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農藥殘留比例高?農委會:產地檢驗合格率超過96%,將持續加強監測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攝影/孫維揚)

昨(1)日消基會公佈抽驗市售四樣蔬菜,農藥不合格率近四成遠高於官方監測數字,農糧署今(2)日公佈今年於農作產地與批發檢驗結果合格率超過96%,並表示會參考消基會抽檢方式與結果,針對農藥較容易殘留的季節與品項加強抽驗,減少消費者食用疑慮。

為了更落實農藥安全管理,農委會表示將更落實農藥監測系統,加強篩檢量能與觸及對象,並且確實記錄違規農民,加強用藥輔導。另外也持續推動農藥購買實名制、植物醫生法等相關措施,期望減少農民用藥量,保障後端消費者食用安全。

前端農藥檢驗合格率超過96%,將針對殘留高風險時間與項目加強抽驗

根據昨(1)日消基會公佈今(2022)年小白菜、青江菜、辣椒與甜椒農藥抽驗結果,總不合格率高達36.3%。農糧署今日公佈2020年至今,田間與集貨場農作物農藥殘留監測結果,其中2022年目前已抽驗19328件,總合格率超過96.3%,而蔬菜類的農藥抽檢合格率亦為96.1%。

農產品上市前農藥殘留檢測結果–蔬菜

根據農糧署今年度目前農藥檢測結果(右側表格),蔬菜中的小葉菜類與果菜類合格率平均為96.1%(圖片截自記者會簡報檔)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解釋,農糧署著重在產地源頭進行農藥抽檢,而消基會、衛福部針對市售通路採集樣品,雙方的取樣地點並不一致。另外本次消基會取樣時間為8至9月,項目僅著重四種蔬菜,農糧署則以全年、各作物品項進行農藥檢測,「必然會跟其他單位檢測數據結果出現差異」。

「但這能鞭策農委會精進前端農藥抽樣。」陳駿季強調,消基會抽檢結果,提醒農委會注重特定季節與作物品項的農藥殘留情況,未來會重新規劃取樣模式,針對農藥容易殘留的季節與品項加強抽檢。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也說明,會依據消基會公告,觀察是否需加強特定農作區域農藥管理,並自明年開始,將四種蔬菜納入農藥殘留重點監測品項。

建立完善農藥監測系統,紀錄違規對象落實用藥輔導

陳駿季說明,針對端農藥殘留風險管理,目前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已從2019年開始推廣質譜快速篩檢(以下簡稱「質譜快檢」)技術,「能從既有5至7天檢驗時間,縮短至平均15分鐘內完成檢測」。目前在全台9處區域檢驗中心與6處果菜市場可進行農作物檢驗,以免農藥不合格農產品流入後端市場。

為了將質譜快檢技術建構為完整的前端農藥監測體系,陳駿季表示,除了持續增設質譜快檢站,也開始建制質譜快檢行動檢測車,明年預計建置5台,以利偏鄉地區的農民進行農藥檢測。同時合併溯源條碼制度,讓檢驗合格之農作物運送至果菜批發市場得以優先拍賣,鼓勵農友在源頭端自主進行農藥檢測。

陳駿季解釋,目前持續將農糧署抽樣資料,整合全國農地地籍資訊進行檢驗結果分析,不僅能找出未抽檢的農戶,對他們進行檢驗,亦可紀錄違規農藥殘留的農戶,或分析農藥不合格熱區,列為用藥高風險對象,再請農業試驗改良場等單位輔導用藥,落實區域農藥監控。

農委會預計明年購置質譜快檢行動檢測車,協助偏鄉農民在產地檢測農藥。(圖片截自記者會簡報檔)

農藥實名制追溯販售情形,輔導農民減少用量保障消費者食安

另外2021年7月推行農藥購買實名制,以掌握農民購買農藥品項,目前陳報率已達到100%。陳駿季解釋,透過農藥購買實名制,可以追溯農民是否購買不當農藥,也能追查農藥違規販售熱區,快速掌握農藥行是否推薦不當農藥,並進行後續輔導或處罰。

陳駿季表示,農委會同時推動植物醫師制度、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鼓勵使用低風險植物保護資材等措施,在監測農藥使用時,協助農民精進病蟲害管理,用藥知識。期待藉由監測與輔導措施並行,降低農友農藥用量,讓農產品前端即減少農藥不合格風險,保障消費者安心食用國產農產品。

延伸閱讀:

買菜注意!消基會抽驗,市售果菜近四成藥殘不合格,遠高於官方監測結果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