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18歲的時候,有什麼樣的夢想?知名的「美濃黃蝶祭」,決定在邁入18歲這一年舉辦與眾不同的成年禮,伴隨鄉親父老一同前進,為台灣農村編織一個不同的美夢。
第18屆「美濃黃蝶祭」,在上個周末以「黃蝶小旅行」的活動暖身起跑。兩天一夜的旅遊行程中,主辦單位與美濃鎮民宿業者、餐廳、茶坊合作,邀請「在地達人」直接帶遊客體驗美濃的真善美。
美濃黃蝶祭是由愛鄉協進會所主辦的客家人文生態祭典,最早起因於反對興建美濃水庫。這項文化活動過去依賴政府補助,如今邁入第十八個年頭,主辦單位希望透過舉辦「黃蝶小旅行」的方式,讓社區能夠轉大人,在經濟上自立自強,擺脫依賴政府資源的處境。
十八成年禮:獨立自強,創造農村在地經濟
1992年12月,為供應大高雄地區工業與民生用水,經濟部水利署預備將美濃黃蝶翠谷以水泥填平,興建壩高147公尺的水庫。由於壩體過高,又位於破碎斷層帶,一旦潰堤,美濃小鎮將在數分鐘之內被大量洪水淹沒。面對家園滅頂的威脅,美濃人以「小鎮敵國」的氣魄發起反水庫運動,數度擋下立法院相關預算,最後於2000年獲總統陳水扁承諾任內絕不興建美濃水庫。
自1995年開辦的美濃黃蝶祭,舉辦地點恰正是美濃水庫預定地黃蝶翠谷。以軟性的「黃蝶獻祭」活動,莊重表達「反對水庫」的硬頸訴求,十八年來吸引全台各地遊客前往聚集。然而,台灣社會對「農」鄉的日漸遺忘與忽略,同樣對美濃小鎮造成巨大威脅,第十八屆的美濃黃蝶祭便在此一背景下,試圖以祭典建立農村「在地經濟」,找出美濃另類發展的可能性。
「黃蝶祭已經辦了十八年,許多美濃人卻覺得『這跟我生活沒有什麼關係』,」本屆黃蝶祭總召張卉君直言,過去的黃蝶祭向政府、企業申請補助與贊助,又多以定點藝文活動為主,雖然外地遊客參與熱絡,卻與當地商家互動太少,「我們希望,祭典除了提倡生態、文化、反水庫等等價值之外,也促成社區微型經濟循環,才能讓更多美濃人對黃蝶祭『有感』,甚至為農村留下年輕人。」

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鍾秀梅表示,本屆黃蝶祭打破過去「完全免費」的藝文色彩,大膽邀集民宿業者一同合作,推出收費行程,就是希望藉由黃蝶祭活絡社區經濟。「不管是黃蝶小旅行,或者附有消費抵用券、一本售價199元的『美濃攻略』,都是希望鼓勵小農、手工業者、回鄉創業青年,讓他們能得到合理的收益,持續而安心地在農鄉生活、勞動。」
「在過去,農村被視為城市的附屬品、美濃被視為高雄的附屬品,所以水利署會選擇把水庫蓋在黃蝶翠谷裡。今天我們以小旅行創造不一樣的地方感覺、讓年輕人有機會回到美濃就業,就是想對抗這種將『農村邊緣化』的邏輯。」
四條精彩路線,深度認識美濃
鍾秀梅也特別指出,社區經濟的概念與一般談的「經濟」發展略有不同,前者重視生產者、消費者與土地之間的互動關係,與後者一味追求利潤、盡力壓低成本的思維完全不同。「我們挑選合作的商家都是優質而有想法的、食物是安全放心的、導覽是正確而有深度文化的、定價是為了讓『達人』們獲得合理報酬,而不是鉅額暴利。」
在「社區微型經濟」的理念下,愛鄉協進會精心設計了四條旅行路線,既能兼顧生態與文化體驗,又能給在地領路人、接待者合理的報酬。然而由於報名人數不如預期,最後將四條路線合併為一,於6月29日首次成團,讓蝴蝶農場主人廖金山、深度解說員黃森蘭、返鄉青年羅元鴻、作家鍾鐵鈞等人,帶領學員穿梭在美濃的大街小巷、上山溯溪,來場獨一無二的黃蝶小旅行。
「例如美濃的野蓮,它是一個在地的野菜,近年來受到大家的喜愛,帶給地方很好的利潤。而且野蓮生長在半人高淺水之中,只能由婦女來手工摘採,無法被大資本收購,是很好的在地經濟模式。」營隊的首日,在地導覽員「老爹」黃森蘭便帶大家穿越夥房旁的小巷,來到處理野蓮的小工廠,體驗美濃「手作」在地經濟的魅力,也成為旅途中意外的驚喜。(繼續閱讀下文,請點選這裡)
(上)在地導覽員「老爹」黃森蘭帶領大家看見野蓮栽培的基地(下)
想多瞭解「黃蝶小旅行」行程,請點選這裡
其他報名問題請洽詢美濃愛鄉協進會工作人員:鄭先生。電話:07-6810469、07-6819900(周一至周五上午10:00—下午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