轉而投入環保事業,直接在台南開了一家資源回收場,想好好處理垃圾、不浪費任何可用資源。

資源回收場經營約四年,曾彥翔看到很多被丟棄的物品都還能用,有的近乎全新。幾經思考,他認為,「資源回收還要耗費能源才能讓資源再利用,二手物品繼續使用會更環保」,因此他又開了二手物品販售店。後來他更發現,支持並食用友善環境的農產品也是日常實踐環保的方式,就開始去主婦聯盟、農夫市集買菜。

買菜過程中,曾彥翔眼見市集的農夫生意不好,便將這些蔬菜帶到二手店內販售,也幫忙送菜給消費者。但送菜的運輸費用遠高於農產品收入,他改用line揪團購,並在台南市設取貨點,讓客人來店購買。一開始,友善環境農產品並不熱銷,仔細探究原因後,他發現主因是現代人大多外食,為了讓人更容易接受、實踐環保綠色生活,「最後我決定開餐廳」。

均食堂店內燈具是以回收錄音帶、鋁罐拉環製成(攝影/林怡均)

基本時薪就能吃到好食材,供應節氣家常菜

繼資源回收場、二手店、團購取貨站後,餐廳「均食堂」成為曾彥翔第四個事業,但也是最難的挑戰,比起店面純粹的進貨販售,餐廳多了烹飪過程,且要能吸引消費者上門。一開始,均食堂走高單價路線,菜色豐富、吃一次要價350元至400元,「不過,綠色生活應該是天天都可以吃,而不是偶爾來吃」,於是他放棄原本定位,改走大眾化路線。

曾彥翔刻意將店內料理平均價格維持在「基本時薪」,這是為了讓有機友善食材做成的料理更加平易近人。他解釋,有機、友善農產品的價格比慣行農產品高,現在食材約佔所有成本的50%,考量到經營成本和國人所得狀況,基本時薪的定價是最佳平衡,等於是消費者工作一小時的所得就能吃到。

均食堂現在料理是家常菜,且供應食材一定會跟著節氣走。曾彥翔說明,不同作物有適合生長的季節,農民在合適時間栽培才不會耗費太多能源或資材,所以照著節氣吃最符合綠色生活。「不過,食材就無法標準化」,可能因為天候因素突然大出或減產,同樣的農產品,在產季初和季末的味道也可能會有所差異,對餐廳來說是一大考驗。

剛開始,均食堂聘請的是專業廚師,但專業廚師煮菜講求標準化,無法適應食材常常變動。曾彥翔清楚記得,曾發生過某樣食材短缺,廚師便兩手一攤、不肯煮菜了,因此後來改聘請社區媽媽來做料理,「社區媽媽煮的就是家常菜,也比較符合『天天可以來吃的大眾食堂』的設定」。

店內料理都會清楚註明食材來源(攝影/林怡均)

模仿原始人餐桌:露天有機蔬果和草食魚類

第一次走進均食堂,絕對會被環繞櫃檯的三面黑板所吸引,其中兩面是菜單,另一面則是食材來源的農場、牧場和魚塭,菜單中最醒目的是一整排魚料理。曾彥翔表示,綠色生活的食材,生產過程中對很多生命好,人吃下去才是好的;以植物來說,友善、有機農產品會比慣行好,尤其是露天有機生產的作物,能為生物保存一份棲地。

若從環保角度看,不吃肉最環保,但不可能每個人都辦得到,曾彥翔說明,葷食部分以魚料理為主,「是模仿原始人的飲食方式」,他從書中得到啟發:現代人的身體和古代人相差無幾,模仿原始人的飲食,身體會比較舒服。人類學會使用石器工具前,只會採集果實、昆蟲和禽蛋為食,製出石器、學會用火才開始烹調,最後才發展出狩獵和農耕,「狩獵對象是從小型動物慢慢轉向大型動物,對原始人來說,抓魚會比抓野豬來得容易」。

因此,菜單上的動物性蛋白質主要是小型草食魚類,例如:吳郭魚、虱目魚、草魚等。曾彥翔不採購遠洋魚類,只用近海或是養殖魚類,因為這些魚會比豬肉、雞肉更接近原始人的飲食習慣。儘管如此,考量到消費者的需求,菜單上還是有少量供應豬肉和禽肉。所有肉品的選購標準為生態養殖、不含抗生素,供應者包括信功肉品、邱家兄弟的無毒水產。

除了黑板的菜單,偶爾店內也會有特別料理,例如:紅龍果花、蘋婆入菜,這些食材的出現是因為曾彥翔都親自到農場拿菜,拿菜時,農民不時會送上額外禮物。他表示,現有一部分的客人會跟他一樣喜歡嚐鮮,這些食材都會成為當日的配菜,供客人挑選,不過料理上就考驗廚藝,「這時候就能顯現出社區媽媽的厲害,因為家常菜一定是有什麼就煮什麼。」

均食堂料理以魚為主打,圖為蔥燒竹梭魚(照片提供/均食堂)

循環使用便當盒,客人與食堂關係緊密

均食堂中的環保實踐不只是料理,還有裝潢及餐具的使用,店內的燈罩是用回收的鋁罐拉環、錄音帶等製作的,餐桌則是用回收木材及金屬重製而成。來到內場區,更有一整面的便當牆,曾彥翔說明,原本食堂對外帶客人並沒有提供一次性便當盒,而是鼓勵客人自備便當盒,通常會以兩個便當盒循環使用,一個留在店內,客人可以打電話訂購,來店拿便當時,再把另一個便當盒留下。牆上的便當盒都寫有名字,現在店內一天約可銷售100到150個便當。

曾彥翔表示,Covid-19疫情發生後,食堂生意受到衝擊、才開始提供一次性植物纖維便當盒。不過現在食堂有提供折扣給自備便當盒的客人,所以客人逐漸恢復自備餐盒的習慣,八到九成的客人是一週以內的回頭客。「其中一半的客人都叫得出名字」,他甚至連客人孩子要考大學、家庭瑣事都知道,和客人的關係非常緊密,散發社區食堂特有的溫馨。

下午 4 點半,沈小姐拎著便當盒走進店內,她今天選擇外帶素食便當,一看見曾彥翔便親切地打招呼。沈小姐表示,當初為了父親健康,才踏入均食堂,即便只訂購一個便當,老闆也會親自送到家。一開始父親認為便當太貴,但每次都會吃完,「代表爸爸很喜歡,這裡食材來源很清楚、讓人放心,這間店雖然很小,但對我來說很重要」,因此每週都會來買便當。

曾彥翔現在每天在農場、餐廳和團購取菜點之間穿梭,不時穿插送便當行程,目前line團購農產的訂購戶已經成長到約400個家庭,不過餐廳仍是他最費心的事業。他表示,目前家常菜雖然好吃,但還不夠好看,未來會找廚師來指導擺盤設計,店內也會再調整得更吸引人,「吸引更多人來吃,我們才能買更多菜來照顧農民啊!」

均食堂的便當看起來樸實無華,卻是友善土地的真實滋味(攝影/林怡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