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是目前台灣唯一的本土貓科動物。(圖片提供/農委會特生中心)
石虎是目前台灣唯一的本土貓科動物。(圖片提供/農委會特生中心)

石虎養成記

文/林桂賢、林育秀、詹芳澤、王威翔、林冠甫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以下簡稱急救站)每接獲一隻野外落難而來,需救援醫治的石虎 (Prionailurusbengalensis) 時,都代表著一隻石虎在野外發生了不幸的事故。每隻帶著自己不幸的故事進來,也都代表著野外石虎在生存上面臨到的危機,有悲傷的也有令人欣慰的感動故事。研究人員從這些救援的石虎身上,可以去分析每隻石虎背後帶出的生存危機因子,進而一探野外石虎整體的生存困境。對我們而言,每隻石虎的救援都是在訴說石虎在野外遇到的困境及牠們如何需要人類幫助,讓牠們可以繼續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生存下去。

被通報救援進入急救站的小石虎,雖然已經開眼但尚無清晰視力。(攝影/林桂賢)

通報事件的重要性

近年來石虎死傷通報的案件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分析背後的原因之一應是大眾逐漸瞭解石虎的真面貌,不再把牠們當成阿貓阿狗了。最明顯的是石虎在道路被車輛撞擊致死的通報準確率提升了。往常我們很容易接獲遊蕩貓(尤其是有虎斑花紋的)車禍但被誤認為石虎的通報事件,或是在網路社群媒體看到石虎路殺被誤認為流浪貓發生意外,而被善心民眾交由寵物禮儀商家火化的案例。

一隻被農民發現的小石虎,農民表示早上耕作時已發現,但直至下午農務結束時小石虎還在現場,因此將其安置在機車置物箱載下山並通報特生中心,農民還熱心引導我們重回發現地勘查。(攝影/林桂賢)

隨著保育石虎的宣導不斷地深耕地區及社會大眾的投入關注下,每次被通報的事件,特生中心的石虎保育「阿虎團隊」都把它當成獨立事件調查。只要能改善每隻石虎發生不幸的危險原因,藉由一點一滴的行動,由小地點到地區再擴大到每一個石虎可以生存的區域,如此才能讓石虎保育真正地落實。

如果同一路段不斷有石虎被車輛撞擊而沒被通報,而且這個地區的石虎彼此間的主要交流要道就是剛好在這路段上,久而久之這個地區的石虎就可能會消失了,因為發生的問題沒被解決。部分山區道路的轉角處,因無路燈而容易導致野生動物被撞擊,只要增加照明設備或是反光告示牌提醒用路人注意,就能降低野生動物被撞擊的傷害,所以通報的重要性攸關物種面臨到困境時,我們是否有發現真正的威脅原因。如果沒有,那代表這個物種正一步步地消失,正離我們而去。

小石虎通報事件

來到急救站的失親小石虎,從救援到野放的成功率在九成以上。幼年動物代謝速率快且容易失溫,失親小石虎的救援成功率取決於被發現得是否夠快。然而小石虎被救傷單位或民眾救援送來有不同的事件意義,受過專業訓練的救傷單位送來的小石虎是已經過評估無法及時送回野外與親獸團聚時才會送來;而民眾通報及親自送來小石虎時,保育人員會先仔細詢問及評估是否能再回現場將小石虎釋回還與親獸。不是每隻被通報的小石虎都應第一時間被帶離現場。

失親小石虎會依從被發現到救援間的時間長短,以及評估生命徵候和營養狀態評估後,才會決定救援方式是以嘗試在現場持續等待或是帶回急救站照養。如果是尚在哺乳階段之幼獸,牠的附近應該會有巢穴,如能找到巢穴,研究人員會以錄製的小石虎叫聲播放,並架設紅外線自動傳輸相機來監看母石虎是否會出現;同時間,小石虎會先給予人工餵乳及保暖,安全安置在周邊。母石虎如果有出現,再將小石虎移至巢穴口等待,觀察母石虎是否會接納小石虎,若會才會將小石虎交回給親獸。

另一種狀況是年紀已到可自行進食,會跟隨媽媽行動而落單被通報的小石虎,也會在發現地播放小石虎叫聲及架設野紅外線自動傳輸相機,監看母石虎是否會出現來帶小石虎離開。通常救援過程之煎熬難以言喻,往往經過漫長一夜等待,結果還是滿懷失望而歸,因為可能被救援的小石虎太虛弱而被棄養,或是母石虎已發生了意外無法趕回。不然在母性使然下,母石虎應不會輕易放棄小石虎,在野外尤其是已有育子經驗的野生母石虎更會表現強烈護子行為。

