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IFOAM:解讀對有機農業的質疑和常見誤區(一)

【前言】有機農業中的“有機”二字,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含義?各種真真假假的言論和評說同時充斥於公眾的視野中,使得人們對於“有機”的理解還是存在或多或少的誤區。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作為有機農業的權威領導機構,也深知這種混亂的現狀,因此在經過充分的研究總結後,在網路上發佈了長達71頁的報告“Criticisms and Frequent Misconceptions about Organic Agriculture”(對於有機農業的質疑和常見誤區),引用多項研究報告,深入分析了世界各地常見的關於“有機”的誤解。本文為原報告精華部分選譯。(IFOAM報告原文及參考文獻請點擊這裏下載。)

有機農業對健康更有益嗎?
誤區:普通食品中的農藥殘留總是在安全的範圍內的。
解讀:

  • 在美國和歐洲,有一部分普通食品中的農殘含量是超出法定標準的。因此,大多數人體內都含有農藥殘留(100%的美國人體內都有農藥殘留),而如果轉變為有機飲食,人體內農殘的量可以顯著降低。
  • 法定的“最大殘留量”並不能作為“零健康風險”的保證。
  • 現在的毒理學認為,只有在毒物劑量超過“有害”水準時,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低於該水準時,任何影響都不存在。但實際上,對於大多數有毒物質來說,只要人體接觸到該物質,就處於健康風險之中,這種風險隨著暴露劑量的增加而增加。
  • 不同農殘在一起時會有“協同作用”。意思是,即便單種農藥殘留的劑量是在“最大殘留量”以下,但各種農殘混合在一起時對人體的總體影響,遠遠大於單種農殘分別造成的影響的總和。
  • 在發展中國家,大多數時候,政府並沒有對食品中的農藥殘留進行監管。
  • 有毒農藥的品種非常多,在每項調查中,不可能對於每種農藥都檢查。幾項農殘不超標,不代表在該樣品中所有農殘量都不超標。

誤區:沒有證據表明有機食品比普通食品更營養。

解讀:

  • 很多研究,包括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都表明有機食品是更有營養的。有機食品的硝酸鹽含量更低、抗氧化劑含量更高、農殘更低,而且有更多礦物質、維生素,更平衡的蛋白質。在重金屬和病原菌方面,有機食品和其他食品差別不大。
  • 有機食品成長週期更長,因此有更足夠的時間合成關鍵的營養素。
  • 在加工食品中,有機食品也更健康,因為其禁用阿斯巴甜、味精、氫化油脂等有害的食品添加劑。
  • 有機食品不是奢侈品,它還給食物原本應該有的面貌。

誤區:有機農業經營團體傳播對於非有機產品的恐懼心理,這樣他們就可以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解讀:

  • 那些設法讓人們不要買有機食品的,正是從石油農業中獲利的人和團體。
  • 很多沒有從有機銷售中獲得經濟利益的人和團體,也致力於推廣食用有機食品的好處。
  • 石油農業背後有強大的遊說團體支撐。而有機農業提倡增加自給自足,減少依賴外部輸入品,因此有機農業沒有和任何強有力的遊說團體有聯繫。
  • 一些並非專注於有機產品的公司(比如達能也生產有機食品,耐克有有機棉服裝)也開始越來越多地銷售有機產品。他們不會對自己的非有機產品進行批評。
  • 讓人們減少消費石油農業產品,是有很多理性的原因的,而只有當這些原因被大眾所知,才能創造更公平的市場環境。

誤區:有機農業帶來更多食品安全風險——因為用有機糞肥,有機食品中有大量的大腸桿菌等細菌。
解讀:

  • 非有機種植也需要使用糞肥。普通的農民會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施用大量未腐熟的有機肥。而有機種植對糞肥要求嚴格,比如需用腐熟的肥料,收穫前一定時間內不得使用糞肥等。
  • 有機農業注重保證養殖動物的健康,減少糞便中的病原菌。比如,USDA的一項研究表明,和穀物飼喂的牛相比,用草料飼喂的牛產生有毒大腸桿菌O157:H7的可能性降低。

誤區:有些有機農業中允許使用的生物農藥是對健康有害的,比如除蟲菊酯和魚藤酮都是有毒的。
解讀:

  • 生物農藥降解很快,基本不會留下農藥殘留。比如魚藤酮在陽光下就會分解,在環境中不會停留超過一周的時間。
  • 更重要的是,在種植過程中,有機農業首先採用預防措施。採用輪作、多樣化種植、抗病品種等,有機農作可以減少對於生物農藥的需求。

有機農業更環保嗎?
誤區:生物農藥的藥效低,因此需要施用巨大的劑量。有機葡萄種植需要施用銅鹽類農藥,因此污染土壤。有些生物農藥(比如尼古丁和除蟲菊酯)和化學農藥一樣有毒。
解讀:

  • 天然的化學物質可能對一部分生物有毒,但是對整體環境是無害的,而且生物農藥不會像化學合成農藥那樣在食物鏈中積累。
  • 有機農業禁止使用純的尼古丁作為農藥。但是,煙葉水可以用來殺滅害蟲,因為其中的尼古丁含量很低,且在環境中會快速降解。在農場中自製煙葉水等殺蟲劑,可以減少農民對於化學農藥生產廠家的依賴。(儘管如此,美國、歐盟和日本的有機標準中也是禁用煙葉水的。)
  • 除蟲菊酯是對哺乳動物毒性最小的農藥之一。它可以和土壤緊密結合(污染水體的可能性小),在陽光下可以分解。
  • 人們正在研究銅鹽類農藥的替代物,比如碳酸氫鉀、奶業副產品、微生物農藥等。很多有機認證機構也對銅鹽使用作出限制。
  • 最重要的是,在任何情況下,有機農業首先採用預防措施,生物農藥只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

