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毅綸的韭菜田同時是試驗場所,讓他尋找友善耕作的方式。(攝影/孫維揚)

擺脫生雞糞和蒼蠅,韭菜割不完!青農藍毅綸用科學翻轉陋習,成本大減產量更高

手握鐮刀一劃,藍毅綸就輕鬆割下一把韭菜。放眼望去,翠綠的韭菜田間插上了各種註記施用肥料的標牌,他面帶笑容介紹每一區的肥料組合,蹲下身端詳並解釋葉片顏色變化與營養元素的關聯,這位六年前的工程師,如今已是韭菜專家。

回到桃園大溪接下家業,藍毅綸拒絕使用生雞糞,耗時兩年改善土壤環境,試驗了超過 300 種栽培組合,讓韭菜擺脫重肥、重藥的種植模式。現在他的韭菜產量與收益皆優於慣行的生雞糞栽培法,田區不再臭氣薰天、蒼蠅滿天飛,證明精準管理就能產出好韭菜。

藍毅綸的韭菜田就是他的實驗室,他不斷尋找更友善更精準的耕作方式,希望翻轉故鄉農民的慣行思維。(攝影/孫維揚)

加班工程師回鄉種韭菜,決定翻轉慣行農法

藍毅綸身為藍家農場第三代,小時候卻不喜歡農業。他回憶學生時期的寒暑假,必須協助爺爺販賣芭樂、扛水稻,空閒被農事填滿。到父親接手,轉作韭菜後,他則投入電機領域,從事供電系統修繕與資訊整合,寧可全台奔波,也不想回家中農田。

但六年前父親因為腰傷必須休養、想要賣掉農田時,藍毅綸反而無法割捨,「這片田陪伴我們家至少 50 幾年,無法說賣就賣」。此外工程師工作常加班至深夜,讓他決定返鄉承接父親韭菜事業,也增加陪伴家人的時間。

薪水穩定的工程師,轉職看天吃飯的韭菜農,藍毅綸先去參加台南區農業改良場的農民學院重新學習。期間他深受青森蘋果爺爺紀綠片啟發,片中的木村秋則耗費逾十年改善果園土壤與水質,不施用農藥與肥料,走出自己一片天,令他想打破韭菜慣行農法,「我要翻轉韭菜重農藥、重肥料的印象」。

桃園為國內韭菜第二大產區,滋味濃烈,需求穩定,多數農民卻相當仰賴生雞糞做肥料。(攝影/孫維揚)

農民濫用生雞糞,韭菜產區成蒼蠅故鄉

桃園是韭菜第二大產區,大溪供應全台至少 10% 的韭菜。藍毅綸說明,大漢溪流經大溪中新里,河川旁的砂質壤土營養豐富、排水性佳,農民會沿著河道耕作。因為韭菜經濟價值較高,植株能採收多次,中新里遂形成韭菜生產專區,許多農民紛紛改種韭菜。經過長年栽培,桃園韭菜逐漸成為地方品種,味道濃烈而市場需求穩定。

韭菜可全年採收,溫度 18℃ 至 28℃ 的冬季時生長較佳,但生長速度稍慢於蔥,而有「正月蔥、二月韭」的說法。藍毅綸表示,韭菜約 30 至 40 天可一收,農民僅將鐮刀平貼土表,「唰」一下就完成收割,而且如果照顧得宜,同一批植株可以「割韭菜」到兩年之久,等至莖部過細再汰換即可。

不過慣行韭菜農相當仰賴生雞糞種植,田間反滋生許多病蟲害。未醱酵的生雞糞夾帶大量病原菌與蟲卵,根瘤線蟲、大腸桿菌等病菌會接觸、感染韭菜,減損產量。藍毅綸也說明,生雞糞在高溫容易滋生蚊蟲,在 8、9 月惡臭難耐、充滿蒼蠅,讓中新里被戲稱為「蒼蠅的故鄉」。

擔憂產量的韭菜農習慣重施肥料、農藥,可能十天就噴一次農藥。但過量施用生雞糞、肥料、農藥,土壤容易結塊、酸化、微生物相被破壞,使得韭菜根系不易吸收養分,而過多的營養鹽也隨著土壤流至水源,加劇水質優養化。

韭菜因過度施用生雞糞而枯黃(攝影/李慧宜)

堅持停用生雞糞,費時兩年養地,試驗找出最佳栽培方式

正式務農前,藍毅綸檢驗農田土壤性質,發現結塊嚴重、酸鹼度僅 4.2、有機質不到 1%,完全不利韭菜耕作。「我要先把土壤照顧起來!」他認為,土壤地力沒有恢復,後續種什麼都是枉然,於是決定停用生雞糞,耗時兩年養地。

不施用生雞糞,藍毅綸與他父親就吵到天翻地覆,藍爸爸眼見韭菜停用生雞糞後生長緩慢,無法認同兒子的抱負,兩年冷戰都靠藍毅綸的媽媽與太太傳話。

「我想說服他,但我沒有研究數據」,於是藍毅綸蒐集氣象局每日溫濕度,將韭菜田劃分多個試驗區域,試用不同肥料、農藥、微生物製劑組合,觀察韭菜生長差異,找出最適合韭菜的栽培方式,「兩年間,我測試至少 300 組田間試驗」。

藍毅綸早上忙試驗,晚上則勤讀土壤與肥料書籍,以及農研單位的韭菜專刊、研究文獻。他也撥空前往農研單位受訓,並與他們共同試驗,像與農業試驗所合作,使用經過高溫、加壓殺菌的「5-08」雞糞加工肥,替代生雞糞,避免了生雞糞傳播病蟲害、加劇土壤重金屬含量的問題。