照養員以針筒代替奶瓶可清楚記錄每餐進食乳量。(攝影/林桂賢)

小石虎照養

會送進急救站的失親小石虎,都是曾經或經評估無法歸還給母獸,不然就是從民眾發現,通報到被送來已超過2天以上的個體,接著就會進入急救站的幼年動物照養程序。特生中心研究人員協同急救站獸醫師會利用牙齒生長程度判定,進行石虎年齡估計,尚未離乳無法自行進食的個體會給予密集性人工餵乳,而已生長犬齒及臼齒之個體,會進行定時人工餵乳及固體肉類半離乳方式照養。依據我們的石虎繁殖照養經驗,觀察到母石虎會哺乳小石虎到 3 個月以上,即使小石虎已會自行進食生肉食物了。

每月會定期測量小石虎牙齒生長狀態,可幫助比對校正野外救援小石虎之年齡判別。(攝影/林桂賢)

進站後小石虎也會經由初步的形質測量來判定年紀,獸醫師則會進行健康檢查及犬瘟熱、小病毒及貓科特有傳染病等疾病調查。完成初次的記錄後,同時會拍攝骨骼 X 光做為日後的對比資料,每隔1個月再次進行形質測量修正年齡判定。疾病的調查及每個月的健康檢查是小石虎進站後的必做標準照養流程項目,當幼年石虎照養穩定且已確認年齡及無特定傳染性疾病後,此時站內如果有年紀相仿之幼年石虎,我們會進行併群飼養。

除了提早訓練認識同伴外,這做法對於進站時未開眼尚無視力的幼年石虎極有幫助。因為開眼後約一周時間石虎才會有清楚的視力,若看見的是人,小石虎會因為銘記作用(Imprinting)對特定照養員產生過度親人依賴表現,甚至在無障礙幼年哺乳類訓練房中,會攀附在透氣窗上對路過的照養員聲聲哀嚎呼喚。

雖然在我們的野放訓練流程中已有考慮,並已加入改善的訓練機制,但過於親人之小石虎在置換生長籠舍並同時更換照養訓練員時,易有拒食的行為表現,尤其年齡越小越明顯。拒食或減食現象有時長達一周,這對於需穩定成長的幼年階段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急救站內的幼年石虎照養時間長短,會因站內同時期是否有年紀相仿可互相學習的石虎同伴而有差異。

研究人員每月會定期替小石虎測量形質,比對身體發育狀態。(攝影/林桂賢)

青少年的石虎訓練

這些需要照護的小石虎會進行每月一次的健檢,直到幼年石虎體重達到 1.5 公斤以上及乳齒更換後,再進入下一階段的戶外中繼籠舍,漸進地進行活體食物捕抓技巧訓練,同時給予簡易棲架練習攀爬。之前提到如果是單個體進行訓練容易有因轉換籠舍而有拒食問題發生,一旦拒食時間過長,會再次進站評估身體機能狀態,有時拒食嚴重個體甚至會再安排回到原照養員身邊,去測試石虎的拒食是因為生理上的疾病造成,還只是因為離開照養員導致的心理層面問題。

中繼籠舍設立之主要目的為活體捕食訓練,給予的環境是封閉的鐵製籠舍,讓活體獵物無法逃脫同時也方便我們架設多種角度監視器觀察,藉由類似密室的環境讓青少年石虎有機會多次嘗試獵殺技巧,然而第一次給予活體獵物的種類選擇也很重要,畢竟曾經發生過石虎被獵物追著跑的情形。

集體訓練也不是完美無缺,本意是希望石虎藉由觀摩彼此的獵殺技巧來縮短個體的學習時間,但也發生過獵殺技巧熟練的個體只獵殺而無進食,讓其他石虎坐享其成,甚至演變成熟者越熟,而其他石虎只是在旁邊等待著分享,這時訓練員就必須介入,將獵食能力佳者獨自分離,強迫投機分子必須自己也下場練習,這或許是繁忙的訓練員在例行監看畫面時,可以偶爾會心一笑的時候吧!