誤區:因為產量低,有機農業會將更多自然區域改造成農田,進而破壞生態,降低生物多樣性。
解讀:

  • 在發達國家,有機農業產量大約比石油農業產量低20%。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生物多樣性高的熱帶地區,有機比石油農業的產量更高。
  • 石油農業對於生態的破壞是眾所周知的。它的影響甚至可以擴大到農場以外很廣的範圍。比如,來自農田的氮、磷肥的流失促使了墨西哥灣5500平方英里的“死區”(dead zone)的形成,這片區域夏季的水中含氧量極少,無法維持生物生存。
  • 生物多樣性無法在一片片孤立的土地上存在。因為有機農田沒有受到農藥污染,所以可以作為幫助野生動物遷移的生態廊道。有機農業可以提高土壤、作物、野生和養殖動物的多樣性。

誤區:因為作物的地域性,有些有機食品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種植,因為消費者常常需要購買進口有機食品,這比消費普通食品產生更多的污染。
解讀:

  • 石油農業同樣有地域限制。能用化肥農藥,不代表你能在任何地方種植任何作物。如果一個地方不能用有機方式種植某種作物,那麼這裏用石油農業也是種不出這種作物的(即便可以,也是花費、污染都巨大的)。
  • 普通的“本地”動物養殖也許不那麼“本地化”。比如美國的養豬場可能用產自阿根廷的飼料、用來自歐洲的設備。而同樣在本地(100公里以內)的有機養殖場則用自產的、或鄰近農場產的飼料。IFOAM的基本標準就要求飼料中大部分(至少50%)來自該農場本身,或與該農場有合作的當地其他的有機農場。
  • 盡可能地消費本地產品當然是更環保的。如果一個人習慣了本地當季有機食品的好味道,那麼他購買外地非應季食品的動機就會減小,因為後者(即便是有機的)也可能是未自然成熟就被採摘的。

有機食品太貴了嗎?
誤區:有機食品太昂貴。
解讀:

  • 石油農業有很多隱藏的代價,比如外部環境代價和社會代價。這些代價是不被包含在商品售價中的。最終還是要通過納稅人的錢來處理這些環境和社會問題。
  • 有機食品不僅包含食品本身的價格,也包含了以下一些因素:環境治理和保護、更高的動物福利、對農民和消費者健康的保護、增加鄉村就業機會以推動鄉村發展、保證農民收入。
  • 認證有機食品較貴,是因為生產和認證成本高,同時是因為消費者對其的需求(供小於求)。
  • 非認證有機食品的情況則非常不同。很多農業系統完全滿足有機種植的要求,但是沒有經過認證。這些農產品通常在當地銷售,價格與普通食品相似。有研究表明,非認證有機農業可以在提高產量的同時,減少外部投入品使用,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 大規模石油農業可以得到大量政府補貼。因此,有機和普通產品的價格是處在不公平競爭的狀態。
  • 因為占整體食品市場的份額小,生產、運輸、加工、推廣有機食品的成本就比較高。隨著市場份額增加和科技創新,有機食品的成本也會降低。
  • 總之,不是有機太貴,而是常規食品太便宜。

誤區:有機運動使得富人可以吃到健康食品,而窮人則只能吃不健康食品,從而加大了貧富差距。
解讀:

  • 有機不是富人的專利,很多有機消費者是屬於收入低下的人群。
  • 以素食為主的、應季的有機飲食並不比非有機飲食貴,而且比以肉食為主的普通飲食方式更健康。
  • 隨著有機食品市場份額增加,有機和非有機食品的價格差距在縮小。
  • 除了收入水準以外,很多因素影響著人們是否購買有機食品的決定。
  • 如上文所述,在發展中國家,一些本地生產的未認證有機食品並不比普通食品貴。

誤區:有機認證只是文檔、不可信,有機生產者會弄虛作假。

解讀:欺詐是這個社會中很難被消除的現象。有機市場,儘管是整個食品市場中管理品質最高的系統,仍然無法避免欺詐行為。但是,每一次欺詐行為的曝光都能夠幫助改進有機認證,因為認證機構的品質保證體系是適應性的,是需要不斷被完善的。

誤區:有機只是銷售的噱頭。
解讀:

  • 在歐洲,有機農業是從一些有遠見的農場發起的,那個時候還沒有對於有機食品的市場需求。今天,有機食品的市場需求在增長,而有機的行銷策略也是很基本的,以致力於向消費者解釋有機農業的真實面貌。
  • 有機認證能夠幫助消費者鑒別出符合有機標準的產品。需要指出的是,有機認證是對於生產過程的認證,保證了產品是以生態友好的方式生產的。有機認證不是對於產品品質本身的認證。
  • 除了第三方認證外,其他保障系統也提供同樣可信的、對於有機產品的保證。比如,參與式保障系統(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s),通過農民和消費者的共同參與認證,給本地、甚至外地的市場提供了可信賴的有機食品。

編譯作者:Jing(有機會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