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型農培訓班 集合農二代、拉近農產業距離

有鑒於一般的農業培訓通常著重於技術面、農家原本就具有農業技能,而且社會中已經存在像是改良場、農事所等許多技術單位可供咨詢,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決定扮演互補的角色,推動以產業整合為主要目的之「型農培訓計劃」。

聊起型農培訓班一路走來的經過,任職於高雄市政府農業局農民組織科、負責執行型農培訓計畫的梁銘憲科長,掩不住言語中的熱情。

一切的緣起,始於2012年的第一屆南方農業論壇,來自日本的講者分享了日本農業六產整合的情況。梁銘憲說:「日本和台灣的農業現況有許多相似之處,像是土地面積零碎、務農人口老化等,而推動農業六產整合的目的,即在於從一級的農業、二級的加工,到三級的服務,不但不能偏廢,還要使其連貫,以構成農業的規模經濟。」

以課程交流帶動六產整合

1907994_871649889517449_1344074812832510617_n
高雄型農培訓班的講師唐崇達,講授文案發想與撰寫。 提供/高雄市農業局

粱銘憲表示,六產整合的概念其實大家都有,不過在台灣,由官方有計畫、有組織的推動六產整合,這還是頭一遭,他說:「在日本,是以法律來規制農業六產整合的推動。但是要讓民間的通路和資源得到整合,我們覺得立法太拘謹了,法令無法使從業者之間的關係融洽起來,便改採讓從業者能有互動交流的形式。」在這樣的設想下,型農培訓計劃於焉誕生。

型農培訓班所進行的課程,會教大家行銷技巧、包括文案與攝影技巧在內的設計包裝、以顧客與媒體等為對象的溝通技巧、成本分析與通路。以六產升級為目標,型農培訓的下一個階段將納入民宿等觀光產業的經營方針,也因此今年的論壇找來了旅遊方面的專家和大家分享經驗。

梁銘憲表示,年輕型農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就是想做的事情很多,但實際能做的事情有限,為了協助大家下更準確的判斷,課程中也教導決策分析、顧客資料管理等。

「高雄的自然環境不太適合種植水稻和穀物,但也因此我們的高單價作物很多,若管理得當,務農的收入會比我們這些公務員還要高喔!」梁銘憲說,像是蜜棗、玉荷包、玉女番茄等等,單價高且需要精緻管理的作物,很適合青年投入,型農培訓中教導的技能也都能派上用場。

不同產業人員集合開班 整合收效

型農培訓沒有將一二三級產業的從業人員分開,而是全部放在同一個班級開班。這對於產業整合的確很有幫助:當第一級產業的夥伴遇到天災需要早收,或是有裂果,第二級產業的夥伴就可以幫忙銷售和製成加工品。第三級產業夥伴在加入之後,都紛紛開發出在地農產的菜單,或是將食材換成在地產品;因為使用了型農夥伴的產品,他們也更能說出食材背後的故事,達到農食教育和行銷的雙贏。

梁銘憲翻開他們發行的季刊《型農本色》,介紹了一個又一個的例子,他說:「公部門只花了培訓的費用,就收到產業整合之效。」

農業局團隊還帶著型農培訓計劃,參與了高雄市和台北市的就業博覽會。在那四平方公尺的小攤位中,他們告訴來參觀的年輕人,雖然沒有辦法給予職務,但他們可以協助與農業有關的創業。梁銘憲說,他們會跑去參加就業博覽會,一方面是希望幫型農們多爭取一些合作的對象,一方面也是希望「農二代」能返鄉務農。

梁銘憲不諱言,是否為農二代、有沒有土地可務農、有加工廠或銷售通路,在型農培訓班的入選條件中,都是決定性的因素,他說:「沒有背景和實際條件的人要來務農,能夠持續下去的機率很低。

我們得對自己提出的政策負責,所以都會把現實面分析給對農業有憧憬、但沒有背景的年輕人聽,以免他們陷入不利的境地。」

13
型農本色雜誌中,介紹樂朋小鋪結合高雄其他農產品,進行各項農業服務案例。

高雄休耕地逐漸減少 更多農二代需要輔導

把培訓資源集中在農二代等相關產業的人身上,有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全台灣有太多的休耕土地,需要以有效的方式使休耕地變少、讓農業慢慢復活。梁銘憲說:「可喜的是,高雄的二期(永久)休耕地從2011年的兩千多公頃,到了今年(2014)只剩下六百多公頃。」他認為這和每年只能報一期休耕的農業政策轉向有關,這麼一來,休耕地就只能租給別人種,或叫子女回來一起幫忙種。

「當然,這可能也和我們在推型農培訓有一點關係啦。說真的,現在光是農二代,就已經有太多人需要我們輔導了。」梁銘憲指出,第一屆型農培訓班所培訓出的人數共有111位,第二屆培訓班原錄取40人,但因為有120人報名,初步增額到實收50人。預計到今年底,加入型農的總人數將到達 200人。

想知道更多與型農有關的故事與資訊,可至「型農新勢力」網站
http://eyearrow.com/w_link/E_agri/2_life.html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