如果同時期急救站有年紀相仿小石虎,會在確認無互相感染疾病的狀況下盡早讓牠們合群飼育,互相學習減少親人程度。(攝影/林桂賢)

野放成年禮

有了熟練的捕食技巧,體態也接近成年的石虎,會再次被移動到野放訓練籠舍,也可稱為仿生訓練籠舍,顧名思義就是像野外的環境,只是這次的技巧評估是全面性,畢竟這攸關到石虎野放後的獨自生存能力。獵物不再是無法躲避逃脫,活體獵物也不再是買來的人類豢養動物,是訓練員及研究人員辛苦自野外捕捉而來的「正港野生物」,已面對過真正生死存亡的倖存者。

如果第一時間沒有獵殺成功就代表石虎今天必須餓著肚子而需等待下次獵物的進場。唯有精進殺技巧才不會挨餓是我們給予的最後訓練方式。獵物有時會從地底鑽出,有時會從天而降,不再是一昧的繞著籠舍周邊奔跑,讓石虎知道必須學習等待最佳時刻出擊,以及熟悉無聲無影的伏擊技巧。

進入第二階段中繼籠訓練時,幼年期開始照養的石虎會以團進團出,共同訓練方式彼此互相觀摩獵食技巧。(攝影/林桂賢)

當一切駕輕就熟時,我們能的給天敵訓練只有兩個外來種,一是犬隻威嚇試煉,受訓石虎必須在犬隻現身時,第一時間隱藏自己不被發現,一旦被發現則必須利用現場環境即時躲避。另一個天敵是曾經照顧過牠們的照養員,每一次訓練員進行餵食前,照養員會拿著棍棒衝入威嚇,一來是避免乞食行為發生,二來是希望已能獨立生活的個體對人類抱著趨避之心。此時的照養員應該是百感交集吧!

隨著籠舍越換越大,石虎越爬越高,不負眾望一步步地完成訓練後,如果牠將回歸的地區是充滿雞舍誘惑的危險地帶,我們將給予最後的一擊──雞舍電圍網制約訓練。藉由電圍網內的雞隻誘惑,讓想偷雞的石虎因攀爬而遭微量電擊,訓練其遠離雞舍。

石虎光榮畢業日來臨時,研究人員會為牠繫上人獸之間最後的羈絆──追蹤發報器,並進行離別前的最後一次形質測量。當最後的象徵性儀式完成後,我們會選擇良辰吉時由石虎的主治獸醫師或是改善道路設計的夥伴單位為牠開啟充滿未知的回歸之旅。

通過野放評估後之石虎會戴上發報器,進行野放後的野外追蹤記錄。(攝影/林桂賢)

結語

每隻幼年進站的小石虎,特生中心急救站與石虎團隊研究人員都投入超過 1 年以上的照養訓練及後續的追蹤心力,然而事實上不是每一隻都會有如童話故事般的完美結局,因此在放與不放之間我們都曾經掙扎過。但唯有回歸野外的石虎才是真的石虎,每一個不完美的結局都帶給我們內心的傷痛,但生命的結束也啟示我們石虎在野外面對的真正險境並不如想像的單純。

藉由這些野放後的追蹤資料,讓我們瞭解石虎野放訓練尚有需改進之處,也希望這些不完美的追蹤結局讓更多公部門及民間力量願意投入進來,單靠醫療救護和野放是無法讓這個物種復育壯大起來的,至少我們已經知道既有族群分布區域內的石虎面臨到棲地不足、道路設計不良造成車輛撞擊傷亡及遊蕩犬隻攻擊等主要的生存危機,而低密度的石虎分布縣市交界處,有著其他的威脅因子如非法狩獵及危害禽舍私自處理等問題,都是造成石虎無法擴散的原因。

希望藉由我們發現石虎的生存危機,喚起更多的生力軍加入保育石虎的行列,即使只是看到石虎減速告示牌而踩下煞車都已經是在幫助這個物種了,期待石虎能再度分布於臺灣每一個適合牠生存的角落。

確認發報器訊號正常及無脫落之虞後,野放程序有時會安排參與救援人員於傍晚時為牠開啟回家的路。圖中為主治獸醫師參與她醫治的石虎病患重要回家時刻。(攝影/林桂賢)

本文轉載自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自然保育季刊》No. 121

作者/林桂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詹芳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員)、王威翔(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計畫助理)林冠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計畫助理)

延伸閱讀:

石虎媽媽傳奇》陳美汀:生命因石虎而圓滿 蜂螫瀕死、力擋開發 獻身保育終不悔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