藍毅綸笑稱,自己有「破壞試驗精神」,經常不噴灑農藥、肥料,測試韭菜的生存極限,以達成「用最少耕作成本獲得最大收益」理想。他父親曾因過度擔心,偷偷在田間施用農藥,他馬上察覺異樣,「那些韭菜生長忽然改善,就知道有被噴藥了!」

種植韭菜不需生雞糞,生長情況相當良好,病蟲害少,植株更健康。(攝影/孫維揚)

農藥成本減八成,精準用肥產量更高

歷經兩年摸索,藍毅綸韭菜產量在第三年超越過去慣常的「生雞糞種植法」,還更省藥省肥。他細數,與慣行農法相比,他的肥料成本降低 50%、農藥成本降低 80%、單位面積產量卻提高約 20%,「慣行種植一分地的成本,我可以種植五分地!」有數據佐證,藍毅綸也終於說服了父親。

停用生雞糞改用「5-08」後,藍毅綸減少肥料用量,還解決病蟲害問題,農田也擺脫蒼蠅與臭味。另外他在養地期間,透過光合菌、木黴菌等微生物製劑恢復土壤性質,並學會微生物製劑施用訣竅。例如多數微生物製劑在高溫下會降低活性,他在夏季會調整至凌晨與黃昏才施用。

藍毅綸也精於施肥學理與實作。他說明,過量重金屬與營養元素固定在土壤中,植物不易吸收養分,韭菜也容易缺乏特定營養,稱為「拮抗」。像慣行農民習慣施灑高氮肥,卻會影響磷、鉀肥的吸收,又或者,土壤鉀、鎂離子過高時,會妨礙韭菜吸收鈣。

現在藍毅綸只要瞄一眼韭菜葉片,就知道如何調整施肥。他依序介紹:下位葉營養不良通常是缺鎂,葉片頂部像燒焦的「焦尾」代表缺鈣,葉片大面積變白,表示鐵的吸收受阻。他還在田間裝設逕流水集水器與入滲集水管,以檢測肥料是從表層流失,還是下滲到韭菜根域,力求精準施肥。韭菜養分均衡,生長良好,病蟲害隨之降低,就不需大量用藥。

若逕流集水器中檢測大量營養鹽,代表肥料從土表流失,需調整施用。(攝影/孫維揚)

持續溝通改變韭菜產業,延伸試驗到育苗與智慧監控

透過實際成果,藍毅綸有說服在地韭菜農不再用生雞糞嗎?他坦言,農友們習慣把韭菜賣給盤商、食品業者,而且看到藍毅綸初期為了養地而減少產量,會擔心難以維持供貨,不敢大膽嘗試。不過中新里已有三位韭菜青農停用生雞糞。藍毅綸認為,要農民轉變態度需要大量、長期溝通,因此他也持續參與農研單位舉辦的韭菜栽培、雞糞肥應用的講座,盡量分享自己的轉型心得。

藍毅綸也將韭菜試驗擴大至育苗與智慧監控。一般大溪韭菜農都在田間育苗,從播種到第一次收割約 250 天,而他透過穴盤育苗,以過往數據調整育苗室環境與苗盆介質,僅 200 天就能第一收,「目標是縮短至 150 天!」

他也發揮過去的高科技專長,與過去科技業同事開發韭菜田間監控系統,用電腦程式隨時監測環境,給予即時的栽培建議與病蟲害預警,減少栽培過程的人力成本。

藍毅綸導入智慧監控系統,協助韭菜栽培管理。(攝影/孫維揚)

韭菜香腸、韭菜冰沙,青農創意無限,橫跨一到三級產業

韭菜較少是食物主角,最常出現的就是做成水餃。但藍毅綸開發出多元的韭菜加工食品,包含韭菜香腸、韭菜肉圓,還有韭菜冰沙、韭菜餅乾,「提供不同韭菜食品,我可以做出市場區隔」。他表示,加工可以為韭菜加值,消費者也可以從不同食物和韭菜變熟,因此他每年收成的韭菜會有 20% 製成加工食品。

藍毅綸也與大溪其他農民接受桃園市政府輔導,籌設大溪休閒農業區,整合農業與當地餐飲、旅宿業,讓在地農民兼顧一至三級產業。他說明,發展韭菜休閒農業是希望凸顯「產地到餐桌」,消費者透過活動知道大溪韭菜生產過程與特色,對農民品牌留下印象,才有機會成為固定客群。

但農業發展二、三級產業,需要完善的一級生產支撐。青年想返鄉務農,藍毅綸認為必須兼顧學理與實作,「農業要長年投入,可先從慣行摸索」,累積足夠農耕經驗、穩定生產後,再發展友善、智能農耕等新式農業。若自營品牌,青農則要涉獵商業經營、農業法規等知識,不能只鑽研農作生產。

藍毅綸建議,青農可以找理念較相近的農民交流,「打團體戰」互相提升種植知識、技術,也堅定自己的抱負,持續探索農業的新道路。如同他從未停歇韭菜試驗,希望精益求精,「期待下一代接掌時,有完整試驗數據、技術應用在韭菜栽培,有更輕鬆的道路務農」。

透過香腸等加工品,藍毅綸為韭菜尋找價值提升的方式。(攝影/孫維揚)

延伸閱讀:

【重磅專題】百萬噸生雞糞入農田,黃金為何變炸彈?

農曆二月吃韭菜最得時,白頭韭菜嫩,青頭韭菜辛辣夠味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