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城中國小育秧苗 八十歲有機農夫現場指導

苗栗通霄的城中國小,推動食農教育邁入第四年。前三年,教師帶學生種菜,並將食農議題融入課堂教學,今年他們繼續推動,全校學生齊種稻,城中國小教師康以琳說:「插秧、割稻這樣有頭有尾的體驗活動之外,我們還規劃系列課程跟實作,讓學生跟著稻榖一起成長。」

快放暑假了,二期稻的準備工作才剛開始。昨天城中國小進行第一堂種稻課,育苗。他們今年爭取農糧署的食農教育計畫補助,在教學上也與觀樹教育基金會合作,在實作上則邀請苑裡的八十歲資深有機稻農余啟全來當農夫老師。

以「點餐遊戲」講解糧食自給率

10513279_902647623084342_6772004946345996868_n
觀樹教育基金會設計了點餐遊戲,非國內生產的食材就要撕下來,以此具體感受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問題。 拍攝/楊鎮宇

「小朋友,我們為什麼要學種稻?」「要吃啊!」觀樹基金會裡山塾專案主任李文華與城中國小學生的對話,開啟了關於種稻的各種討論。

李文華設計「點餐遊戲」,包括豬排飯、雞排飯、水餃、牛排、海鮮麵、漢堡薯條,六張貼食材的菜單,供學生挑選。漢堡薯條最熱門,選到的這組學生個個喜孜孜。

接著談「糧食自給率」,非國內生產的,若遇糧食危機,可就吃不到了。小麥自給率只有0.02%,麵食類的食材貼紙就要撕掉,牛肉自給率只有5.85%,有牛肉的食材貼紙撕掉。

隨著各式食材的自給率一一呈現,代表食材的貼紙也一一撕下,學生們哀嚎一片,「別再撕了啦!」

台灣的豬肉自給率94.2%,選豬排飯這組的學生,看著他們的紙上豬肉,還有九成,不禁拍拍自己的胸口,直呼:「還好!還好!」

李文華說,台灣豬所吃的飼料,有九成來自進口雜糧,「若扣除進口飼料,豬肉的真正自給率不是九成,而是一成而已喔。」於是,豬排飯這組的紙上豬肉,又被撕到只剩一點點了,這時學生激情大喊:「吼,老師你開的是黑店ㄟ,我們怎麼都吃不到!」

「是呀,為了避免吃不到食物,所以農業很重要,我們要來學種稻。」李文華對著城中國小全校近六十位學生說。

育秧苗 為今年二期稻做準備

10426675_902652463083858_5928838426134718289_n
余啟全示範如何灑稻榖在育苗盆中。 拍攝/楊鎮宇

室內課結束,育苗課開始。來自苑裡的有機農夫余啟全,以閩南語授課,教學生為育秧苗做準備。

學生們分組進行,先把鹽巴倒入水中,水與鹽巴的比例要四比一,同時以雞蛋能否浮在水面為指標。接著把稻榖倒入水中,只見稻榖兵分兩路,一路浮在水面,另一路逕自沈入水底。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學生聽完余啟全的講解後說:「浮上來的就是不好的榖子,要用沉在水底的稻榖來育苗。」余啟全則補充說,浮在水面的稻榖比較輕,表示只有五、六分熟成的時候就被收割了,若拿這來育苗,不會結稻穗,會浪費投入的人力與物力。

選好的稻榖,要在60℃的溫水泡上十分鐘做消毒。接著進行浸水、晾乾的動作,一天三次,重複三天,之後再把這些稻榖平均灑在育苗盆裡。

育苗課這天,只有進行鹽水選種、熱水消毒,至於三天後的灑稻榖,農夫老師余啟全則預先做示範。看完農師的動作與手勢後,學生歸納的心得是:「走過去,再走回來,來回灑,才會平均。」

10489858_902650839750687_6308480052604586624_n10365719_902650086417429_5850422820155461954_n

(左)老師先做示範給學生看,鹽與水的比例要一比四,檢驗方法是看雞蛋能否浮在水面上。(右)浮在水面上的稻榖,還沒完全成熟就被收割,不適合拿來育苗,要篩選出來。 拍攝/楊鎮宇

1907704_902651289750642_6500057840909611651_n10451693_902651819750589_6635806354788270692_n

(上)余啟全說,浮在水面的稻榖比較輕,表示只有五、六分熟成的時候就被收割了,若拿這來育苗,不會結稻穗,會浪費投入的人力與物力。(右)圖左邊是浮起來的稻榖,還沒完全成熟,右邊是沉下去的稻榖,比較飽滿。 拍攝/楊鎮宇

學種稻 不只有插秧、收割

10469406_902652166417221_7308059449901629747_n
鹽水選好要育種的稻榖,集中堆放。 拍攝/楊鎮宇

城中國小這次要進行的種稻系列課程,在教學上由學校教師與觀樹基金會合作規劃,在實作上則仰賴有機農夫余啟全。至於農地,四年前社區居民詹昇錢大方出借一分地至今,這塊地就在學校旁邊,前三年老師帶學生種菜,收成後就當做營養午餐食材。

城中國小教師康以琳說,食農教育的實作很重要,但他們不想只是「有頭有尾」地進行插秧跟收割活動而已,因此他們也將規劃系列教學課程,融入日常教學當中。

前三年的食農教育,也讓學生對農事更有感覺。今年城中國小的畢業特刊,要升上二年級的張宇翔寫了一篇短文〈下田的事〉,「我們全班八個同學一起去田裡種小黃瓜,隔壁四年級的番茄又大又紅,我覺得他們好厲害。我希望下次還能再來種東西,因為我在田裡玩得很開心。」

中高年級對農業議題也有更多體會。要升五年級的羅婉津則說:「台灣的小麥自給率喔,就像一塊麵包,你用手指捏一小塊麵包,那大概就是台灣自己生產的。」

七月下旬,城中國小的學生返校日,就是預定的插秧日。育苗課這天,每個年級都負責自己的秧苗,即將畢業的六年級所育的秧苗,則交給九月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八十歲的有機農夫余啟全,也將帶領學生種下今年的二期稻。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